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衷教育,致力于晚清的教育改革,从教育管理体制到学制,从普通教育设立现代学堂到师范教育,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称他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实不为过。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管理;癸卯学制;师范教育
张之洞,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称“抱冰老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衷教育,正如清末四川总督赵尔巽所言,“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时空疏之习”。
一、学堂所重,尤在学堂之管理:现代教育管理的开创者
(一)师范学堂的管理
1903年(光绪29年)在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师范学堂为两级制,即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所设的课程中,开始开设教育管理的课程,其中,教育法令和学校管理法两科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管理学科最初的形态。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所设的课程中,也有学校卫生和教育法令两科。1906年(光绪32年)6月,优级师范学堂选科简章关于本科公共必修科目中也设有学校管理法一科。当时编辑、编译出版的教育管理著作也有所增多。
在师范学堂经费管理方面,他建议实行“初级师范学堂经费,当就各地筹款备用,师范学生毋庸纳费”等优惠政策。关于师范学堂的教师来源管理,张之洞认为可有三种途径,一是聘请外国教员为师;二是派人出国学习师范教育,他曾说:“宜专派若干人入其师范学堂,专习师范,以备回华充小学、中学普通教习”。三是创办师范学堂自己培养师资,如优级师范学堂培养的毕业生去向之一就是充任初级师范学堂的教师。他还要求从事学务管理之人考究研求学校卫生学,对酗酒和吸食鸦片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恶习严令禁止,他说:“查洋药为鸠毒之尤,各学堂均应悬而厉禁。无论官师学生及服役之人,有犯此者,立行斥退,万不可稍从宽假”。
(二)癸卯学制对教育管理的贡献
癸卯学制促成教学系统与教育行政系统分离,赋予教育行政系统相对独立的发展权力,符合规模化、系统化、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张之洞在经办学务的过程中敏锐地认识到,要规范和普及学堂,就需要科学系统地管理。于是他开始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学堂所重,不仅在教员,尤在管理学堂之人。必须有明于教授法管理法者实心从事期间,未办者方易开办,已办者方能得法;否则成效难期,且滋流弊。”辖区内教育行政人才的培养,教育行政体系建设的日趋完善,为日后建构全国性的教育行政系统做好了铺垫。
1903年,张之洞在癸卯学制中提出,应设总理学务大臣作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长官,统辖各省学务工作。“各省遍设学堂,其事至为重要,必须于京师专设总理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其下又设六处,“一曰专门处……二曰普通处……三曰实业处……四曰审订处……五曰游学处……六曰会计处……学务大臣即于所属各员中,随时派赴各省考察所设学堂规制及课程教法是否合度,禀报学务大臣。”除此之外,各省也应与中央教育行政体制衔接,设立相应的省级最高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至此,从地方至中央的系统的教育行政体系轮廓已趋明朗,为日后历次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随着学堂类型不断增多,数量不断增加,张之洞在癸卯学制中特别列入《各学堂管理通则》《学务纲要》等条例。癸卯学制中教学系统与教育行政系统的分离使我国近代教育又向现代化迈进了一步。
二、跨越传统,革新思维:现代学制的首创者
直面西学东渐大背景下的新学,张之洞毅然退出“清流”派,促使自己的学术思想乃至学务思想从“通经致用”转化为“中体西用”,改造旧学堂,创办新式学堂,最终与他人合力成就了近代中国第一部颁行天下、具有現代化特征的学制——癸卯学制。
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命官学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钦定学堂章程》,称为“壬寅学制”。但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该学制虽经公布,却未能实施,学制改革受阻,张百熙力荐张之洞会同厘定新学制。1903年,张之洞入京与张百熙、荣庆厘定新学制,数月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问世并颁行天下,因为这年是农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它的诞生为我国近代教育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学术思想是贯穿癸卯学制的灵魂。1898年《劝学篇》问世,他将中体西用思想精辟地阐述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随后成为他拟定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
癸卯学制从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三个系列体现出现代学制的特征。
