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农村词的词史意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xi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轼被贬黄州后,心境更为洒脱、平和。在乐观的心态下,创作了清新明朗、朴实无华的农村词,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其农村词在对农村生活进行描写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人生观照,展现了乐天知命的达观心理。以农村题材入词不仅具有开拓性意义,同时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苏轼;农村词;开拓性
  作者简介:高云飞(1991-),女,汉族,吉林敦化人,吉林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
  苏轼在打破“诗庄词媚”界限的同时将农村题材写入词中,提高了词的品位和地位。本文从对农村词的简单梳理出发,探究苏轼农村词的词史意义。
  农村词顾名思义是以表现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词。在学界,对农村词的内涵阐释,众说纷纭。朱淑芬认为:“农村词不仅包括对农村生活各方面的描写,还包括词人的乡居生活与农民的交往,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发”;[1]赵仁珪在《论宋六家词》中指出:“所谓农村词指描写农村风光、农民生活的词,和仅描写田园风光与归隐生活的词还不同。”[2]韦勇在总结周汝昌先生关于农村诗中“田园诗”、“田家诗”两大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词的三大系统即牧歌式、看图式和反映农民疾苦、揭露暴政的农村词。[3]刘金将苏轼的农村词称为“清新的田园牧歌图”。在苏轼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农村词更接近牧歌式的农村词。如:《江神子》(梦中了了醉中醒)中充满了恬静闲适的田园趣味,表达了对陶渊明深深的仰慕之情,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胸怀;《哨遍》(为米折腰)中提及了游赏之趣、田园之乐。陶渊明擅以抒情的方式来描写农村生活,在欢乐喜悦的氛围中展示农民内心的美好愿望。苏轼在词中几处提及陶渊明,可见苏轼对其的欣赏。《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一词中,虽是怀念友人但又自比为黄州的陶潜。所以,苏轼的农村词不仅有对农村生活的描写,还有身处田园的喜乐之情,更像一首首田园牧歌。
  农村题材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农事诗,随着诗歌的发展将农村题材纳入其中,形成田家诗和田园诗。隋唐时期,农村题材诗开始嬗变为农村词;到北宋时期,苏轼以农村题材入词,创作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词,使农村词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我們可以在《诗经》的农事诗中看到农村题材的雏形,以反映农事活动为主,同时表现了农夫们对现实的不满。随着历史发展,形成了田园诗和田家诗两大系统。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主要描写隐居后恬淡的田园风光、亲自躬耕的喜悦心情、对农耕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自己不忘初心的情操。田家诗主要描写农民生活的不幸,压迫下民不聊生的景象。同时,在咏农诗中可以看到田园诗和田家诗的交融,主要代表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写优美的农村风光,揭露封建制度下的压迫和剥削。
  纵观词史,隋唐时期是农村词的萌芽时期,此时诗词界限不分明。根据夏承焘先生的考证,此时教坛歌唱的《拾麦子》《挫碓子》等可能是写农村劳动的,但不确定;而后,张志和的《渔父》中只描写了江南水乡风光,没有渔民生活气息,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村词。刘禹锡的《竹枝》(山上层层桃李花)《竹枝》(两岸山花似雪开)等虽模仿巴渝地区民歌而作的,但包含了巴东农村的劳动生活和风土人情。开创了文人农村词的先河。到了晚唐五代,虽词体发展成熟,但整个时期充满浓艳之风,农村词刚出现就受到了冲击。出现的农村词较少,有欧阳炯、李珣的《南乡子》,孙光宪的《风流子》。词中虽然描写了南方村落劳动妇女的生活片段,但是并未摆脱花间词的影响,具有艳词风味。两宋时期,词坛发展的高峰期。北宋前期诗坛上只有欧阳修的《食糟民》《喜雨》和梅尧臣的《田家》《田家语》几部作品,此时农村词是中断的。到北宋中叶,随着词体的改革和发展,词的内容和形式都已十分成熟。苏轼大胆开拓了词的题材和境界,将自己对农村生活的所见所感写入词中,创作了大量的农村词,是词史上第一位写了一组农村词的词人。南宋时期,随着词的发展,农村词也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以辛弃疾为代表,在苏轼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了题材,丰富了内容,更广泛的反映了农村生活。元明时期,曲子词盛行,农村词受到冲击,日渐衰退。清代,农村词又出现了“中兴”,以陈维崧《贺新郎 纤夫词》为例,主要反映了农村残酷现实、农民民不聊生的生活景象。此时也完成了两大农村题材诗系统向韦勇先生所说的三个农村词系统的嬗变。
  在《全宋词》[4]中共收录了361首苏轼的词,其中对农村题材的展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诗人回归农村生活,买田置地,亲自躬耕。在这之中,有苦有笑,和农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欣赏到了乡间山水之美;第二,在黄州和徐州任上,词人对农事的关心,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第三,水乡风光和渔人生活,也为农村词增添了色彩。
