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成才道路上占重要地位,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给大学生社会实践带来的挑战,要发挥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探讨研究,寻找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64-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牢固专业知识、培养大学生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正因为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各级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专业实践、假期实践已经成为高校常规性的工作,但是,这些程式化的工作也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过于简单。一些高校简单的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同于专业实践,忽视了社会实践应有的丰富内涵;(2)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面的广度不够。一些高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当作是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忽视了普通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需求;(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简单。许多高校忽视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不同需求,把形式单一化、整体化,缺乏灵活性;(4)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完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缺乏过程中的指导和过程后的总结,使得社会实践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才道路上占重要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给大学生社会实践带来的挑战,要发挥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探讨研究,寻找对策。
一、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择业就业和自主创新创业的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与服务社会的结合,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团中央、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
1、认真组织军政训练
学校要把军政训练作为大学生入学的必修课,军政训练是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加大学生自觉履行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大学生自觉责任意识。
2、积极展开大学生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
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在实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蕴含在各门课程中的文明成果和科学精神,完整知识的体系和内容,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观念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学校和社会要为大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从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加大投入,加强实习管理,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为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良好的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
3、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学术活动
完善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活动的奖励机制,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工艺革新等课外学术活动,使大学生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提高创业技能,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4、利用假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在劳动和社会服务中了解自己、准确定位,增长才干,奉献社会,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提高道德免疫力,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步认识到自己对个人、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责任,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促进、培养责任意识的形成。
二、扩大社会实践的参与面,变“精英实践为大众实践”
由于经费、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高校大部分社会实践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仅仅是少数优秀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的专利,忽视了广大普通学生的实践愿望,“精英实践”强调挑选,是一种示范行为,不能为多大多数学生创造机会和提供指导。即使是参与率最高的专业实习,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同等的实习机会,不同的实习地点、实习条件、指导教师都会引发学生实习的不同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实践的效果很难得到保障,没有实效性。要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普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发展他们的特长和潜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增进他们的学识,提高他们的技能,净化他们的思想。正如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Ben jamin S.Bloom,1913-1999)在《教育评价》(access of education)中提到:“教育既有挑选功能,又有发展功能;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极大增长,教育的功能将主要是发展。而且只有全体都发展了,才可能挑选出少数的高质量的英才,并发挥包括少数在内的整体效应。”
1、积极扶持学生社团,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加社会实践的灵活性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组织,是把志趣相同学生组织在一起的学生组织,在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基础。参加社团的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能够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发挥团队的作用。支持并指导学生社团在社会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让学生社团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更多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拓展实践的范围,增强实践的灵活性。但要注意的是,学校和教师要寻找专业和兴趣地结合点,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监督,使团队实践既满足牢固专业根基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集体实践,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实践,构建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和组织者的团队实践
集体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主流,集中进行的社会实践往往能够鲜明反映时代主题,有成熟的体制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形成规模效应。而且,集中实践能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最有利的实践地点和实践指导,并对学生实践进行最有利的监督,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实践的功用。但对学生来说,团队实践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削减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
个人实践满足了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实习课题和地点的需求和个性发展的要求,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社会实践中来,但这种实践方式也存在难以管理的缺点,社会实践的效果很难保障。
3、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有差异的社会实践
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自身发展特点、阅历和目标的不同,对社会实践有着不同的需求。针对这些不同需求,学校要提供不同的社会实践服务。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主要以集中实践为主,以方便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主要依靠学生社团组织小集体实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
三、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力度和管理力度,完善监督反馈机制,避免“走过场”,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大学生,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创新,但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学校、教师的指导、监督作用,完全放开,没有监督和管理,实践慢慢流于形式,
1、社会实践前,要制定社会实践活动计划
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抓住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钻研主题,选择时间,确定地点,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参与人员组织和活动方案设计,使活动计划既能够让广大学生真正深入生活,深入生产实践,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为社会作贡献;又能保证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热情,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取长补短,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锻炼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2、加强实践过程中的组织和领导
实践中,要严密组织,指导并监督实践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以保证实践的效果。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明确目标,统一思想,深入实践第一线,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社会实践计划真正得到落实,保证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3、实践后,抓好总结和验收
社会实践后,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彰先进,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结论,对实践活动进行验收。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活动结束后,要以计划和方案为依据,分析活动的基本情况、取得成绩和遇到的问题,分析活动的主、客观条件、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所得到的经验教训,并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和概括,巩固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使其从零散肤浅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为今后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的周围世界是生动的思想的源泉。”教育基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教育不仅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是要构建人的完整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获得健康和谐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应用知识于社会、提高素质、教育自身所必不可少的一课,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理想和现实、思想与行为的桥梁。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使他们懂得知识的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才能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更好的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
