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地理教学以封闭为特征,使学生的独立人格得不到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得不到保证,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得不到承认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创新能力更无从提高。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已迫在眉睫。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开放式地理课堂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 传统地理教学 开放的地理课堂
竞争的时代与社会迫切需要知识不断更新、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的人才。但是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是以灌输为核心、考试为手段、名次为杠杆、升学为目标,学生纯粹是知识的接受者,它的特征是封闭。课堂是封闭的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学。
时代的开放性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我们改变封闭式教学,与时俱进,建立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式地理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它的典型特点是开放:教学观念开放、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空间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评价开放。一句话,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教学。
1.教学理念开放是前提。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许多教师往往对开放式教学存在疑虑,担心影响教学进度,担
心课堂上学生太活跃纪律乱,担心教学质量下降,故不敢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是非常关键的。开放式教学并不是放任自流的放羊式的开放,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的一种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观,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使课堂教学适应学生自主创新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利用课堂教学体系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的变换关系,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和多向联系。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多向联系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教学模式的开放是基础。同样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把教师定位为“主导
者”,学生成为“被导者”,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走。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不如说学生更像是一头被牵着走的“牛”。教师基本为知识而教,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等人格状况一无所知,很难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开放的地理课堂,教师的着眼点不是放在如何把要讲的知识讲清楚,而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地探讨问题、如何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如何在讨论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使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不再主宰课堂,师生双方都同时扮演双重角色,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构成了“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多向互动模式,导中学、学中导。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讨论、交流的群体活动,在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适应了健全人格、多重人格发展的需要。
3.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根本。
3.1 树立新的教材观,灵活运用教材。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教学内容,专家学者们开发的教材可能是很好的,但就课程要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来说,教材又是无能为力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教材多样化使教材作为教学中“唯一”资源的法定地位逐渐动摇,教材的功能定位也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显然把教科书当作“圣经”一样来解读的做法是陈旧的、过时的。因此,我们应树立“材料式”教材观,视教材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材料和工具,而非教学的全部。教学中不刻意追求原有知识体系的完整,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科学适当地增减教材、调整编排顺序、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如学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可以把“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两节内容整合在一起,从两个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发展优势与劣势等诸方面比较。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或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就容易掌握两个地区地理特点,并增长了能力。
3.2 开发个性化课程。《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师应在兼顾新课程共性的前提下开发个性化课程,所选课程要从提高协调人地关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社会需要为方向,既要广泛联系实际,考虑本地区、本学校的差异性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趋向等诸多因素,又能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特征,使地理课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如“我身边的环境污染与治理建议”,结合《交通》一章的学习,可安排“成都交通建设之我见”等内容,结合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可安排“水资源与巴以冲突”、“从松花江水污染说起”、“生物柴油与乙醇汽油”等开放性课程。
4.教学评价的开放是保证与关键。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对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
开放的地理课堂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开放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革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开放的地理课堂评价应该体现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坚持评价标准全面化(知识、能力、行为)、评价操作过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评价方法多样化(笔试测验、口头表达、作业、小论文写作、绘制地理图表、活动表现等),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全方位提升评价的自我激励和科学导向功能,建立起学生成长档案。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 传统地理教学 开放的地理课堂
竞争的时代与社会迫切需要知识不断更新、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的人才。但是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是以灌输为核心、考试为手段、名次为杠杆、升学为目标,学生纯粹是知识的接受者,它的特征是封闭。课堂是封闭的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学。
时代的开放性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我们改变封闭式教学,与时俱进,建立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式地理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它的典型特点是开放:教学观念开放、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空间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评价开放。一句话,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教学。
1.教学理念开放是前提。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许多教师往往对开放式教学存在疑虑,担心影响教学进度,担
心课堂上学生太活跃纪律乱,担心教学质量下降,故不敢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是非常关键的。开放式教学并不是放任自流的放羊式的开放,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的一种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观,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使课堂教学适应学生自主创新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利用课堂教学体系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的变换关系,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和多向联系。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多向联系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教学模式的开放是基础。同样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把教师定位为“主导
者”,学生成为“被导者”,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走。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不如说学生更像是一头被牵着走的“牛”。教师基本为知识而教,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等人格状况一无所知,很难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开放的地理课堂,教师的着眼点不是放在如何把要讲的知识讲清楚,而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地探讨问题、如何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如何在讨论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使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不再主宰课堂,师生双方都同时扮演双重角色,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构成了“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多向互动模式,导中学、学中导。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讨论、交流的群体活动,在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适应了健全人格、多重人格发展的需要。
3.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根本。
3.1 树立新的教材观,灵活运用教材。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教学内容,专家学者们开发的教材可能是很好的,但就课程要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来说,教材又是无能为力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教材多样化使教材作为教学中“唯一”资源的法定地位逐渐动摇,教材的功能定位也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显然把教科书当作“圣经”一样来解读的做法是陈旧的、过时的。因此,我们应树立“材料式”教材观,视教材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材料和工具,而非教学的全部。教学中不刻意追求原有知识体系的完整,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科学适当地增减教材、调整编排顺序、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如学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可以把“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两节内容整合在一起,从两个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发展优势与劣势等诸方面比较。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或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就容易掌握两个地区地理特点,并增长了能力。
3.2 开发个性化课程。《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师应在兼顾新课程共性的前提下开发个性化课程,所选课程要从提高协调人地关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社会需要为方向,既要广泛联系实际,考虑本地区、本学校的差异性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趋向等诸多因素,又能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特征,使地理课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如“我身边的环境污染与治理建议”,结合《交通》一章的学习,可安排“成都交通建设之我见”等内容,结合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可安排“水资源与巴以冲突”、“从松花江水污染说起”、“生物柴油与乙醇汽油”等开放性课程。
4.教学评价的开放是保证与关键。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对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
开放的地理课堂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开放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革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开放的地理课堂评价应该体现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坚持评价标准全面化(知识、能力、行为)、评价操作过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评价方法多样化(笔试测验、口头表达、作业、小论文写作、绘制地理图表、活动表现等),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全方位提升评价的自我激励和科学导向功能,建立起学生成长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