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央行准备把存放在美国的部分黄金运回国内,我想知道,德国为什么把黄金存放在美国,其他国家央行为什么也把黄金存放在美国呢?
—Lily
德国人这次的计划是2020年之前把存放在美国的300吨黄金运回国,其实他们存在美国的黄金不止这些,总共加起来超过1500吨。德国也准备在2020年之前把存放在巴黎的374吨黄金运回法兰克福。
德国人这么做,是想平息国内“把黄金带回家”的呼声,虽然德国央行官方的理由是在国内建立信任和信心,增强黄金兑换外币的能力。
至于各国央行为什么把黄金存放在美国则需要从数十年前说起。
1944年时,44个国家签订了一个叫做《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协议。签订这个协定的背景是,当时美国经济超过英、德、法三国经济之和,由于未受世界大战拖累,大量黄金流入美国,多到它拥有的货币黄金总量相当于西方世界的3/4。它还承诺,持有美元储备的各国央行,可按35美元/盎司的黄金平价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
它的签订,意味着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可以以35美元/盎司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
协定执行期间,美国先后经历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出现巨额财政赤字。为解决问题,美国人开始利用大家对美元的幻觉而超发货币,超发量超过黄金储备增长的幅度。这个情况被其他国家发现了,他们要求兑换黄金,这次带头的是法国人。
如果大家都来兑换,那美国就成为了退潮的裸泳者。结果是,美国关闭黄金窗口,《布雷顿森林协定》体系崩溃。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体系下,纽约成为了全球最主要的黄金交易中心。因冷战特殊时期基于防范的考虑,德国央行将黄金储备存放在了国外,其中就包括美国。
大宗黄金的运输和储备是件麻烦事,为省去储备与交易的麻烦,各国干脆将黄金储存于美国。再加上美国央行的黄金储备长期居全球第一,美国和纽约国际金融中心成为黄金储备地的“无风险选择”。
美国把黄金存储在两个地方,纽约曼哈顿地下24米深岩层中的纽约储备银行金库与诺克斯堡军营。于是,当黄金在银行间交易时,曼哈顿下面的黄金便从A房间秘密搬运到B房间,没人知道房间里存放的究竟是德国,还是法国的黄金。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 朱宝
微博互动专区
阿窗阿窗:果断怒了好吗!其他广告就算了,连编读往来都分两页儿还插个碍眼的小广告儿,太让我失望了!
RE:是编读的忠粉啊!果断么么哒。
狗头小军师:在特刊的公告栏看到租房广告,要是我下决心去北京了就想租这样的房子。为了将来能租得起4k+的一居,努力努力努力!
RE:唉,心态怎么能控制得这么好?!
i哈雷:看完了整整一期周刊。不知不觉到了该看《30岁以后不能做的42件事儿》的年纪,发现有些事还在做着,而有些事几年前就不做了。总结下来就是:年轻时没冲动过,浪费了年少的激情;现在又不够成熟,还在幻想自己依然年轻。这是多悲哀的人生……
RE:表悲观。所有的事情,都是姑妄言之,姑妄看之,姑妄do之。继续做也没啥关系的。另外,那稿子是个90后写的,这下你踏实多了吧!
月落长川:《第一财经周刊》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财经杂志,没有之一。有人说,最能检验杂志好坏的标准,就是当读者内急的时候,看他拿哪本刊物进卫生间。我觉得更好的杂志,不仅让读者带它进卫生间,还要带着它出卫生间,因为可读内容太多,舍不得丢在废纸篓。
RE:嗯,你说的对。带进去……然后就扔进废纸篓里的……一定是出于恨。
Marcoss:看了2012年终特刊里面的年度清单,这么多编辑里面居然木有人看《甄嬛传》,这是真的吗?
