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音乐欣赏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趣,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的中学音乐欣赏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对此,中学音乐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音乐体验,引导学生感知并欣赏音乐;强调动静结合,促进学生主动持久欣赏行为的形成;增进师生欣赏交流,鼓励学生对音乐创作进行自我欣赏。
[关键词]中学;音乐欣赏;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7-0044-02
在中学教育阶段,音乐欣赏教育作为增强学生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受到了音乐教师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实施,与现代教育形势保持高度一致。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学音乐欣赏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下面就此开展具体分析。
一、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误区
由于音乐艺术在听觉方面的特殊性,所以中学音乐欣赏教育需要以听为主,为学生预留出充分的想象空间。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很多音乐教师以语言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导致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不到锻炼,且音乐的欣赏与感知上往往被迫接受教师的观点。此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尤其是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的倾诉具有非视觉性、非语言性特征,通过音乐元素的协调作用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一种意境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使得音乐欣赏教育走入语言替代误区。中学音乐欣赏教育以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但在实际音乐欣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对音乐作品的结构段落及音乐元素进行细致分析,使得完整艺术形象被分解,不利于学生感知音乐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
在开展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倾向于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以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存在某种作秀成分,导致音乐欣赏教育发生偏离,倾向于学生技能展现,这就令中学音乐教育走进利用音乐误区。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综合性课堂来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但当前音乐欣赏教育呈现出单一欣赏局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二、针对中学音乐欣赏教育误区的解决对策
1.尊重学生的音乐体验,引导学生感知并欣赏音乐
为了促使中学音乐欣赏教育走出误区,有效提高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教师在开展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音乐体验,通过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魅力,体会音乐中的情感内涵,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增强。也就是说,音乐教师要明确音乐欣赏教育的目标,不可将音乐欣赏作为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一种途径。音乐欣赏并非要让学生熟知音乐知识或者熟记音乐作品,而是要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魅力,促进学生审美趣味的形成,能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知音乐意境,形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体验,这就能够在无形中对学生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音乐素养。在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实际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将音乐作品作为一种媒介,而并非是音乐欣赏教育的目标,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正确运用教育语言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体验。
比如在湘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黄河大合唱》的欣赏教育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黄河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在音乐欣赏教育之前进行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学生基本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在学生品读歌词语言的基础上,将《黄河大合唱》播放出来。在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歌词意境,对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进行感知,并体会黄河的雄壮气魄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精神。这样的音乐欣赏教育,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音乐体验,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更为深入,这就在无形中开展了审美教育,为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强调动静结合,促进学生主动持久欣赏行为的形成
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实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味让学生聆听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是要注重动与静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持久的欣赏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促进学生音乐欣賞能力的增强。也就是说,在开展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营造生动且和谐的音乐欣赏氛围,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性。实际上,生动而活跃的课堂氛围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高度相符。教师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出发,通过动与静的紧密结合,营造生动且愉悦的音乐欣赏教育氛围,为学生主动持久欣赏行为的形成创建一个优良的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并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目标的实现。
比如在湘教版八年级下册《一个真实的故事》的欣赏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可一味地让学生去聆听音乐,而是要将动与静结合起来,通过音频、视频等教育资源的协调运用,创设音乐欣赏教育情境。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来创编音乐情景剧,通过欣赏、创编、表演等多种方式的协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使学生对环保形成自我认知。可以说音乐欣赏教育的开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3.增进师生欣赏交流,鼓励学生对音乐创作进行自我欣赏
在开展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过程中,为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积极增进师生之间关于音乐欣赏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认知,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音乐创作的信心,从而引领中学音乐欣赏教育走出误区,切实提高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整体效果。
具体来说,教师要以音乐欣赏的某一点作为切入点,找准交流契机,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层面上的沟通,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理想的音乐欣赏教育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并进行自我欣赏,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情感内涵的感知,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而演唱与演奏就是对音乐进行二次创作的一种形式,鼓励学生对音乐创作进行自我欣赏,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于音乐的热爱之情。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当前中学音乐欣赏教育存在语言替代、单一欣赏等误区,针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全面把握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特殊性,尊重学生的音乐体验,加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并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开展音乐欣赏教育,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与自我欣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全面提高中学音乐欣赏教育成效。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建安.中学“元素性”音乐教学探究[J]. 教学与管理,2011(36).
