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托尔斯塔娅将语言和文字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在表达方式上,她利用语言的不同安排,创造出不同的文字世界,在文字运用上,她采取不同角度,赋予它们新的语言定义。她的作品基本是在缅怀过去的气氛中铺陈其情节和构建起文字世界:她运用大胆的数字和技巧与多样化的题材丰富作品的情节,改变作品里任務与对话的单调表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叙述角度;修辞多元化
作者简介:孙艺丹,女,汉族,天津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卢慧泽,女,汉族,河北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俄语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1
让托尔斯塔娅一举成名的是历时14年的长篇小说《野猫精》。小说除对现实与幻想的描写,还将对过去与现在,人与动物世界的描写相结合。揭示了在此次变革中,知识分子们的措手不及。作品中运用了隐喻手法,拆解文字符号,并融合后现代的写作风格,对俄国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讽刺殆尽,留给读者极深的印象
1、小说对文化核心价值的重构
该部作品的线索是对文化的结构与颠覆,并对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重构。作品结尾是有一个罪孽深重的人来传承、复兴过往的文化;还有那本“禁书”中所隐藏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的秘密——这都是值得人们所深思的问题。
首先,普希金在俄罗斯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无人不知的。俄罗斯国学大师利哈乔夫这样说:“究竟为什么在我国文化中普希金正在上升到第一流中的第一位置?普希金是一个善于创造民族思想的天才……”[1]利哈乔夫对普希金的历史定位恰恰体现出俄罗斯后现代文学强调继承经典文学的传统之处。
其次,作者在小说中融入了反讽、戏仿等后现代艺术元素。作品中的人物实则是反映俄罗斯社会变革中的人,尤其是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他们热爱真理,追求文化,但自身也有很多不足:他们喜欢知识,但是不求究竟,追求幻想又无法摆脱现实。这与普希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小说中有关普希金文化的记忆与忘却表现出一种文化冲突。从现实的维度而言,苏联解体时,曾经充满自信的俄罗斯人民,再次陷入到深深的迷茫和惶惑之中。随之而来的是民族对传统文化与精神的淡忘,这将会导致几代人之间文化与精神的脱节。年轻人不再接受原有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不是对原有文化的淡忘,也不是纯粹对原有文化的粘贴复制,而是“意在重建文化传统的神话”。[2]
2、该小说叙事角度的陌生化
总体来看,《野猫精》中主要采用的是内视角,并与其他视角相结合。通过叙述视角的不断变换,思维的跳跃性与开放性,作品不会让读者形成审美疲劳,从而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小说的开篇,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之后,不同的人物对象从自身视角来展开描述。第二章,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变成了第二人称,之后又回归到第三人称。通过人称转换,作家意在对观察到的事物的还原,与其他的陈词滥调对比,是一种艺术上陌生化的手法,实则是回归最原始的感受和态度。
该作品中还采用了旁观者的视角即外视角进行叙事。简言之,外视角就是作者对于故事之外概括性、评价性的话语,可以体现作者本身的态度趋向。作品中多处视角的转换,使得该作品在创作原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创新,从而营造出一种陌生化的样子。
3、小说叙事手法的陌生化
3.1多元的修辞手法
通过多元化的修辞手法,大众可以获得一种对事物前所未有的认识体验,作家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给大家营造出各种陌生化的认知。涉及明喻、暗喻、借喻等的比喻是小说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小说主要运用反讽、象征的表现手法来颠覆人们的传统观念。看似简单的举动,实则充满了人性的贪婪。这样的手法使得读者在一个表面很正常的社会中,感受到一种反向陌生化的感觉。
3.2叙事手法的碎片化
《野猫精》中书的概念不再是原本传统的概念,而是用一种碎片化的描述来取代,这也给读者以一种陌生化的感觉。所谓的陌生化是将那些在人们意识中已经较为熟悉甚至定型了的事物做反常化的处理。作者通过运用自己碎片化的思维以及语言,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第一时间内无法立马理解该段语言所描述的内容,从而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结语:
重新审视作者的后现代鸿篇之作——《野猫精》,其中既有后现代创作气息,又蕴含传统古典文学的特征。看似这场游戏并无头绪,实则是描写俄罗斯的过去与未来,旨在重构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观;其主旨在重建文化传统的非等级、非绝对、游戏的新审美神话。作者将讽刺、诙谐、幽默、隐喻和对比等手法融于写作之中,使得小说在修辞、表达手法以及叙述角度、叙事手法保持了极大的冲击力,让读者无法自拔。
注释:
[1][俄]德·谢·利哈乔夫.解读俄罗斯[M].吴晓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宗琥.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文学[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塔吉扬娜·托尔斯塔娅.野猫精[M].陈训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亚·博利舍夫,奥·瓦西里耶娃. 20世纪俄罗斯后现代派文学概观[J],陆肇明摘译,俄罗斯文艺,2003(3).