RE:这不是真的。只是看过和推荐是两码事。而且它都不需要推荐了,买了剧的台,恨不能一年重播200回吧。
家豪仔-sehun:买周刊送的小本子讲的就是海底捞,当时只看了一点,今天餐饮管理的案例分析考,大概意思会写,可惜专业术语用不出来,蛋都碎掉了。
RE:呃,太惨烈了。下回看细一点。
读者来信
表达不满
当我看完这期的《傲娇地说,再也不用见你们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甚至其中应该有一丝愤怒的情感,导致我在看完这篇文章的24小时之后,仍然忍不住要用邮件的方式发泄我的这种不满。作为一本财经类杂志,我一直是很欣赏你们刊登的文章的,知识面很广,语言也比较有可读性,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可是这种纯粹的吐槽是怎么回事?这篇文章给读者们传递了什么有用的信息么?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有无数人为了生活、家庭无奈地挣扎着,做着这些让这位富大人不屑的事情。请尊重这些劳动者的付出,特别是为了生活和家庭,牺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迫使自己做那些本不喜欢本不愿做的事,写着自己都觉得恶心的文章,实在是无可奈何。
我当时在打飞的路上,为了一件我认为很没有意义的事情,可是不得不屈服不得不顺从上级的命令,我已经非常无奈非常愤怒,然后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到作者的这个笔调是非常愤怒的。
富大人,你不觉得自己很幼稚么?你这种所谓的傲娇,给我们这些辛苦工作努力赚钱然后购买你们杂志的读者以正能量了么?如果你是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我也不至于有那么强烈的反弹,可是这样堂而皇之刊登在这本比较严肃的杂志上,你是对读者负责了么?
我也想问一问,为什么主编大人会同意刊登这样的文章?!希望编辑们能够给我一个回复,如果今后的杂志上会继续出现这样幼稚而无聊,没有一点价值甚至给读者带来负面情感的文章,我就不想再继续做你们的读者了。另外,其他的文章都写得不错,请继续加油! —读者钱小姐
RE:这位钱小姐息怒。我也从事过一些无聊的工作,好在我运气不错,没有一直这么无聊。所以我支持富大人的观点,如果你现在的工作足以导致情绪失控,我建议认真想一下工作的价值。大多数人实际上都不是很喜欢被虐,我想你也是。退一步说,富大人表达的是她的见解,见解有没有价值本来是可以包容相待的。我还可以替富大人小心地道个歉:很遗憾在你需要正能量的时候看到了这篇文章。(CBN伊险峰)
一点感想
我是在书店看到一财的。说实话当时是被封面的设计吸引,封面很赞。
我只是一名高中生。我买了很多期来看,让自己看起来很异类,毕竟他们都在看教科书。我对商业新闻很感兴趣,可惜的是学校里只有分数。我在看一财的时候有许多看不懂,不过我都自己百度了。但金融那块涉及的内容实在太多了。希望尽可能弄上些注释。
还有新产品那块弄些科技数码产品,我很喜欢科技数码。还有你们和财经网是兄弟吗?蛮像的。我还以为财经网就是你们。
暂时就这些。不求有上榜,但求看一眼。我会一直默默支持你们。也希望可以看到更多带有创业信息的文章,特别是互联网。
谢谢。
—墨寂
RE:感觉很熟悉。每所高中都有不一样或者想那么不一样一点的高中生。想鼓励你,但也想说,把教科书党压下去的那种心气,还可以压下去一点。最欣赏你的来信的这一点:看不懂的都自己百度了。你会进步神速的。
建议
真的很讨厌雪佛兰和HTC的文字广告。难道碎片化时间就不值钱?试问有几个人会花大量时间去阅读一份广告。
—无诗自通
RE:这个建议只能给这两家公司去提了。你可以建议它们投放硬广。
问一下
有个疑问想确认,今年第三期的封面故事《冯程程的票根》里提到了观看《人在囧途之泰囧》的观众人数,P48说是3000万观众奉献了12亿的票房,而P52则是3600万观众奉献了12亿的票房。到底哪个是准确数据?谢谢。
—rivershang
RE:3600万为较准确数据。
一些问题
很喜欢一财,2013年周刊好像在排版上做了较大的调整,有几点小建议想提一下:1. 为什么专栏要用灰白的作者照片呢?以前那种彩色的或者画像配上点彩色插图还好,现在会不会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呢?2. 为啥要用十问来压轴呢?杂志的最后几页不应该放点轻松的什么吗?驻外记者的专栏不挺好吗,如果说要把专栏弄成一起,那新产品放在最后也行啊。因为书摘和十问之间还隔了2页广告嘛,很容易把十问忽略掉的,现在几乎都不怎么看十问了……3. 我记得以前有读者觉得“商业就是这样”这个栏目中最后一句话总是“商业就是这样”不好,这我觉得没什么,但是我看今年第一二期的时候,这个栏目的结尾变得很生硬啊,貌似是文章写完了,直接句号,然后商业就是这样。还是觉得前面有些铺垫再回到“商业就是这样”比较好吧。很吹毛求疵的一些建议,呵呵,祝一财越办越好!