1.普通教育始终是张之洞学务活动的重点,他通过改造旧学堂和设立新学堂两种途径建立了普通教育体系。其中湖北普通教育体系堪称全国典范,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学堂相互衔接的体制,开全国风气之先。他在癸卯学制中特别强调普通教育的地位,将该系列分为三段七级。调整小学中学的授业年限,加强基础教育的作用。普通教育体制的建立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西学东渐大趋势下的积极应对,是近代兴学进程中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
2.实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并举。张之洞深知实业人才匮乏的根源是没有相应的实业教育体系。19世纪90年代后,他本着“实业学堂,意在使全国人民具有各种谋生之才智技艺,以为富国富民之本”的宗旨设立了大批实业学堂。无论从新式学堂的规模、数量看,还是从专业门类的配套、各级实业学堂的衔接上看,张之洞所设的实业学堂都遥遥领先于全国,且与普通学堂相依相附,依次递进。继而,在癸卯学制中强调相互衔接的实业教育体系,“各省宜速设实业学堂、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技为主,最有益于邦本。其程度亦有高等、中等、初等之分,宜饬各就地方情形审择所宜,亟谋广设。”并且最终以艺徒学堂、初等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层层递进、相互衔接的形式加以确立,系统化、现代化的实业教育开始登上中国近代教育的历史舞台。 3.师范学堂,意在使全国中小学堂各有师资。癸卯学制规定,“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惟有急设各师范学堂,初级师范以教初等小学及高等小学之学生;优级师范以教中学堂之学生及初级师范学堂之师范生……各省城应即按照现定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及简易师范科,师范传习所各章程办法迅速举行。”随后在癸卯学制中确立了初级、优级师范学堂上下贯通的师范教育体系。
癸卯学制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比如学制中女子教育在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中均无位置可言,无视教育权利的平等;又如学制仿照日本学制过盛,以致“食洋不化”等等。但癸卯学制作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制,其历史功绩不容抹煞,它所蕴含的教育现代化特色尤为后世所鉴。
三、“求才”“兴学”“必有师”:现代师范教育的引领者
师范教育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发展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作了一些重大的努力,培养了一批师资力量,为当今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成因
1.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产生是受其“求才治国”和“兴学育才”的人才观支配的结果。张之洞对人才与治国、人才与强国的关系深有认识,指出;“国无强弱,得人则兴……无人才则救贫救弱徒涉空谈,有人才则图富图强易于反掌”。他将中国与日本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了“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的结论,指出:“中国力图自强,舍培植人才更无下手之处”。又说:“国势之强弱在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于学校;环球各国竞长之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一方面,培养人才要求广兴学校;另一方面又无法实现“学堂必有师”,张之洞将发展教育的眼光投到了师范教育领域,把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数量充足、知识结构全新的教师队伍作为广兴学校的关键。
2.张之洞认为,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资,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各属开办学堂,全赖师范得人,课程方能合度,管理才能得宜”;“查各国中小学堂,教员咸取材于师范学堂”。他认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至重”,1902年,他将在湖北兴办教育的情况写成《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上奏朝廷,在其中的“各学堂办法十五条”中,把师范学堂列为第一位,并在《学务纲要》中强调“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张之洞的师范教育观形成和大力兴办师范学堂的实践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教育起步要晚,直到1903年后才系统出现,这与他的教育实践规模日益扩大,教育观内涵的日益拓展的结果是一致的。
(二)张之洞师范教育的内涵
1.师范学堂的创建。张之洞创建师范学堂的宗旨十分明确,目的是为其它新式学堂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他说:“设初级师范学堂,今拟派充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二项教员者入焉”;“设优级师范学堂……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以上项二种学堂师不外求为成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张之洞在湖北总督任内先后创立和改建了一大批师范学堂,如1902年在武昌宾阳门南开办的湖北师范学堂;1904年将在武昌营坊口都司湖畔的两湖文高等学堂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年开设湖北师范传习所;1905年于武汉开办六所支郡师范学堂;1905年还饬令湖北各府将中学堂一律改为初级师范学堂;1906年,张之洞于武昌紫刚湖畔创建起湖北女子师范学堂,等等。
