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汪曾祺小说的和谐美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k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曾祺在中国文学界名闻遐迩,作为一个江苏人,他的小说中充满了江南故里浓厚的鱼米风情。汪曾祺的小说更像一幅幅平凡而生动的素描画卷,其笔调散文化有着诗意与和谐并存的独特魅力。追求和谐的小说整体氛围营造,这是汪曾祺小说既能造就“语不惊人”的新奇效果,又能予人美感享受的主要原因。本文尝试浅论汪曾祺小说中所体现的和谐之美,最终认为写作并不追求文字辞藻的华丽,而是为每个读者带来深刻感受。
  一、人性和谐
  新中国成立前人们生活状态的描写占据了汪曾祺很多小说作品的空间,尽管笔触平实,却真切有力,读者能从作品中感受到来自生活的烟火气。这与汪曾祺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主题的把握有着密切联系,他善于发现时代中闪烁的人性和社会生动的主题。《生活是很好玩的》这部作品将老北京的胡同文化、遛鸟、花花草草这些稀松平常的细枝末节刻画得如栩如生,仿佛周遭的生活不再枯燥乏味,对一切人事物都生出一种兴致,汪曾祺的文字传达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字里行间感染着读者。
  汪曾祺认为,美与人性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因此,他的作品注重突出美和人性。《受戒》这一作品中,汪曾祺生动而真实地描绘了和尚明海和英子姑娘这一看似“有悖伦理”的爱情故事,在他的描述下,人性的真实与温度和谐体现,却也不让人觉得突兀。明海与英子用铜蜻蜓一起偷捉别人家的鸡,即使眼看着明海受戒,可天真烂漫的少女竟然毫不阻挡,甚至充满好奇地去凑热闹。两个青春少年迸发出的真实情感让读者感到自然而贴切,他们的感情顺着友谊慢慢升华成恋情,尽管明海是和尚,但汪曾祺笔下的这段爱情显得十分和谐,近乎完美,毫无违背伦理之嫌。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和尚亦是活生生的人,他也会有七情六欲,而朴实的少女英子又拥有着特属于那个年纪的女孩单纯而热烈的纯洁爱情。他们都被写活了,不再流于刻板,主题依然益于世道人心。
  汪曾祺在《岁寒三友》这一作品中塑造出很多鲜活的贫民百姓形象,如打理草绳生意的王瘦吾、卖炮仗的陶虎臣等,他们就像人们身边的街坊邻居,虽然这些人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却是的的确确用劳动的双手和深深浅浅的脚印丈量着生活二字。因此,汪曾祺的作品总是充满人性,通过真实来体现人物性格之美、人性光芒之耀。
  二、情节和谐
  汪曾祺的小说犹如行云流水,不会刻意渲染情节致使其产生一种戏剧性的形式效果。正因如此才能造就出如此和谐的情节,开始、推进、高潮、结局等都源于真实生活。尽管读汪曾祺的小说,总会有种读散文的错觉,但也是由于这种平淡,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深深被带入。很多小说并没有所谓的写作手法和轰轰烈烈的情节波折,却和谐有味。以《大淖记事》和《受戒》等代表作品为例,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圈子里呈现出平凡而不平庸的一抹色彩。汪曾祺的情节渲染总是在清新简约的文笔之下展开,文风毫不华丽,处处透露出朴实与健康的和谐。《大淖记事》并不是散文,但是作为小说,写出了散文般的自如,又充满着诗歌的情怀与独特魅力。因此,该作品体现了大淖这一地域的风景之美、民俗之别样,环境描写深入细微,以侧面反映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情节自然引出了“巧云”这一与众不同又令人难忘的形象。
  汪曾祺曾说自己的小说并不能称为小说,更类似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描写故事中的人物,将一切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比如,《故里三陈》涌现出瓦匠陈四、妇产科医生陈小手以及水手陈泥鳅等一批闻其名如见其人的角色,翻开书,人们就似已打开了一幅人物的素描画卷。和谐情节让素描作品的主人公变得富有活力,使得汪曾祺作品别有魅力。
  三、形象和谐
  平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普通的環境和背景交融在一起,却能让读者沉醉其中,这是特属于汪曾祺文学作品的魅力。汪曾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和谐,具备能够反映生活中真善美的特质,也都是身上带有生活烟火气的人。比如,《皮凤三楦房子》里的高大头这一角色,他在近现代关键的历史时间点上奋力生活,带着时代的痕迹混口饭吃,历尽时代百态,他的游戏人生是一种当时少有的鲜活态度,汪曾祺通过塑造这样一个特点十足的角色,让之与时代相融相谐,令人叹服。
  汪曾祺塑造的很多人物都拥有比较有趣的性格,如余老五、高大头、陆鸭等人,连名字都透露着浓浓的世俗气息。他们善良温和,勇敢而坚强,在平凡的劳动人民生活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巧云”这一角色呈现出不屈不挠、敢于面对现实的坚韧精神。汪曾祺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谐之美主要来源于人物身上的正能量,正如他们的纯洁和朴实。此外,汪曾祺塑造形象也会通过人物的真实一面来展开,例如,《鸡毛》中的金昌焕,偷鸡已成,竟敢得寸进尺地向主人借罐烧汤,在读者看来,显得荒唐而有趣,但实则反映出人性的多面性和生活本就是多元化的这一真理。让人物形象在笔下野蛮生长,矛盾呈现,恰好与读者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尽相和谐。
