基于语文要素的主题学习实践与思考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b632552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语文教材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提出了“語文要素”这一核心概念,并将此作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一条线索。所谓语文要素,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成若干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合理编排并有机呈现在单元导语、写作、名著选读、“补白”等板块之中,由此构建层级序列较为清晰的课程内容目标体系。语文要素使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更加明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因此,阅读教学首先要理解语文要素,然后以课文具体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
  “语文主题学习”倡导主题引领下的课内大量阅读,强调“要狠抓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教材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教学落实”,要求教师摒弃面面俱到和繁琐分析,少讲多读,追求“一课一得”。这些主张与统编语文教材“落实语文要素”“加大阅读量”的编写理念高度契合。由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紧扣教材特点,构建围绕语文要素的主题学习,引导学生在文本比较阅读、读写融合共生等语文实践活动中随文学习语文知识,训练形成语文能力,实践运用语文策略,自然养成学习习惯,落实语文要素,提升语文素养。下面以《女娲造人》中的想象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女娲造人》被编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导语中对语文要素的要求为:“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这一要求明确了单元学习重点:一是学习快速阅读策略,二是训练联想与想象能力。作为自读课文的《女娲造人》,其功能定位为学生运用在教读课中获得的快速阅读经验与习得的联想想象能力,强化练习,实现用“法”。作为神话故事的《女娲造人》,多数学生对其耳熟能详,加之语言浅显易懂,如教师仅囿于指导学生读课文、学神话,教学未免过于肤浅、单薄。综合考量单元语文要素、文本特质与具体学情,教师可以围绕学习神话中的想象这一主题,立足文本,多方延伸,拓展阅读,引导学生在把握文意中感受想象,在扩写练习中体验想象,在比较阅读中深化想象,在延伸阅读中放飞想象,培养想象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一、在把握文意中感受想象,随文学习语文知识
  知识是形成能力、提升素养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应尽量与阅读、写作教学相结合,学以致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这里的“随文学习”指的就是将语文知识的教学有机融入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女娲造人》是作者根据古书中的相关记载演绎、扩充而成的一则神话故事,其中加入了作者丰富、大胆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充分展现了神话的魅力。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两步实施教学。
  第一步,读文言神话,感受想象。学生阅读《风俗通》里有关“女娲造人”的两则记载,结合相关语句了解古人对人类起源所做的想象,有女娲抟土造人,女娲甩泥造人,方法不同,造出的人亦有富贵贫贱之分,由此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想象之大胆神奇的特点。
  第二步,读现代神话,丰富想象。学生运用在教读课上习得的快速阅读策略,对照文言记载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见出作者的想象力,注意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来把握文意。在这一环节,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作者进一步想象的内容,感受丰富的想象既是大胆神奇的,又是合情合理的,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例如,抓住“荒凉寂寞”“莽莽榛榛”“非常孤独”,体会女娲由于寂寞孤独,因此造人的愿望油然而生,想象自然真实,符合人情;抓住“满心欢喜、眉开眼笑”“高兴和安慰”了解女娲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感受女娲慈祥善良的母亲形象,情节真切感人,想象合乎情理。学生通过抓取关键词句把握文章大意,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神话想象的特点。
  二、在扩写练习中体验想象,训练形成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语文知识,探究语文方法,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语文习惯,都应该通过一定的语文实践和训练来实现。
  为此,笔者设计了“扩写神话,体验想象”的教学环节。学生阅读出自《淮南子》的文言神话《女娲补天》,借鉴课文写法进行想象扩写。首先,师生通过讨论明晰想象的角度,比如补天的原因、过程、心理以及补天后人们生活的变化等;接着学生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扩写训练;最后师生交流评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想象的神奇性与合理性,深入感受神话的特点。
  扩写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想象,明白想象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而是以知识、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扩写练习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想象,培养写作能力。学生在扩写练习中对女娲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鲜明、深刻的认识。例如对补天原因的想象扩写让学生体会灾难的深重,感受女娲心系百姓、不怕危险的精神;对补天过程的具体描述更让学生感受到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对补天后人们幸福生活的想象描绘让学生认识女娲辛勤付出的英雄壮举。学生对女娲形象的再造,不仅是审美鉴赏,更是审美创造,使得学生心中的女娲形象更加具体、形象、丰满。
  三、在比较阅读中深化想象,实践运用语文策略
  快速阅读是实现大量阅读的一种重要阅读策略,是本单元的重点语文要素。阅读策略注重体验、练习、验证,建立在阅读方法之上,需要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文本特征、已有知识经验等因素,灵活调节选择的阅读方法,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理解水平与阅读速度。快速阅读既要有方法的指导,例如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变“点式阅读”为“线式阅读”“面式阅读”,还要有明确的要求,限制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而准确地获取关键信息。快速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大量的阅读训练。   为帮助学生提高快速閱读能力,笔者设计了“比较阅读,深化想象”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3010字的《普罗米修斯》全文,7分钟读完,抓住关键词句,及时捕捉信息,边读边想:这篇神话与《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在想象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阅读比较,学生认识到希腊与中国虽然相隔万里,但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在想象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二者都是通过想象塑造了神通广大、造福人类的英雄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人类英雄崇拜的思维模式,神话就是这种崇拜情结最直接的体现。这些想象的相同之处体现的是全人类相通的情意与智慧。当然,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同是泥土造人,女娲用的是黄土,学生自然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黄河,我们生活的土地是黄土地,我们都是黄皮肤。再如,同是英雄,女娲性格单一,形象完美,代表中国的神的形象:不食人间烟火、了却凡人欲望,法力无边、权力至上,更像“神”;而普罗米修斯性格复杂,形象丰满,不仅有坚毅勇敢、无私奉献的英雄光辉,也有自作聪明、固执己见等性格缺陷,可见希腊神话里的人物具有人的七情六欲,美中也有不足,更像“人”。这些不同的想象蕴含着独特的民族元素,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与鲜明的民族特色。无论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神话都体现了人类超凡的想象。在比较阅读中,学生求同探异,追根溯源,领略东西方文化差异,理解世界多样文明,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准确地把握神话这一体裁的特点。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既有聚合思维,也有发散思维,提升了高阶思维能力。