2.为师范学堂制订详细的规定。为指导师范教育的正常发展,张之洞主持制订出《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作为“癸卯学制”的有机构成。在这两个章程中,张之洞对师范学堂的种类、学习年限、课程和生源等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并把师范学堂作为“癸卯学制”中的一个独立的系列。重视教师的品行,他指出:“膺师范之任者,必当效品养德,循礼奉法,言动威仪足为楷模”。张之洞强调师范学堂应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首先,“当激发其爱国志气”,他更为关注,“国民之智愚贤否,实关国家之强弱盛衰,师范生将来有教育国民之重任,当激发其爱国志气,使知学成以后必当勤学诲人,以尽报效国家之义务”。其次,“砥砺学生志操”,张之洞说:“教师范者宜勉各生以谨言慎行,贵庄重而戒轻佻,尚和平而忌暴戾;且须听受长上之命令训诲”,只有这样,“方能使学生服从”。
3.讲究次序、突出重点的办学思想。他对师范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工程的地位认识颇深,他指出:“师范学堂,意在全国中小学各有师资,此为学堂本源,兴学入手第一义”,因此,“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在师范学堂的两个类型中,他更注重初级师范学堂,“开通国民知识,普施教育,以小学堂为最要:则是初级师范学堂,造就小學之师范生,尤为兴办学堂者入手第一义”。张之洞在“癸卯学制”中他将师范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列,与普通教育同时并重,确立了师范教育的独立地位,并根据教育的实际将师范教育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奠定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格局,至今仍有影响。
张之洞的师范教育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他把发展师范教育当作“速成工程”、“应急工程”,他曾给时任学务大臣的张百熙写信:“方今国势危急如救焚拯溺,夜以继日,犹恐不及,至师范速成科尤为紧要。若待完全师范毕业必须五年,各省小学堂将待五年后再开乎?”其发展师范教育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思想溢于言表。其次,张之洞的师范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在《学务纲要》中他写道:“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参考文献
[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张之洞.劝学篇[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卷57、1、47、259、70)[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管理;癸卯学制;师范教育
张之洞,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称“抱冰老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衷教育,正如清末四川总督赵尔巽所言,“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时空疏之习”。
一、学堂所重,尤在学堂之管理:现代教育管理的开创者
(一)师范学堂的管理
1903年(光绪29年)在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师范学堂为两级制,即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所设的课程中,开始开设教育管理的课程,其中,教育法令和学校管理法两科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管理学科最初的形态。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所设的课程中,也有学校卫生和教育法令两科。1906年(光绪32年)6月,优级师范学堂选科简章关于本科公共必修科目中也设有学校管理法一科。当时编辑、编译出版的教育管理著作也有所增多。
在师范学堂经费管理方面,他建议实行“初级师范学堂经费,当就各地筹款备用,师范学生毋庸纳费”等优惠政策。关于师范学堂的教师来源管理,张之洞认为可有三种途径,一是聘请外国教员为师;二是派人出国学习师范教育,他曾说:“宜专派若干人入其师范学堂,专习师范,以备回华充小学、中学普通教习”。三是创办师范学堂自己培养师资,如优级师范学堂培养的毕业生去向之一就是充任初级师范学堂的教师。他还要求从事学务管理之人考究研求学校卫生学,对酗酒和吸食鸦片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恶习严令禁止,他说:“查洋药为鸠毒之尤,各学堂均应悬而厉禁。无论官师学生及服役之人,有犯此者,立行斥退,万不可稍从宽假”。
(二)癸卯学制对教育管理的贡献
癸卯学制促成教学系统与教育行政系统分离,赋予教育行政系统相对独立的发展权力,符合规模化、系统化、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张之洞在经办学务的过程中敏锐地认识到,要规范和普及学堂,就需要科学系统地管理。于是他开始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学堂所重,不仅在教员,尤在管理学堂之人。必须有明于教授法管理法者实心从事期间,未办者方易开办,已办者方能得法;否则成效难期,且滋流弊。”辖区内教育行政人才的培养,教育行政体系建设的日趋完善,为日后建构全国性的教育行政系统做好了铺垫。