  我们在回顾农村词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从隋唐直到北宋前期,农村词都处在一个边缘的位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词。北宋中叶,苏轼不仅以农村题材入词,同时也是第一个运用成熟词体创作出完整农村词的词人,具有开拓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词中引入的是现实的农村题材,不是虚构也不是对前人的模仿。在苏轼之前虽有农村词描写,但表现内容比较单一。苏轼的农村词不仅描写了农村的风物也包含了农村生活多种多样的形态。如:黄童、老叟、采桑女、缫丝娘、卖瓜人等和棘篱门、麻叶、豆叶、枣花、缫车、牛衣、艾蒿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田家风物都是以前的农村词不曾提及的;老幼相携看盛会、渔人的水上生活、南北响起的缫车声、村姑们争抢看使君,词中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人物所体现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苏轼农村词中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更加真实动人,仿佛置身其中,参加了一场盛大的谢雨仪式。
  其次,因为词人特殊的人生经历,苏轼本人也是其农村词中所表现的主体。词中以一个参与者的心态感受生活,而不是旁观者。乡间的幽居生活,买地、筑雪堂,亲自躬耕,种柳、种菊花、种青菜等都是其农村生活写照。因为自己曾经也是一位农民,所以在对待农民的态度上,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把村民们当作朋友。临行前告诉乡亲不要折堂前细柳,时时帮忙晒蓑衣,等待词人以后回来;在谢雨路上问乡民们可否给碗茶喝、豆叶几时能熟。以上不仅体现了对农民生活生产的关注也表现出词人和农民间的亲密无间。在农村词的发展过程中,苏轼是第一位具有农村生活经历的词人,同时也是第一位以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入词的词人。   最后,在艺术表现上,以一件或几件农村事物为基础,去点染农村生活场景、构画人物形象。多层次的展现农村生活,也委婉的表现了自己的感情态度。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用枣花落衣巾,缫车声四处响起,农夫在古柳下卖黄瓜,勾勒了农村生活场景;《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描写村姑们为了争看使君,不仅匆忙打扮,还因为拥挤将裙子踏破,勾画了可爱、质朴的村姑形象。在词中也曾多次提及陶潜,展现了对陶潜隐居生活的赞叹。对农村生活的描写还体现在对渔夫的描写上,写了渔夫的逍遥自在,充满生活情趣。以一组《渔父》词,展现了渔夫生活的多方面,如鱼虾换酒不计价钱、饮醉醒的反复等。苏轼善于以白描的手法作词,在以上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农村生活的描写是缓缓道来,展现了一个个真实不加雕琢的农村场景。
  综上,苏轼的农村词特色鲜明,别开生面,集中体现了牧歌式农村词的最基本特点。不仅有田园生活的描写,也体现了作者乐天知命的达观心态。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艺术表现上都具有开拓性意义。
  在农村词史中,苏轼的农村词不仅具有开拓性意义,同时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不仅有对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躬耕生活的继承,也对南宋辛弃疾农村词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在苏轼之后,南宋辛弃疾在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继承了苏轼的农村词。在场景描绘上,将虫鱼鸟花等自然景物都写入了词中,“朱朱粉粉野蒿开”、“春入平原荠菜花”;选择农村生活的的典型场景,反映各个方面。如:“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等。其次,农民形象的塑造上。辛弃疾在苏轼质朴勤劳的基础上,又塑造了顽皮的孩童、窈窕美丽质朴的浣纱女、纯真朴实的农民。最后,在表现手法上。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白描手法,形成了和苏轼一样的清新、朴素的语言特点。进一步发展了农村词,将农村词推向了高峰。
  苏轼在起伏跌宕的人生中,以一个淡泊的心态描写生活,而不纠缠于命运的磨难,仍保持着潇洒和豁达。其平淡出于才气,是一种渐老渐熟的平淡,所以才会有充满淳朴民情的农村词,丰富了词的内容,开拓了词的题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釋:
  [1]朱淑芬.辛弃疾农村词辨析[J].东吴中文学报,1997(3).
  [2]赵仁珪.论宋刘家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6.
  [3]韦勇.古代农村词史略[J].福建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4]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1965.9.
  参考文献:
  [1]梁萌. 苏辛农村词比较研究述评[D].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康丽云. 辛弃疾农村词对苏轼农村词的继承与发展[D].农业考古, 2006.