  四、结构和谐
  对于小说结构这一问题,汪曾祺曾经这样描述过:“一棵树是不会事先想到怎样长一个枝子,一片叶子,再长的。它就是这样长出来了。然而这一个枝子,这一片叶子,这样长,又都是有道理的。从来没有两树枝,两片树叶是长在一个空间的。”
  汪曾祺的小说正是如其所言,结构基于逻辑合理基础上的多样化造就了他创作实践中丰富的小说构架。读过《大淖记事》,人们就会体验到似乎前部分都在“无关紧要”地描述着地域环境的特色,细致入微,直到三章阅后才开始引出人物,这就是汪曾祺作品结构层次自然的递进。人物的生活与其风俗紧密相连,正是因为将大环境和背景、文化、民俗写透彻了,才会让人物的出现更加理所当然,让读者感觉到人们的行为和作为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会显得如此和谐,不必赘述,这不愧是一种精妙的结构塑造。
  《岁寒三友》依然有着和谐的结构构造,开门见山地写人物。虽然很多作家都讲究文章的构造,但是汪曾祺提出了自己的特有观念,也就是说,无论以怎样的表现形式去写作,作品的结构终究还是要保证全文脉络通畅。笔者理解为和谐的逻辑顺序和人物关系,平凡的文字加上通畅的逻辑,展现出《岁寒三友》这一作品的随意性,却又能够让读者感到无论怎样去想,文中所写之人和事都均是可以被“想得通”的。正是这种“随便”让汪曾祺的作品表现出结构带来的和谐之美。
  五、汪曾祺作品和谐美与其思想特质的关系
  汪曾祺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着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既有如儒家高尚的精神道德价值观塑造,又有着佛家的随性和博爱,更有一种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优秀文化的精髓让汪曾祺的童年便受到了深深的熏陶,以至于对于他未来作品传递出的价值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追求自然,拒绝约束和框架,他的作品在三观正能量的基础上又充满着“佛系”的随性活力。汪曾祺用作品创造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自由而正义、没有纷争与扭曲的艺术追求是他所有作品的统一诉求体现。
  汪曾祺小说和谐之美尽在字里行间,人们需要结合自己的体会细细品读,方才能得到来自小说的共情,可以说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读出完全不一样的人物性格,却都能读到一样和谐的美感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尽管汪曾祺作品可能不会成为文学的主流,但他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可谓一枝独秀,因为和谐之美,不仅是汪曾祺之追求,也是全人类的永恒向往。
  (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李思雨(1996-),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其他文献
苏日塔拉图,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国家艺术基金复评专家。主要作品有歌曲专辑《蔚蓝的风》、歌词集《蒙古盛装》。2014年创作舞剧《天上的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部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剧目;歌曲《守望相助》荣登2016年央视春晚,并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和“乌兰夫基金民族文化艺术”奖。  王铎先生走了。  那位设计过王城公园、西苑公园、龙门白园的老者走了。  就在先生去世的前两天
期刊
铜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玻璃镜使用之前,古人使用的鉴容工具就是铜镜。后来,它才慢慢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即便作为艺术品,它也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铜镜是古人的生活必需品,随着铜器发明和合金技术的逐渐成熟,铜镜也就顺理成章发展起来。本文阐述了铜镜的起源和发展,通过唐代铜镜的文献分析,研究从初唐到晚唐200多年间铜镜的发展与制作工艺、纹饰和装饰特点,阐述唐代铜镜的艺术设计思想和文化渊源,为中国传统
期刊
阿拉善蒙古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创造出绚烂而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刺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不同角度反映着蒙古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域气息。阿拉善蒙古族刺绣纹样图案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蒙古族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它是蒙古族民俗文化的真实体现,也是蒙古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