1903年,张之洞在癸卯学制中提出,应设总理学务大臣作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长官,统辖各省学务工作。“各省遍设学堂,其事至为重要,必须于京师专设总理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其下又设六处,“一曰专门处……二曰普通处……三曰实业处……四曰审订处……五曰游学处……六曰会计处……学务大臣即于所属各员中,随时派赴各省考察所设学堂规制及课程教法是否合度,禀报学务大臣。”除此之外,各省也应与中央教育行政体制衔接,设立相应的省级最高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至此,从地方至中央的系统的教育行政体系轮廓已趋明朗,为日后历次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随着学堂类型不断增多,数量不断增加,张之洞在癸卯学制中特别列入《各学堂管理通则》《学务纲要》等条例。癸卯学制中教学系统与教育行政系统的分离使我国近代教育又向现代化迈进了一步。
二、跨越传统,革新思维:现代学制的首创者
直面西学东渐大背景下的新学,张之洞毅然退出“清流”派,促使自己的学术思想乃至学务思想从“通经致用”转化为“中体西用”,改造旧学堂,创办新式学堂,最终与他人合力成就了近代中国第一部颁行天下、具有現代化特征的学制——癸卯学制。
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命官学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钦定学堂章程》,称为“壬寅学制”。但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该学制虽经公布,却未能实施,学制改革受阻,张百熙力荐张之洞会同厘定新学制。1903年,张之洞入京与张百熙、荣庆厘定新学制,数月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问世并颁行天下,因为这年是农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它的诞生为我国近代教育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学术思想是贯穿癸卯学制的灵魂。1898年《劝学篇》问世,他将中体西用思想精辟地阐述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随后成为他拟定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
癸卯学制从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三个系列体现出现代学制的特征。
1.普通教育始终是张之洞学务活动的重点,他通过改造旧学堂和设立新学堂两种途径建立了普通教育体系。其中湖北普通教育体系堪称全国典范,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学堂相互衔接的体制,开全国风气之先。他在癸卯学制中特别强调普通教育的地位,将该系列分为三段七级。调整小学中学的授业年限,加强基础教育的作用。普通教育体制的建立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西学东渐大趋势下的积极应对,是近代兴学进程中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
2.实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并举。张之洞深知实业人才匮乏的根源是没有相应的实业教育体系。19世纪90年代后,他本着“实业学堂,意在使全国人民具有各种谋生之才智技艺,以为富国富民之本”的宗旨设立了大批实业学堂。无论从新式学堂的规模、数量看,还是从专业门类的配套、各级实业学堂的衔接上看,张之洞所设的实业学堂都遥遥领先于全国,且与普通学堂相依相附,依次递进。继而,在癸卯学制中强调相互衔接的实业教育体系,“各省宜速设实业学堂、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技为主,最有益于邦本。其程度亦有高等、中等、初等之分,宜饬各就地方情形审择所宜,亟谋广设。”并且最终以艺徒学堂、初等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层层递进、相互衔接的形式加以确立,系统化、现代化的实业教育开始登上中国近代教育的历史舞台。 3.师范学堂,意在使全国中小学堂各有师资。癸卯学制规定,“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惟有急设各师范学堂,初级师范以教初等小学及高等小学之学生;优级师范以教中学堂之学生及初级师范学堂之师范生……各省城应即按照现定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及简易师范科,师范传习所各章程办法迅速举行。”随后在癸卯学制中确立了初级、优级师范学堂上下贯通的师范教育体系。
癸卯学制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比如学制中女子教育在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中均无位置可言,无视教育权利的平等;又如学制仿照日本学制过盛,以致“食洋不化”等等。但癸卯学制作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制,其历史功绩不容抹煞,它所蕴含的教育现代化特色尤为后世所鉴。
三、“求才”“兴学”“必有师”:现代师范教育的引领者
师范教育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发展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作了一些重大的努力,培养了一批师资力量,为当今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成因
