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志愿服务已成为现代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的资源和财富,信息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信息类志愿服务也日渐凸显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大学生作为信息类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更长效、有效地进行志愿服务是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服务 志愿服务 机制特点
中图分类号:TN911.2 文献标识码:TN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5―0502―01
一、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根据共青团中央在2002年颁行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将志愿者界定为:“志愿者(Volunteer,也称志愿人员、义工、志工)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1该办法也成为了我国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法律渊源与法律依据。
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我国志愿服务的萌芽时期。志愿服务是指任一社会成员自愿贡献个人时间、精力,在不以物质为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相比物质捐助,志愿服务更加重视个人的时间、智力、阅历、技能等可支配资源,并且强调在其过程中对社会的认知与个人素质的锤炼。大学生群体作为尚未完全涉足社会、市场,并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的群体,同时,相比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更需要在接触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志愿服务在我国也呈一定的发展趋势,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据调查,一段时间以来,青年志愿者的增幅超过GDP的增幅。同时,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人们的公共领域日趋扩大,在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下,志愿服务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出现了“文化志愿服务”、“科技志愿服务”,乃至“心理援助志愿服务”、“信息类志愿服务”等新的分支,这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如何更好地优化配置资源,提升效率与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命题。
二、大学生信息类志愿服务的定义及其机制特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的资源和财富,是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越来越依赖于信息。
现代信息服务,区别于以实体图书馆、档案馆为载体的文献服务、咨询服务、广播电视、邮政电信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服务,是以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等电子信息技术手段为主要方式的信息服务,主要包括计算机和通信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提供和咨询服务、计算机信息处理服务、软件服务、数据库服务等。因此笔者将大学生信息类志愿服务可以定义为“以现代信息服务技术为核心,提供计算机、通信网络、信息处理、软件与数据库服务的创新性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产业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物质生产开始依赖于精神生产。做为精神生产的代表,信息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样成为了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我国在信息服务高速发展的同时,同样也出现了较大的挑战,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缺乏。大学生信息类志愿服务在政府与市场均无法有效调节这一矛盾的时期,能有效地填补空白。
大学生信息类志愿服务作为新兴的志愿服务载体,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信息类志愿服务内容专业性强。传统的志愿服务更多强调不计报酬的体力与时间的付出,而上文中已提到,大学生信息类志愿服务的主要载体包括计计算机与通信网络服务、信息处理、软件处理与数据库服务等。由此可见,信息类志愿服务不仅是时间精力的付出,对智力水平,尤其是计算机、信息专业知识与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
这一特点直接决定了相比传统的志愿服务对参与人群的不限定,信息类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专业有了一定限制。
(二)信息类志愿服务要求服务者有较高责任意识。一方面,信息志愿服务的客体往往具有无形性、可操纵性、财产性等特点,提供服务一方稍有意图甚至一念之差,就会导致被服务者遭受难以预料的财产损失。
另一方面,信息类志愿服务的过程多与网络密不可分,因此较容易在服务过程中,尤其是当有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对网络舆情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信息类志愿服务对信息化管理与激励方式要求更高。由于信息类志愿服务本身高技术性的特征,对如何进行科学管理促进其长效发展,优化募捐、管理、培训、奖惩、激励等各个关键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信息类志愿服务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利用信息类志愿服务本身的优势,是一个重要命题。
三、对大学生信息类志愿服务的几点建议
首先,要重视志愿者专业能力的培养。信息类志愿服务的本身特性,决定了只有计算机与信息类专业的大学生才能才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服务的核心便是专业能力,对于志愿服务的品质与效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笔者认为可以将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实践课程内容,与志愿者的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既能充分保障志愿服务的时间,亦使得志愿服务与专业教学相互促进、提升。
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接受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同时,形成完整、健康、主流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信息志愿服务的客体的无形性、财产性,信息网络“一呼百应”的召唤性,对信息类志愿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当更重视对志愿者的精神教育,通过不断充实、更新学校德育教育的内涵,尽早帮助志愿者形成社会责任感引导的价值观。
最后,信息专业技术是信息类志愿服务与传统和其他形式的志愿服务区分开来的重要特征。可以通过这一特征,更好地为志愿服务本身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形成一套更加完整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培训与奖惩、激励机制,使得信息类志愿服务常态化、可持续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臧强,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服务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1.12.27:9-14
[2] 王美倩,关于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几点建议——基于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J],法制与社会,2010.4