期刊
民间文化和群众文化二者联系紧密、相互影响,有时二者具有相同的功能。因此,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可以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有助于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当前,人们要根据文化性质,秉承时代精神,不断创新,促进二者共同发展。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两方面阐述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从挖掘文化性质、与时代同步发展、传承和创新并行三方面阐述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重要
期刊
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战国策》对我国后世散文作品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史传文与政论文。单看其中的《冯谖客孟尝君》一文略知所以,它对当时的谋臣策士冯谖的刻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值得人们研究。短短千字文,从冯谖的出场到铺叙点染,再到大智慧的凸现,欲扬先抑,逐步托出;人物语言的详略、朴拙及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结构的安排、人物对比映衬的采用,为人物形象的刻画做了恰切的辅助。有人认为此文比《史记》更妙。
期刊
邹安音,鲁院西南第五届青年作家班学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草原》《西南军事文学》《青海湖》《四川文学》等;曾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美丽中国奖,首届邱心如女子散文大奖,第九届全球漂母杯征文奖,第三届四川散文奖等。常規出版散文集三部。  1  我离开它身子数十载,它却把骨头和精神种植进心底,让我结满别处无寻
期刊
陈登湍,也译作“陈登川”,越南南定省人,出生于1953年,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越南作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学批评理论会同委员,河内师范大学语言与文学系原系主任,河内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创作风格是引起作家和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一种审美内容,也是文学史和文学研究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正如我们所知,“风格”本来是一种换喻性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变动,其意义不断丰富化。  古代希腊人以“stylos”
期刊
《如何阅读一本书》详细阐述了阅读涵盖的广阔层次,并将其分类概括成四种阅读,包括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每一种阅读又囊括无数阅读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这也是该书的主要结构。人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一本书,去学习阅读多种书籍的方法与技巧,掌握实用性准则,感受阅读带来的智慧与力量,将阅读变得更加理性化。  所谓基础阅读,就好比砌砖需要水泥,筑楼需要钢筋,修房需要地基,因此人们要构筑一个牢固的阅读“
期刊
汪天钊,70后,散文写作者。河南唐河县人,居洛阳。作品散见《牡丹》《奔流》《山东文学》《延河》《黄河文学》《散文选刊》等文学期刊。  一  这一次进入新工地的日子好记,当天是立秋。  在二十四节气当中,大都能切身感受到气温微妙的变化,自然细节的变化,比如立春,温暖似乎就在那一天豁然洞开;惊蛰,动物虫子真的在这一天都苏醒了过来;霜降,得不到它的许可,霜绝对不敢提前到来;冬至,它的威严在它的范围内从来
期刊
周炜,1970年4月生,扶风人。陕西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协文学院第二届、第四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作家研修班学员。1993年开始文学创作,以小说创作为主,迄今已在《中國作家》《西部》《雪莲》《西北军事文学》《延河》《牡丹》等多家文学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四十余篇,计百余万字。  一  车停的真不是地方。  一大早,西街派出所的小车师傅老刘就在所门口扯着嗓子吼叫:怎么不把车停到他老婆床上去!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