[2] 田彩霞.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率[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
[3] 张计.流行性公益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探讨[J]. 教学与管理,2010(15).
(责任编辑 柳 紫)
[关键词]中学;音乐欣赏;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7-0044-02
在中学教育阶段,音乐欣赏教育作为增强学生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受到了音乐教师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实施,与现代教育形势保持高度一致。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学音乐欣赏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下面就此开展具体分析。
一、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误区
由于音乐艺术在听觉方面的特殊性,所以中学音乐欣赏教育需要以听为主,为学生预留出充分的想象空间。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很多音乐教师以语言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导致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不到锻炼,且音乐的欣赏与感知上往往被迫接受教师的观点。此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尤其是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的倾诉具有非视觉性、非语言性特征,通过音乐元素的协调作用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一种意境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使得音乐欣赏教育走入语言替代误区。中学音乐欣赏教育以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但在实际音乐欣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对音乐作品的结构段落及音乐元素进行细致分析,使得完整艺术形象被分解,不利于学生感知音乐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
在开展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倾向于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以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存在某种作秀成分,导致音乐欣赏教育发生偏离,倾向于学生技能展现,这就令中学音乐教育走进利用音乐误区。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综合性课堂来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但当前音乐欣赏教育呈现出单一欣赏局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二、针对中学音乐欣赏教育误区的解决对策
1.尊重学生的音乐体验,引导学生感知并欣赏音乐
为了促使中学音乐欣赏教育走出误区,有效提高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教师在开展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音乐体验,通过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魅力,体会音乐中的情感内涵,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增强。也就是说,音乐教师要明确音乐欣赏教育的目标,不可将音乐欣赏作为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一种途径。音乐欣赏并非要让学生熟知音乐知识或者熟记音乐作品,而是要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魅力,促进学生审美趣味的形成,能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知音乐意境,形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体验,这就能够在无形中对学生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音乐素养。在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实际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将音乐作品作为一种媒介,而并非是音乐欣赏教育的目标,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正确运用教育语言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体验。
比如在湘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黄河大合唱》的欣赏教育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黄河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在音乐欣赏教育之前进行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学生基本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在学生品读歌词语言的基础上,将《黄河大合唱》播放出来。在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歌词意境,对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进行感知,并体会黄河的雄壮气魄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精神。这样的音乐欣赏教育,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音乐体验,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更为深入,这就在无形中开展了审美教育,为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强调动静结合,促进学生主动持久欣赏行为的形成
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实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味让学生聆听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是要注重动与静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持久的欣赏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促进学生音乐欣賞能力的增强。也就是说,在开展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营造生动且和谐的音乐欣赏氛围,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性。实际上,生动而活跃的课堂氛围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高度相符。教师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出发,通过动与静的紧密结合,营造生动且愉悦的音乐欣赏教育氛围,为学生主动持久欣赏行为的形成创建一个优良的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并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目标的实现。
比如在湘教版八年级下册《一个真实的故事》的欣赏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可一味地让学生去聆听音乐,而是要将动与静结合起来,通过音频、视频等教育资源的协调运用,创设音乐欣赏教育情境。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来创编音乐情景剧,通过欣赏、创编、表演等多种方式的协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使学生对环保形成自我认知。可以说音乐欣赏教育的开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3.增进师生欣赏交流,鼓励学生对音乐创作进行自我欣赏
在开展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过程中,为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积极增进师生之间关于音乐欣赏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认知,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音乐创作的信心,从而引领中学音乐欣赏教育走出误区,切实提高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整体效果。
具体来说,教师要以音乐欣赏的某一点作为切入点,找准交流契机,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层面上的沟通,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理想的音乐欣赏教育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并进行自我欣赏,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情感内涵的感知,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而演唱与演奏就是对音乐进行二次创作的一种形式,鼓励学生对音乐创作进行自我欣赏,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于音乐的热爱之情。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当前中学音乐欣赏教育存在语言替代、单一欣赏等误区,针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全面把握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特殊性,尊重学生的音乐体验,加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并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开展音乐欣赏教育,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与自我欣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全面提高中学音乐欣赏教育成效。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建安.中学“元素性”音乐教学探究[J]. 教学与管理,2011(36).
[2] 田彩霞.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率[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
[3] 张计.流行性公益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探讨[J]. 教学与管理,2010(15).
(责任编辑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