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情景在文科教学中用的较多,笔者认为情景创设在物理教学中也极其重要。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能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上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的设置不同的导入情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有目的,恰当的设置,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思维。例如在学习“声的特性”时,先播放口技(如:李进军模仿鸟叫),在学习“力”时,播放:大力士拉飞机比赛视频,可以极大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物理知识。讲述小故事,如“曹冲称象”,“阿基米德测皇冠”,“ 托里拆利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学习简单机械时,讲三国时的木马运粮等,描述物理情景,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们当年的探索情境。再如教“运动的描述”时,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听说过用手抓子弹的事吗?”待学生凝神倾听后,教师便介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一个小虫在身边蠕动,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用手抓住飞行的子弹呢?你想弄明白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动和静止”,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就可以弄明白其中道理了。引人入胜的故事,会使学生出现疑惑,产生冲突,激发动机,从而为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二、创设情景,探究学习。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重视课堂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及时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及素质锻炼,促使学生的知识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探究学习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因素。问题是探究教学的起点,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正是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才能积极思维,从而产生探究欲望。问题的来源有多种形式,既可以是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直接给出,也可以是学生通过物理实验现象,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等发现并提出问题。就学生探究兴趣和动力而言,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好。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少,知识面比较窄,学生并非一开始就能发现并提出适合探究的问题。另外猜想不是空想,猜想它是有一定的依据的。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产生问题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合理猜想。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果一来就让学生猜想成什么像与什么因素有关,那么就有很多种猜想,使探究一开始就陷入混乱,这不便于调控。而如果先展示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或者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不同位置,观察现象(成像),受此情景启迪、导向,则会有更多的人提出合理而又适合探究的问题而继续探究活动。再如探究电路的电流大小规律时,因为电流是看不见的,先展示同一灯一次亮而一次暗引出电流大小,再将电流与水流作类比,在电路图上标出电流的路径,则会有更多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并顺利完成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在探究过程中学到方法,得到锻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在探究教学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合适的问题情景,去探究什么。
三、创设情景,突破重、难点,减负增效。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限制,使得他们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模型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在于表面,似是而非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法创设相似的物理情景,帮助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更好同化新知识。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而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教师可创设以下情景:
情景1(视频):滚动的足球停下来(突出草对球的阻碍)。
情景2:在桌面滚动的钢球停下来(演示)。
情景3:投影放大看似光滑其实是凹凸不平的桌面 。
由此得出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因为受阻力的原因。接着实验探究同一钢球在不同阻力下的运动情况。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推理就不难得出结论。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获得知识就容易多了。又如“电压”的教学,电压的概念是很抽象的,如果创设:水压形成水流的情景,由此情景作类比,自然而然也会形成“电压”的概念。再如,在辅导后进生(学困生)做有关电学计算练习时,先将所涉及的公式规律罗列并展示出来,以此为参考,他们会获得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因而,笔者认为学生对某个物理知识点难学,学不好,没有创设好情景是关键。我们不能创设情景,使学生有重大发现,但我们能创设情景,使他们正确建立抽象的物理模型概念,轻而易举发现已经发现的规律,获得物理知识。
综上所述,物理情景的创设对于物理教学意义重大,情景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而搞物理教学,就要搞好情景创设,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触景生情”,在潜移默化中主动、自然、轻松学到物理知识。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能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上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的设置不同的导入情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有目的,恰当的设置,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思维。例如在学习“声的特性”时,先播放口技(如:李进军模仿鸟叫),在学习“力”时,播放:大力士拉飞机比赛视频,可以极大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物理知识。讲述小故事,如“曹冲称象”,“阿基米德测皇冠”,“ 托里拆利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学习简单机械时,讲三国时的木马运粮等,描述物理情景,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们当年的探索情境。再如教“运动的描述”时,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听说过用手抓子弹的事吗?”待学生凝神倾听后,教师便介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一个小虫在身边蠕动,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用手抓住飞行的子弹呢?你想弄明白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动和静止”,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就可以弄明白其中道理了。引人入胜的故事,会使学生出现疑惑,产生冲突,激发动机,从而为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二、创设情景,探究学习。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重视课堂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及时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及素质锻炼,促使学生的知识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探究学习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因素。问题是探究教学的起点,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正是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才能积极思维,从而产生探究欲望。问题的来源有多种形式,既可以是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直接给出,也可以是学生通过物理实验现象,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等发现并提出问题。就学生探究兴趣和动力而言,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好。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少,知识面比较窄,学生并非一开始就能发现并提出适合探究的问题。另外猜想不是空想,猜想它是有一定的依据的。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产生问题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合理猜想。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果一来就让学生猜想成什么像与什么因素有关,那么就有很多种猜想,使探究一开始就陷入混乱,这不便于调控。而如果先展示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或者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不同位置,观察现象(成像),受此情景启迪、导向,则会有更多的人提出合理而又适合探究的问题而继续探究活动。再如探究电路的电流大小规律时,因为电流是看不见的,先展示同一灯一次亮而一次暗引出电流大小,再将电流与水流作类比,在电路图上标出电流的路径,则会有更多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并顺利完成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在探究过程中学到方法,得到锻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在探究教学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合适的问题情景,去探究什么。
三、创设情景,突破重、难点,减负增效。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限制,使得他们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模型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在于表面,似是而非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法创设相似的物理情景,帮助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更好同化新知识。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而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教师可创设以下情景:
情景1(视频):滚动的足球停下来(突出草对球的阻碍)。
情景2:在桌面滚动的钢球停下来(演示)。
情景3:投影放大看似光滑其实是凹凸不平的桌面 。
由此得出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因为受阻力的原因。接着实验探究同一钢球在不同阻力下的运动情况。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推理就不难得出结论。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获得知识就容易多了。又如“电压”的教学,电压的概念是很抽象的,如果创设:水压形成水流的情景,由此情景作类比,自然而然也会形成“电压”的概念。再如,在辅导后进生(学困生)做有关电学计算练习时,先将所涉及的公式规律罗列并展示出来,以此为参考,他们会获得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因而,笔者认为学生对某个物理知识点难学,学不好,没有创设好情景是关键。我们不能创设情景,使学生有重大发现,但我们能创设情景,使他们正确建立抽象的物理模型概念,轻而易举发现已经发现的规律,获得物理知识。
综上所述,物理情景的创设对于物理教学意义重大,情景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而搞物理教学,就要搞好情景创设,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触景生情”,在潜移默化中主动、自然、轻松学到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