[3] 张旻,构建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现实路径——基于江苏志愿服务发展现状[J]公共管理研究,2012.4
脚注:
1 《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总则第二条。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服务 志愿服务 机制特点
中图分类号:TN911.2 文献标识码:TN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5―0502―01
一、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根据共青团中央在2002年颁行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将志愿者界定为:“志愿者(Volunteer,也称志愿人员、义工、志工)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1该办法也成为了我国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法律渊源与法律依据。
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我国志愿服务的萌芽时期。志愿服务是指任一社会成员自愿贡献个人时间、精力,在不以物质为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相比物质捐助,志愿服务更加重视个人的时间、智力、阅历、技能等可支配资源,并且强调在其过程中对社会的认知与个人素质的锤炼。大学生群体作为尚未完全涉足社会、市场,并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的群体,同时,相比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更需要在接触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志愿服务在我国也呈一定的发展趋势,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据调查,一段时间以来,青年志愿者的增幅超过GDP的增幅。同时,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人们的公共领域日趋扩大,在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下,志愿服务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出现了“文化志愿服务”、“科技志愿服务”,乃至“心理援助志愿服务”、“信息类志愿服务”等新的分支,这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如何更好地优化配置资源,提升效率与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命题。
二、大学生信息类志愿服务的定义及其机制特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的资源和财富,是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越来越依赖于信息。
现代信息服务,区别于以实体图书馆、档案馆为载体的文献服务、咨询服务、广播电视、邮政电信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服务,是以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等电子信息技术手段为主要方式的信息服务,主要包括计算机和通信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提供和咨询服务、计算机信息处理服务、软件服务、数据库服务等。因此笔者将大学生信息类志愿服务可以定义为“以现代信息服务技术为核心,提供计算机、通信网络、信息处理、软件与数据库服务的创新性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产业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物质生产开始依赖于精神生产。做为精神生产的代表,信息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样成为了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我国在信息服务高速发展的同时,同样也出现了较大的挑战,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缺乏。大学生信息类志愿服务在政府与市场均无法有效调节这一矛盾的时期,能有效地填补空白。
大学生信息类志愿服务作为新兴的志愿服务载体,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信息类志愿服务内容专业性强。传统的志愿服务更多强调不计报酬的体力与时间的付出,而上文中已提到,大学生信息类志愿服务的主要载体包括计计算机与通信网络服务、信息处理、软件处理与数据库服务等。由此可见,信息类志愿服务不仅是时间精力的付出,对智力水平,尤其是计算机、信息专业知识与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
这一特点直接决定了相比传统的志愿服务对参与人群的不限定,信息类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专业有了一定限制。
(二)信息类志愿服务要求服务者有较高责任意识。一方面,信息志愿服务的客体往往具有无形性、可操纵性、财产性等特点,提供服务一方稍有意图甚至一念之差,就会导致被服务者遭受难以预料的财产损失。
另一方面,信息类志愿服务的过程多与网络密不可分,因此较容易在服务过程中,尤其是当有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对网络舆情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信息类志愿服务对信息化管理与激励方式要求更高。由于信息类志愿服务本身高技术性的特征,对如何进行科学管理促进其长效发展,优化募捐、管理、培训、奖惩、激励等各个关键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信息类志愿服务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利用信息类志愿服务本身的优势,是一个重要命题。
三、对大学生信息类志愿服务的几点建议
首先,要重视志愿者专业能力的培养。信息类志愿服务的本身特性,决定了只有计算机与信息类专业的大学生才能才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服务的核心便是专业能力,对于志愿服务的品质与效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笔者认为可以将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实践课程内容,与志愿者的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既能充分保障志愿服务的时间,亦使得志愿服务与专业教学相互促进、提升。
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接受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同时,形成完整、健康、主流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信息志愿服务的客体的无形性、财产性,信息网络“一呼百应”的召唤性,对信息类志愿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当更重视对志愿者的精神教育,通过不断充实、更新学校德育教育的内涵,尽早帮助志愿者形成社会责任感引导的价值观。
最后,信息专业技术是信息类志愿服务与传统和其他形式的志愿服务区分开来的重要特征。可以通过这一特征,更好地为志愿服务本身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形成一套更加完整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培训与奖惩、激励机制,使得信息类志愿服务常态化、可持续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臧强,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服务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1.12.27:9-14
[2] 王美倩,关于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几点建议——基于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J],法制与社会,2010.4
[3] 张旻,构建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现实路径——基于江苏志愿服务发展现状[J]公共管理研究,2012.4
脚注:
1 《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总则第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