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学教学形势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传统教育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任务了。现在我们更多谈论的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虽然高考这个指挥棒并没有完全丧失其作用,但新课程教育再也不是刚被提出时的空洞口号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课程设置到教育形式、教学手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都发挥了其影响力。所要我们应该在新课程教学中实施以人为本,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与新途径。
一、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
我们让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先决条件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它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高考数学科的命题原则是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了综合性.这就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试卷的题型更新,更具有开放性.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学生在这一方面失分的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教师让学生学好数学的下一步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就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来,正确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思想,使学生主动去探求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数学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情景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情景,或者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目的、有计划实施教学。例如:探究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的问题时,老师首先要清楚本节主要研究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和实际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会求更多的函数的最值,运用本节知识可以解决科技、经济、社会中的一些如何使成本最低、产量最高、效益最大等实际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老师大致可以按照创设情境,铺垫导入,合作学习,探索新知,指导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馈建构几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重要一环,只有习惯养成了,才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数学的步骤可以有以下几种:
1.课前预习阅读。预习课文时,需要学生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疑惑之处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及时用明显的标识记录,对课本里的定义、公理、法则、公式等在纸上简单地记录,并学会用自己的理解解释抽象的数学术语,化繁为简。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披露、标记。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做到看懂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新内容,会做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练习题。如此,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理论部分,还能帮助学生找到听课的重点,这样,学生就会合理地利用课堂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而且预知课堂内容,熟悉教学思路,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有效途径。
2.课堂重点阅读。预习只是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做大致的了解,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消化,需要教师清晰透彻地讲解和课堂上及时有效地练习巩固。因此对于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老师的讲解,进一步理解,从而进一步掌握课程中的重点和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多质疑,多发问,在学习上做到举一反三,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把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放在课堂上着重听,必要时做好笔记,并通过练习题加以巩固。毕竟,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像对待文科学科一样只会单把概念、定理、公式背熟,是无法驾驭高考试卷的高分答题的,更不用说,从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这些基本理论不会出现在试卷上,只有通过练习,将理论理解,将难点攻破,才能减少运算中出现的错误,提高数学成绩。
3.课后复习阅读。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既可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和课堂学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一节课后,学生一定先阅读课本,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学生应全面阅读课本,将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每节新内容学完后,教师要按照课本内容,从容易到疑难,从简单到繁杂,一步一步地把所教内容进行比较梳理,对概念、定理、公式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应该提前主动整理,再和老师的整理进行比较,看看疏漏在哪儿,疏漏的原因是哪些。学生在课后若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好能把课本上的例题自己做一遍,对课本上的概念、定理、公式推理一遍,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有些学生认为,数学的学习,只要通过做题,就可以了,却忽视了课本上的基础性知识。殊不知,高考数学的出题思路全在课本上,不会走就想跑的想法,肯定既滑稽又天真。
四、开展分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组织教学,分组学习法能有效的将合作式学习观念引入到数学教学领域中,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为学生营造互助互学、互相启发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分组教学,有效的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也展示学生的个性和风采。但是在分组学习中也会常常遇见一些问题,如分组不合理,合作学习参与程度不均衡,不能发挥学生互助互学的效果,没有有效的制度制约分组讨论时的纪律,出现部分学生利用分组讨论,谈闲天或做与分组学习无关的事情。因此,在分组教学时,老师首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组,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爱好和学习程度,做好人员之间的搭配。要建立有效的分组合作制度,如在每个小组中选配组长、记录员、发言员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既保证分组讨论的质量同时也能保障课堂的纪律。老师要合理安排分组任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是一个以知识创新、能力培养、能力提高等方面的诉求,面对迅速膨胀的知识总量和日益加快的知识更新。我们的数学教学的基点是授予学生数学知识重要还是授予数学方法重要,我想答案是明确的。让我们以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为契机,从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入手,为提高数学教学而不断探索。
一、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
我们让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先决条件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它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高考数学科的命题原则是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了综合性.这就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试卷的题型更新,更具有开放性.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学生在这一方面失分的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教师让学生学好数学的下一步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就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来,正确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思想,使学生主动去探求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数学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情景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情景,或者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目的、有计划实施教学。例如:探究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的问题时,老师首先要清楚本节主要研究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和实际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会求更多的函数的最值,运用本节知识可以解决科技、经济、社会中的一些如何使成本最低、产量最高、效益最大等实际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老师大致可以按照创设情境,铺垫导入,合作学习,探索新知,指导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馈建构几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重要一环,只有习惯养成了,才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数学的步骤可以有以下几种:
1.课前预习阅读。预习课文时,需要学生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疑惑之处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及时用明显的标识记录,对课本里的定义、公理、法则、公式等在纸上简单地记录,并学会用自己的理解解释抽象的数学术语,化繁为简。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披露、标记。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做到看懂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新内容,会做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练习题。如此,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理论部分,还能帮助学生找到听课的重点,这样,学生就会合理地利用课堂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而且预知课堂内容,熟悉教学思路,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有效途径。
2.课堂重点阅读。预习只是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做大致的了解,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消化,需要教师清晰透彻地讲解和课堂上及时有效地练习巩固。因此对于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老师的讲解,进一步理解,从而进一步掌握课程中的重点和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多质疑,多发问,在学习上做到举一反三,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把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放在课堂上着重听,必要时做好笔记,并通过练习题加以巩固。毕竟,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像对待文科学科一样只会单把概念、定理、公式背熟,是无法驾驭高考试卷的高分答题的,更不用说,从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这些基本理论不会出现在试卷上,只有通过练习,将理论理解,将难点攻破,才能减少运算中出现的错误,提高数学成绩。
3.课后复习阅读。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既可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和课堂学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一节课后,学生一定先阅读课本,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学生应全面阅读课本,将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每节新内容学完后,教师要按照课本内容,从容易到疑难,从简单到繁杂,一步一步地把所教内容进行比较梳理,对概念、定理、公式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应该提前主动整理,再和老师的整理进行比较,看看疏漏在哪儿,疏漏的原因是哪些。学生在课后若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好能把课本上的例题自己做一遍,对课本上的概念、定理、公式推理一遍,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有些学生认为,数学的学习,只要通过做题,就可以了,却忽视了课本上的基础性知识。殊不知,高考数学的出题思路全在课本上,不会走就想跑的想法,肯定既滑稽又天真。
四、开展分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组织教学,分组学习法能有效的将合作式学习观念引入到数学教学领域中,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为学生营造互助互学、互相启发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分组教学,有效的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也展示学生的个性和风采。但是在分组学习中也会常常遇见一些问题,如分组不合理,合作学习参与程度不均衡,不能发挥学生互助互学的效果,没有有效的制度制约分组讨论时的纪律,出现部分学生利用分组讨论,谈闲天或做与分组学习无关的事情。因此,在分组教学时,老师首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组,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爱好和学习程度,做好人员之间的搭配。要建立有效的分组合作制度,如在每个小组中选配组长、记录员、发言员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既保证分组讨论的质量同时也能保障课堂的纪律。老师要合理安排分组任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是一个以知识创新、能力培养、能力提高等方面的诉求,面对迅速膨胀的知识总量和日益加快的知识更新。我们的数学教学的基点是授予学生数学知识重要还是授予数学方法重要,我想答案是明确的。让我们以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为契机,从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入手,为提高数学教学而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