—某K
RE:谢谢你的意见,十问因为刚刚调整,所以你可能会遗漏它,再过一阵,你就会牢记它的片尾曲地位了。
疑问
一财君好,想问一下2013年1月7日话题,后面有个您了解安利吗?但是下面讲的是保险呀,这个没啥关系呀?
—宋海利
RE:“您了解安利吗?”基本已经固化为所有推销用语的代称了。
啥时候能给电子版加个note?
你好!我看杂志有个习惯,喜欢写写画画,标注重点,特别是对于信息量这么丰富的一财。所以,啥时候能让我们实现在电子版上面做注释呢?
—Laurie
RE:这个可能一时半会加不了。我们跟iBook用的不是一类技术,实现它还有难度。
本周我推荐
帝都的雾霾天
过去一周,帝都空气处在严重污染中。空气质量指数爆表(500微克/立方米是上限),有些地方PM2.5浓度瞬间值甚至已超过了1000微克/立方米。这么险恶的生存环境下,人民采取了戴口罩、憋家里,紧密门窗等一系列悲哀型防护措施。图为北京几大新老景点,各大景点面目基本雷同。反正都看不清。有网友评论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都看不到自己遗体。模糊程度,可想而知。
上榜理由:同呼吸 共命运
推荐人:can’t 自强不吸
—Lily
德国人这次的计划是2020年之前把存放在美国的300吨黄金运回国,其实他们存在美国的黄金不止这些,总共加起来超过1500吨。德国也准备在2020年之前把存放在巴黎的374吨黄金运回法兰克福。
德国人这么做,是想平息国内“把黄金带回家”的呼声,虽然德国央行官方的理由是在国内建立信任和信心,增强黄金兑换外币的能力。
至于各国央行为什么把黄金存放在美国则需要从数十年前说起。
1944年时,44个国家签订了一个叫做《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协议。签订这个协定的背景是,当时美国经济超过英、德、法三国经济之和,由于未受世界大战拖累,大量黄金流入美国,多到它拥有的货币黄金总量相当于西方世界的3/4。它还承诺,持有美元储备的各国央行,可按35美元/盎司的黄金平价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
它的签订,意味着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可以以35美元/盎司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
协定执行期间,美国先后经历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出现巨额财政赤字。为解决问题,美国人开始利用大家对美元的幻觉而超发货币,超发量超过黄金储备增长的幅度。这个情况被其他国家发现了,他们要求兑换黄金,这次带头的是法国人。
如果大家都来兑换,那美国就成为了退潮的裸泳者。结果是,美国关闭黄金窗口,《布雷顿森林协定》体系崩溃。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体系下,纽约成为了全球最主要的黄金交易中心。因冷战特殊时期基于防范的考虑,德国央行将黄金储备存放在了国外,其中就包括美国。
大宗黄金的运输和储备是件麻烦事,为省去储备与交易的麻烦,各国干脆将黄金储存于美国。再加上美国央行的黄金储备长期居全球第一,美国和纽约国际金融中心成为黄金储备地的“无风险选择”。
美国把黄金存储在两个地方,纽约曼哈顿地下24米深岩层中的纽约储备银行金库与诺克斯堡军营。于是,当黄金在银行间交易时,曼哈顿下面的黄金便从A房间秘密搬运到B房间,没人知道房间里存放的究竟是德国,还是法国的黄金。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 朱宝
微博互动专区
阿窗阿窗:果断怒了好吗!其他广告就算了,连编读往来都分两页儿还插个碍眼的小广告儿,太让我失望了!