1.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产生是受其“求才治国”和“兴学育才”的人才观支配的结果。张之洞对人才与治国、人才与强国的关系深有认识,指出;“国无强弱,得人则兴……无人才则救贫救弱徒涉空谈,有人才则图富图强易于反掌”。他将中国与日本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了“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的结论,指出:“中国力图自强,舍培植人才更无下手之处”。又说:“国势之强弱在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于学校;环球各国竞长之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一方面,培养人才要求广兴学校;另一方面又无法实现“学堂必有师”,张之洞将发展教育的眼光投到了师范教育领域,把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数量充足、知识结构全新的教师队伍作为广兴学校的关键。
2.张之洞认为,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资,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各属开办学堂,全赖师范得人,课程方能合度,管理才能得宜”;“查各国中小学堂,教员咸取材于师范学堂”。他认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至重”,1902年,他将在湖北兴办教育的情况写成《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上奏朝廷,在其中的“各学堂办法十五条”中,把师范学堂列为第一位,并在《学务纲要》中强调“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张之洞的师范教育观形成和大力兴办师范学堂的实践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教育起步要晚,直到1903年后才系统出现,这与他的教育实践规模日益扩大,教育观内涵的日益拓展的结果是一致的。
(二)张之洞师范教育的内涵
1.师范学堂的创建。张之洞创建师范学堂的宗旨十分明确,目的是为其它新式学堂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他说:“设初级师范学堂,今拟派充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二项教员者入焉”;“设优级师范学堂……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以上项二种学堂师不外求为成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张之洞在湖北总督任内先后创立和改建了一大批师范学堂,如1902年在武昌宾阳门南开办的湖北师范学堂;1904年将在武昌营坊口都司湖畔的两湖文高等学堂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年开设湖北师范传习所;1905年于武汉开办六所支郡师范学堂;1905年还饬令湖北各府将中学堂一律改为初级师范学堂;1906年,张之洞于武昌紫刚湖畔创建起湖北女子师范学堂,等等。
2.为师范学堂制订详细的规定。为指导师范教育的正常发展,张之洞主持制订出《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作为“癸卯学制”的有机构成。在这两个章程中,张之洞对师范学堂的种类、学习年限、课程和生源等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并把师范学堂作为“癸卯学制”中的一个独立的系列。重视教师的品行,他指出:“膺师范之任者,必当效品养德,循礼奉法,言动威仪足为楷模”。张之洞强调师范学堂应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首先,“当激发其爱国志气”,他更为关注,“国民之智愚贤否,实关国家之强弱盛衰,师范生将来有教育国民之重任,当激发其爱国志气,使知学成以后必当勤学诲人,以尽报效国家之义务”。其次,“砥砺学生志操”,张之洞说:“教师范者宜勉各生以谨言慎行,贵庄重而戒轻佻,尚和平而忌暴戾;且须听受长上之命令训诲”,只有这样,“方能使学生服从”。
3.讲究次序、突出重点的办学思想。他对师范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工程的地位认识颇深,他指出:“师范学堂,意在全国中小学各有师资,此为学堂本源,兴学入手第一义”,因此,“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在师范学堂的两个类型中,他更注重初级师范学堂,“开通国民知识,普施教育,以小学堂为最要:则是初级师范学堂,造就小學之师范生,尤为兴办学堂者入手第一义”。张之洞在“癸卯学制”中他将师范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列,与普通教育同时并重,确立了师范教育的独立地位,并根据教育的实际将师范教育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奠定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格局,至今仍有影响。
张之洞的师范教育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他把发展师范教育当作“速成工程”、“应急工程”,他曾给时任学务大臣的张百熙写信:“方今国势危急如救焚拯溺,夜以继日,犹恐不及,至师范速成科尤为紧要。若待完全师范毕业必须五年,各省小学堂将待五年后再开乎?”其发展师范教育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思想溢于言表。其次,张之洞的师范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在《学务纲要》中他写道:“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参考文献
[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张之洞.劝学篇[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卷57、1、47、259、70)[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