  [3]韦勇. 古代农村词史略[D].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
  [4]李玉军. 宋代乡村人居环境词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13.
  [5]陈斌. 东坡词历代传播与接受研究四题[D].苏州大学, 2014.
  [6]罗郝林. 试论苏轼农村词的思想内涵[D].鸡西大学学报, 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古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演进阶段,在从汉末到唐代的这几百年间,中国文学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术研究著作《地狱观念与中古文学》以一个独特而有趣的视角,展现了在中古时期宗教、文学和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通过详实的文学和宗教材料,提供了一个关于“地狱”这一重要主题的文学作品和与之相关的文献材料的考证。  关键词:地狱观念;中古文学;书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德國,一个以军工制造领衔世界的国家,以认真严谨的民族性格给世界留下刚毅父性形象的国家,它的文学却是细腻、深邃的,德国文学以其精致的写作和深刻的哲学思想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由格林兄弟收集出版的《儿童和家庭童话集》(简称为《格林童话》)最为世界读者熟知。《格林童话》继承了德国文学的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日古代紫色的分析阐明了紫色是权力的象征。根据分别对《万叶集》、《枕草子》、《源氏物语》一系列作品进行研究,认识到紫色所表现出来的美丽、神秘、高贵、优雅以及权力。最后对江户紫和现代日本中存在的紫色进行分析,证实了紫色经久不息的高贵,以此探索出日本人的紫色情结。  关键词:紫色;万叶集;紫式部;枕草子;江户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今夜,窗外依然飘着小雨,夏虫不停地在耳边呢喃,忙完了白天的事务,我又坐在窗前读起了禾睦先生的诗词。品读先生的诗词,如饮甘醇,不知不觉醉入其中。尽管刚刚对其《长相思·橘花》作了札记,还是忍不住再次添足,固执地想把自己的感想在笔端发泄下,权作一个读者的随心、随性而为吧!  长相思·临海东魁杨梅  花匆匆。果匆匆。墨染梅山十日容。画梁巢燕空。  酸情浓。蜜情浓。硕硕东魁诉曲衷。相思风雨中。  《橘花》与
摘 要:词汇学习在二语习得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本文简要分析了国外语言学家对语块的不同论述,主要是语块的界定及分类。从中发现,以语块为单位的词汇教学,更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避免中式语言的干扰。  关键词:语块;词汇习得;界定;分类  作者简介:周颙(1976-),女,硕士,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摘 要:诗歌是“留白”最多的文学体裁,每位读者调动已有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读当代诗便可以获得极佳的审美体验。诗歌不是实用类文本,诗歌本身语言的美、韵律的美是极为动人的,只有以纯粹审美为归宿,才更接近于诗歌的本质。  关键词:诗歌阅读;个人经验;审美体验  作者简介:杨贝贝,201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任教至今。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死亡是约翰·邓恩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众多的死亡意象表达了他对死亡豁达与坦然的态度。死亡是完整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死生一体是邓恩的死亡哲学,起伏的人生经历让他重新思考再生與救赎的可能。本文将从死生一体,重生与救赎两方面剖析邓恩的死亡观。  关键词:约翰·邓恩;死亡观  作者简介:魏凤姣(1989.3-),女,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学历,邵阳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今天的我们,也许很难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宏大抱负,却不能不敬重“激情燃烧岁月”的真挚追求。翻开共和国的履历,细细体味那些影响过时代和社会的一个个名字,我们会发现:忠诚、担当、奉献、执着是共和国一代代建设者薪火相传的精神家谱。这些精神植根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是力量、是信仰,是我们前行方向的指引,是我们生命成长的高度。  试问谁在青春年少时没有偶像呢? 在互联网、电
摘 要:艺伎是指在日本从事歌舞、乐曲等表演艺术的女性群体。艺伎表演的古典歌舞再现了日本各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情和传统风俗,所以艺伎被誉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活载体。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之中,艺伎集中了日本文化的某些精髓,成为了一种艳丽而又神秘的文化符号。本文将结合《花战京都祇园传说之艺伎岩崎峰子》这部日本电影浅谈日本的传统艺伎文化。此外,针对这一文化在日本当今社会到底存在什么价值这一问題,本文将进一步进行探究。
摘 要:张岱最为后世称道的代表作为《陶庵梦忆》,文风清丽、情趣雅致,可作随笔、散文读,亦可作为自传了解其人。《陶庵梦忆》中又以《湖心亭看雪》最为著名。本文首先介绍张岱的生平,了解其生活背景、其人风度,再对《湖心亭看雪》进行赏鉴,再分析作为教材中的一篇选文的选文特色。  关键词:张岱;《湖心亭看雪》;选文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