RE:是编读的忠粉啊!果断么么哒。
狗头小军师:在特刊的公告栏看到租房广告,要是我下决心去北京了就想租这样的房子。为了将来能租得起4k+的一居,努力努力努力!
RE:唉,心态怎么能控制得这么好?!
i哈雷:看完了整整一期周刊。不知不觉到了该看《30岁以后不能做的42件事儿》的年纪,发现有些事还在做着,而有些事几年前就不做了。总结下来就是:年轻时没冲动过,浪费了年少的激情;现在又不够成熟,还在幻想自己依然年轻。这是多悲哀的人生……
RE:表悲观。所有的事情,都是姑妄言之,姑妄看之,姑妄do之。继续做也没啥关系的。另外,那稿子是个90后写的,这下你踏实多了吧!
月落长川:《第一财经周刊》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财经杂志,没有之一。有人说,最能检验杂志好坏的标准,就是当读者内急的时候,看他拿哪本刊物进卫生间。我觉得更好的杂志,不仅让读者带它进卫生间,还要带着它出卫生间,因为可读内容太多,舍不得丢在废纸篓。
RE:嗯,你说的对。带进去……然后就扔进废纸篓里的……一定是出于恨。
Marcoss:看了2012年终特刊里面的年度清单,这么多编辑里面居然木有人看《甄嬛传》,这是真的吗?
RE:这不是真的。只是看过和推荐是两码事。而且它都不需要推荐了,买了剧的台,恨不能一年重播200回吧。
家豪仔-sehun:买周刊送的小本子讲的就是海底捞,当时只看了一点,今天餐饮管理的案例分析考,大概意思会写,可惜专业术语用不出来,蛋都碎掉了。
RE:呃,太惨烈了。下回看细一点。
读者来信
表达不满
当我看完这期的《傲娇地说,再也不用见你们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甚至其中应该有一丝愤怒的情感,导致我在看完这篇文章的24小时之后,仍然忍不住要用邮件的方式发泄我的这种不满。作为一本财经类杂志,我一直是很欣赏你们刊登的文章的,知识面很广,语言也比较有可读性,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可是这种纯粹的吐槽是怎么回事?这篇文章给读者们传递了什么有用的信息么?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有无数人为了生活、家庭无奈地挣扎着,做着这些让这位富大人不屑的事情。请尊重这些劳动者的付出,特别是为了生活和家庭,牺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迫使自己做那些本不喜欢本不愿做的事,写着自己都觉得恶心的文章,实在是无可奈何。
我当时在打飞的路上,为了一件我认为很没有意义的事情,可是不得不屈服不得不顺从上级的命令,我已经非常无奈非常愤怒,然后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到作者的这个笔调是非常愤怒的。
富大人,你不觉得自己很幼稚么?你这种所谓的傲娇,给我们这些辛苦工作努力赚钱然后购买你们杂志的读者以正能量了么?如果你是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我也不至于有那么强烈的反弹,可是这样堂而皇之刊登在这本比较严肃的杂志上,你是对读者负责了么?