[3]王宗琥.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文学[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9.
关键词:传统文化;叙述角度;修辞多元化
作者简介:孙艺丹,女,汉族,天津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卢慧泽,女,汉族,河北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俄语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1
让托尔斯塔娅一举成名的是历时14年的长篇小说《野猫精》。小说除对现实与幻想的描写,还将对过去与现在,人与动物世界的描写相结合。揭示了在此次变革中,知识分子们的措手不及。作品中运用了隐喻手法,拆解文字符号,并融合后现代的写作风格,对俄国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讽刺殆尽,留给读者极深的印象
1、小说对文化核心价值的重构
该部作品的线索是对文化的结构与颠覆,并对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重构。作品结尾是有一个罪孽深重的人来传承、复兴过往的文化;还有那本“禁书”中所隐藏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的秘密——这都是值得人们所深思的问题。
首先,普希金在俄罗斯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无人不知的。俄罗斯国学大师利哈乔夫这样说:“究竟为什么在我国文化中普希金正在上升到第一流中的第一位置?普希金是一个善于创造民族思想的天才……”[1]利哈乔夫对普希金的历史定位恰恰体现出俄罗斯后现代文学强调继承经典文学的传统之处。
其次,作者在小说中融入了反讽、戏仿等后现代艺术元素。作品中的人物实则是反映俄罗斯社会变革中的人,尤其是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他们热爱真理,追求文化,但自身也有很多不足:他们喜欢知识,但是不求究竟,追求幻想又无法摆脱现实。这与普希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小说中有关普希金文化的记忆与忘却表现出一种文化冲突。从现实的维度而言,苏联解体时,曾经充满自信的俄罗斯人民,再次陷入到深深的迷茫和惶惑之中。随之而来的是民族对传统文化与精神的淡忘,这将会导致几代人之间文化与精神的脱节。年轻人不再接受原有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不是对原有文化的淡忘,也不是纯粹对原有文化的粘贴复制,而是“意在重建文化传统的神话”。[2]
2、该小说叙事角度的陌生化
总体来看,《野猫精》中主要采用的是内视角,并与其他视角相结合。通过叙述视角的不断变换,思维的跳跃性与开放性,作品不会让读者形成审美疲劳,从而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小说的开篇,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之后,不同的人物对象从自身视角来展开描述。第二章,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变成了第二人称,之后又回归到第三人称。通过人称转换,作家意在对观察到的事物的还原,与其他的陈词滥调对比,是一种艺术上陌生化的手法,实则是回归最原始的感受和态度。
该作品中还采用了旁观者的视角即外视角进行叙事。简言之,外视角就是作者对于故事之外概括性、评价性的话语,可以体现作者本身的态度趋向。作品中多处视角的转换,使得该作品在创作原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创新,从而营造出一种陌生化的样子。
3、小说叙事手法的陌生化
3.1多元的修辞手法
通过多元化的修辞手法,大众可以获得一种对事物前所未有的认识体验,作家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给大家营造出各种陌生化的认知。涉及明喻、暗喻、借喻等的比喻是小说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小说主要运用反讽、象征的表现手法来颠覆人们的传统观念。看似简单的举动,实则充满了人性的贪婪。这样的手法使得读者在一个表面很正常的社会中,感受到一种反向陌生化的感觉。
3.2叙事手法的碎片化
《野猫精》中书的概念不再是原本传统的概念,而是用一种碎片化的描述来取代,这也给读者以一种陌生化的感觉。所谓的陌生化是将那些在人们意识中已经较为熟悉甚至定型了的事物做反常化的处理。作者通过运用自己碎片化的思维以及语言,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第一时间内无法立马理解该段语言所描述的内容,从而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结语:
重新审视作者的后现代鸿篇之作——《野猫精》,其中既有后现代创作气息,又蕴含传统古典文学的特征。看似这场游戏并无头绪,实则是描写俄罗斯的过去与未来,旨在重构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观;其主旨在重建文化传统的非等级、非绝对、游戏的新审美神话。作者将讽刺、诙谐、幽默、隐喻和对比等手法融于写作之中,使得小说在修辞、表达手法以及叙述角度、叙事手法保持了极大的冲击力,让读者无法自拔。
注释:
[1][俄]德·谢·利哈乔夫.解读俄罗斯[M].吴晓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宗琥.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文学[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塔吉扬娜·托尔斯塔娅.野猫精[M].陈训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亚·博利舍夫,奥·瓦西里耶娃. 20世纪俄罗斯后现代派文学概观[J],陆肇明摘译,俄罗斯文艺,2003(3).
[3]王宗琥.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文学[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