  四、在延伸阅读中放飞想象,自然养成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受用一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也是一个人素养的形成过程。统编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的设计,十分重视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女娲造人》所在单元的“快速阅读”“联想与想象”既关注策略学习与能力训练,又关注习惯培养。快速阅读能力的养成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实践基础上的,除了运用课文教学,还应该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开展训练。联想与想象是重要的心智能力。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发散性强,像《女娲造人》这样富有想象力的文本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将他们引向广阔阅读空间的桥梁,可以拓展阅读神话故事方面的材料,将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
  基于以上理解,笔者设计了本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荐读神话,放飞想象”,要求学生运用“快速阅读”,选读袁珂的《中国古代神话》与斯威布的《古希腊神话和传说》,放飞想象的翅膀,感受神话的魅力。这样的荐读要求,一是引导学生将快速阅读策略运用到自己的日常阅读中,形成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神话时展开想象,养成联想与想象的习惯。
  上述《女娲造人》的教学,以学习神话中的想象为主题,巧妙安排拓展阅读,学生阅读了三篇文言神话、两篇远古神话,实现了课内的大量阅读,通过反复训练快速阅读策略,重点学习想象手法,深入了解神话的特点,有效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学科素养进行了具体说明,它“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如果语文课堂教学形态不改变,还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那么很难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建构、提升素养、生成能力的学科目标。“真实情境中的深度教学”是素养时代对语文新教学形态的一种探索,其主要有三个核心理念:“大单元”将不同类型的
《朋友四型》是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情趣和理趣兼备、谑而不虐的幽默小品,优悠从容,语言平易,隽永诙谐。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创新教材将它选入基础模块“听”单元第2课“整合建构”组块。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前的学习目标看,本文是训练听记的“用件”。具体目标是:听课文录音,准确记住主要内容、观点、材料和重要细节。  本课是笔者2013年12月赴攀枝花市华森职业学校的交流观摩课,对象是高二汽修班,师生是初
生成,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生成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从认知发展角度讲,它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思维发展角度讲,它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它是由不会向学会、从生疏到熟练的提升;从情感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认同与共鸣;从个性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价值观的形成。生成中潜藏着推动学生有效发展的因素,经过提炼与加工,将成为价值
第二课时  聊故事后面的故事    一、为什么写  (一)聊故事的起源与流变  师:这节课我们聊故事背后的故事。我们先聊为什么写这个故事。叶老也好,别人也罢,为什么都要改编这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呢?首先从故事的起源聊起吧。望星空(课件出示银河系),找找哪个是牛郎星和织女星,读读你们收集的相关资料。  (学生读收集到的资料)  师:有人专门计算过,让牛郎使出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领,一天翻一个
在小学语文教学又一次被“各家教派”推至风口浪尖,又一次被“各路豪杰”争论得不可开交之际,温家宝总理借第二十二个教师节看望教育工作者的机会,满怀温和的亲民情愫,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亲近母语教学,畅谈着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感想。笔者以敬仰的姿态聆听着,揣摩着,分享着……    一、摆脱“哑巴语文”的尴尬    温总理在与教师交流小语教学时强调:语文课尚需进一步强调“表达,口语等训练”“要告诉学生,一个
我和台湾孙剑秋教授主编的台湾高中国文课本第一、二册,经有关方面通过,已正式发行。我的分工是对每一篇选文作解读,此前在《语文建设》上发表的顾炎武《廉耻》的解读就是其中之一。应读者吁请,我将解读龙应台1999年在台大法学院的一次演讲,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一  这篇文字显然是根据记录整理的,因为她问过学生是否读过鲁迅的小说,还有学生背诵苏轼的《江城子》中断,有人从旁补足。这种文章不是一般的散文,应该
书名:于漪教育视点丛书:涌动生命的课堂  作者:于漪  出版单位: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  ISBN:9787203074557  定价:40元  语文是一门特殊又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随着综合素养的提出和推广,人们对语文学科也寄予了更多的期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健康美好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健全的人格。同时,语文教
当人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技术层面的东西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时,教材便一下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解读教材随即也成了时髦的话题,变得神秘起来。当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水上飞机》后,我恍然大悟,教材其实也可以这么读。    一、 读文本,区分文本体裁    教参在进行教材说明时说:《水上飞机》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说白了,它就一篇说明文
一、材料解读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語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2018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材料由分行排列的三句话组成。“语言”一词共出现五次,显然是材料中的关键词。所谓关键词,是命题者希望考生审题时加以圈画、凝视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优美的文笔和深厚的情味赢得了一代代读者的喜爱,学界对其主题意绪的探讨也从未停止。许多论者将悲凉看成文章的情感基调,如朱金顺认为,《故都的秋》“抒发了悲凉的感情”[1];王立宪认为,悲凉的意味笼罩着《故都的秋》全篇[2];与人教版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亦持“悲凉说”[3]。其实,这样的解读存在审美偏差,“秋气堪悲未必然”,《故都的秋》表达的主要不是悲凉之情,而是对故都之秋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