我也想问一问,为什么主编大人会同意刊登这样的文章?!希望编辑们能够给我一个回复,如果今后的杂志上会继续出现这样幼稚而无聊,没有一点价值甚至给读者带来负面情感的文章,我就不想再继续做你们的读者了。另外,其他的文章都写得不错,请继续加油! —读者钱小姐
RE:这位钱小姐息怒。我也从事过一些无聊的工作,好在我运气不错,没有一直这么无聊。所以我支持富大人的观点,如果你现在的工作足以导致情绪失控,我建议认真想一下工作的价值。大多数人实际上都不是很喜欢被虐,我想你也是。退一步说,富大人表达的是她的见解,见解有没有价值本来是可以包容相待的。我还可以替富大人小心地道个歉:很遗憾在你需要正能量的时候看到了这篇文章。(CBN伊险峰)
一点感想
我是在书店看到一财的。说实话当时是被封面的设计吸引,封面很赞。
我只是一名高中生。我买了很多期来看,让自己看起来很异类,毕竟他们都在看教科书。我对商业新闻很感兴趣,可惜的是学校里只有分数。我在看一财的时候有许多看不懂,不过我都自己百度了。但金融那块涉及的内容实在太多了。希望尽可能弄上些注释。
还有新产品那块弄些科技数码产品,我很喜欢科技数码。还有你们和财经网是兄弟吗?蛮像的。我还以为财经网就是你们。
暂时就这些。不求有上榜,但求看一眼。我会一直默默支持你们。也希望可以看到更多带有创业信息的文章,特别是互联网。
谢谢。
—墨寂
RE:感觉很熟悉。每所高中都有不一样或者想那么不一样一点的高中生。想鼓励你,但也想说,把教科书党压下去的那种心气,还可以压下去一点。最欣赏你的来信的这一点:看不懂的都自己百度了。你会进步神速的。
建议
真的很讨厌雪佛兰和HTC的文字广告。难道碎片化时间就不值钱?试问有几个人会花大量时间去阅读一份广告。
—无诗自通
RE:这个建议只能给这两家公司去提了。你可以建议它们投放硬广。
问一下
有个疑问想确认,今年第三期的封面故事《冯程程的票根》里提到了观看《人在囧途之泰囧》的观众人数,P48说是3000万观众奉献了12亿的票房,而P52则是3600万观众奉献了12亿的票房。到底哪个是准确数据?谢谢。
—rivershang
RE:3600万为较准确数据。
一些问题
很喜欢一财,2013年周刊好像在排版上做了较大的调整,有几点小建议想提一下:1. 为什么专栏要用灰白的作者照片呢?以前那种彩色的或者画像配上点彩色插图还好,现在会不会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呢?2. 为啥要用十问来压轴呢?杂志的最后几页不应该放点轻松的什么吗?驻外记者的专栏不挺好吗,如果说要把专栏弄成一起,那新产品放在最后也行啊。因为书摘和十问之间还隔了2页广告嘛,很容易把十问忽略掉的,现在几乎都不怎么看十问了……3. 我记得以前有读者觉得“商业就是这样”这个栏目中最后一句话总是“商业就是这样”不好,这我觉得没什么,但是我看今年第一二期的时候,这个栏目的结尾变得很生硬啊,貌似是文章写完了,直接句号,然后商业就是这样。还是觉得前面有些铺垫再回到“商业就是这样”比较好吧。很吹毛求疵的一些建议,呵呵,祝一财越办越好!
—某K
RE:谢谢你的意见,十问因为刚刚调整,所以你可能会遗漏它,再过一阵,你就会牢记它的片尾曲地位了。
疑问
一财君好,想问一下2013年1月7日话题,后面有个您了解安利吗?但是下面讲的是保险呀,这个没啥关系呀?
—宋海利
RE:“您了解安利吗?”基本已经固化为所有推销用语的代称了。
啥时候能给电子版加个note?
你好!我看杂志有个习惯,喜欢写写画画,标注重点,特别是对于信息量这么丰富的一财。所以,啥时候能让我们实现在电子版上面做注释呢?
—Laurie
RE:这个可能一时半会加不了。我们跟iBook用的不是一类技术,实现它还有难度。
本周我推荐
帝都的雾霾天
过去一周,帝都空气处在严重污染中。空气质量指数爆表(500微克/立方米是上限),有些地方PM2.5浓度瞬间值甚至已超过了1000微克/立方米。这么险恶的生存环境下,人民采取了戴口罩、憋家里,紧密门窗等一系列悲哀型防护措施。图为北京几大新老景点,各大景点面目基本雷同。反正都看不清。有网友评论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都看不到自己遗体。模糊程度,可想而知。
上榜理由:同呼吸 共命运
推荐人:can’t 自强不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