[2]殷国聪.大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J].德育研究,2003(5)
[3]王建武.大学生社会实践改革的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64-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牢固专业知识、培养大学生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正因为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各级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专业实践、假期实践已经成为高校常规性的工作,但是,这些程式化的工作也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过于简单。一些高校简单的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同于专业实践,忽视了社会实践应有的丰富内涵;(2)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面的广度不够。一些高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当作是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忽视了普通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需求;(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简单。许多高校忽视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不同需求,把形式单一化、整体化,缺乏灵活性;(4)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完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缺乏过程中的指导和过程后的总结,使得社会实践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才道路上占重要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给大学生社会实践带来的挑战,要发挥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探讨研究,寻找对策。
一、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择业就业和自主创新创业的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与服务社会的结合,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团中央、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
1、认真组织军政训练
学校要把军政训练作为大学生入学的必修课,军政训练是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加大学生自觉履行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大学生自觉责任意识。
2、积极展开大学生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
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在实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蕴含在各门课程中的文明成果和科学精神,完整知识的体系和内容,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观念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学校和社会要为大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从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加大投入,加强实习管理,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为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良好的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
3、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学术活动
完善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活动的奖励机制,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工艺革新等课外学术活动,使大学生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提高创业技能,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4、利用假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在劳动和社会服务中了解自己、准确定位,增长才干,奉献社会,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提高道德免疫力,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步认识到自己对个人、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责任,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促进、培养责任意识的形成。
二、扩大社会实践的参与面,变“精英实践为大众实践”
由于经费、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高校大部分社会实践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仅仅是少数优秀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的专利,忽视了广大普通学生的实践愿望,“精英实践”强调挑选,是一种示范行为,不能为多大多数学生创造机会和提供指导。即使是参与率最高的专业实习,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同等的实习机会,不同的实习地点、实习条件、指导教师都会引发学生实习的不同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实践的效果很难得到保障,没有实效性。要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普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发展他们的特长和潜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增进他们的学识,提高他们的技能,净化他们的思想。正如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Ben jamin S.Bloom,1913-1999)在《教育评价》(access of education)中提到:“教育既有挑选功能,又有发展功能;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极大增长,教育的功能将主要是发展。而且只有全体都发展了,才可能挑选出少数的高质量的英才,并发挥包括少数在内的整体效应。”
1、积极扶持学生社团,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加社会实践的灵活性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组织,是把志趣相同学生组织在一起的学生组织,在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基础。参加社团的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能够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发挥团队的作用。支持并指导学生社团在社会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让学生社团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更多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拓展实践的范围,增强实践的灵活性。但要注意的是,学校和教师要寻找专业和兴趣地结合点,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监督,使团队实践既满足牢固专业根基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集体实践,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实践,构建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和组织者的团队实践
集体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主流,集中进行的社会实践往往能够鲜明反映时代主题,有成熟的体制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形成规模效应。而且,集中实践能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最有利的实践地点和实践指导,并对学生实践进行最有利的监督,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实践的功用。但对学生来说,团队实践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削减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
个人实践满足了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实习课题和地点的需求和个性发展的要求,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社会实践中来,但这种实践方式也存在难以管理的缺点,社会实践的效果很难保障。
3、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有差异的社会实践
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自身发展特点、阅历和目标的不同,对社会实践有着不同的需求。针对这些不同需求,学校要提供不同的社会实践服务。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主要以集中实践为主,以方便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主要依靠学生社团组织小集体实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
三、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力度和管理力度,完善监督反馈机制,避免“走过场”,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大学生,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创新,但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学校、教师的指导、监督作用,完全放开,没有监督和管理,实践慢慢流于形式,
1、社会实践前,要制定社会实践活动计划
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抓住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钻研主题,选择时间,确定地点,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参与人员组织和活动方案设计,使活动计划既能够让广大学生真正深入生活,深入生产实践,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为社会作贡献;又能保证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热情,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取长补短,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锻炼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2、加强实践过程中的组织和领导
实践中,要严密组织,指导并监督实践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以保证实践的效果。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明确目标,统一思想,深入实践第一线,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社会实践计划真正得到落实,保证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3、实践后,抓好总结和验收
社会实践后,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彰先进,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结论,对实践活动进行验收。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活动结束后,要以计划和方案为依据,分析活动的基本情况、取得成绩和遇到的问题,分析活动的主、客观条件、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所得到的经验教训,并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和概括,巩固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使其从零散肤浅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为今后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的周围世界是生动的思想的源泉。”教育基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教育不仅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是要构建人的完整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获得健康和谐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应用知识于社会、提高素质、教育自身所必不可少的一课,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理想和现实、思想与行为的桥梁。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使他们懂得知识的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才能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更好的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
[2]殷国聪.大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J].德育研究,2003(5)
[3]王建武.大学生社会实践改革的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