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何谓立德树人?何谓语文?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可以通过以下路径:路径一 阅读教学中立德树人;路径二写作文训练中立德树人。
关键词:语文 立德树人 阅读教学 写作训练
何谓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自然是不错的,因为作为一门课程,语文不仅承担者传承语言文字及文章、文学知识的任务,而且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作为凝聚民族文化的语文学科,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价值追求、人格理想等,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富于人文性的语言文字的知识教育。
何谓立德?立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总书记强调:“德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人在发展进步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价值规范总和。”德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判断、目标追求就不同。国家的德决定了这个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社会的德决定了这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个人的德决定了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国家、社会由个人组成,由此可见个人对社会起着很大的作用,那么个人的德行对社会来说就尤为重要了。
何谓树人?树人就要树“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习总书记提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因此要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学习做人,树“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现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着特定的内涵和时代的意义,这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归属感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以及对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两个百年”有着极大的奠基作用。(第一个百年目标在是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目标在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要从单纯重视知识的学习,走向价值观教育;从传统的学科教学走向综合育人。以语文为一种媒介手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行和人格教育。
一、在阅读教学中立德树人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语)。自古至今,一篇篇名文佳作之所以传播不衰,就是因为作家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精心备课,深入理解课文每个文字所传递的情和意。根据作品中的内涵,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实情感,做到二心共振,进而三心共鸣:作者的心,教者的心,学生的心。
刘禹锡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到和州当通判。和州的知府姓策,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他和书丞商量了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适时点拨: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的生活场景并不是虚假的,而是经过了刘禹锡的夸张的。他这样写是为了回击权贵的压迫。你越压迫我,我越要活得潇洒自得,你要我活得不像一个人,我越要活得像一个人。房子很狭窄,但是他的心——很开阔。房子很嘈杂,但是他的心——生:很宁静。生活很单调,但是他的心——很精彩。
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他没有选择桃花源,他和周敦颐一样,在淤泥之中还在顽强乐观地生长。以前我们还背诵过刘禹锡的《秋词》,一起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更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我们还背诵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有一个最著名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同学们,这样的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清高自许”“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所以,同学们,《陋室铭》不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那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官场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并没有浇灭刘禹锡心中的抗争之火,他潇潇洒洒地提起笔,对炎凉世态坎坷仕途作出了最昂扬最诗意的回答。
二、在写作训练中立德树人
写作是一个人认识世象、认识自我的过程。作文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而是开启学生心智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人才成长的阶梯。深圳龙华区语文教学的引领者向浩老师在他的“朝闻道”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读使人走向广博的话,那么写,便会使 人走向深邃。读,可以让人生大树的枝叶更加繁 茂;写,可以让人生大树的根系越发庞大。一个人,只有牢牢扎根于大地,才有可能顶天宜地。写作会让思考由碎片化逐渐序列化,让一个个独立的思考点逐渐成为一条思路,乃至慢慢 成为一种思想。向老师常常用写作来梳理自己,并且以书写这种方式最佳实现着“自我认同和完整”。
所以,请不要去“教写作”,而要去唤醒写作的激情。所以,我们的写作训练就不仅仅是写作训练,它更是锤炼人格的主阵地。作文教学,本质上还是一种呼唤和引导。呼唤写作的激情,引导写作的力量——让写作激情成为写作的正能量。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君《一路修行做老師》天地出版社,2015.
(3)王君《一路修行教作文》天地出版社,2015.
关键词:语文 立德树人 阅读教学 写作训练
何谓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自然是不错的,因为作为一门课程,语文不仅承担者传承语言文字及文章、文学知识的任务,而且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作为凝聚民族文化的语文学科,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价值追求、人格理想等,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富于人文性的语言文字的知识教育。
何谓立德?立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总书记强调:“德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人在发展进步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价值规范总和。”德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判断、目标追求就不同。国家的德决定了这个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社会的德决定了这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个人的德决定了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国家、社会由个人组成,由此可见个人对社会起着很大的作用,那么个人的德行对社会来说就尤为重要了。
何谓树人?树人就要树“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习总书记提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因此要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学习做人,树“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现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着特定的内涵和时代的意义,这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归属感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以及对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两个百年”有着极大的奠基作用。(第一个百年目标在是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目标在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要从单纯重视知识的学习,走向价值观教育;从传统的学科教学走向综合育人。以语文为一种媒介手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行和人格教育。
一、在阅读教学中立德树人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语)。自古至今,一篇篇名文佳作之所以传播不衰,就是因为作家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精心备课,深入理解课文每个文字所传递的情和意。根据作品中的内涵,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实情感,做到二心共振,进而三心共鸣:作者的心,教者的心,学生的心。
刘禹锡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到和州当通判。和州的知府姓策,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他和书丞商量了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适时点拨: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的生活场景并不是虚假的,而是经过了刘禹锡的夸张的。他这样写是为了回击权贵的压迫。你越压迫我,我越要活得潇洒自得,你要我活得不像一个人,我越要活得像一个人。房子很狭窄,但是他的心——很开阔。房子很嘈杂,但是他的心——生:很宁静。生活很单调,但是他的心——很精彩。
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他没有选择桃花源,他和周敦颐一样,在淤泥之中还在顽强乐观地生长。以前我们还背诵过刘禹锡的《秋词》,一起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更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我们还背诵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有一个最著名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同学们,这样的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清高自许”“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所以,同学们,《陋室铭》不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那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官场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并没有浇灭刘禹锡心中的抗争之火,他潇潇洒洒地提起笔,对炎凉世态坎坷仕途作出了最昂扬最诗意的回答。
二、在写作训练中立德树人
写作是一个人认识世象、认识自我的过程。作文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而是开启学生心智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人才成长的阶梯。深圳龙华区语文教学的引领者向浩老师在他的“朝闻道”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读使人走向广博的话,那么写,便会使 人走向深邃。读,可以让人生大树的枝叶更加繁 茂;写,可以让人生大树的根系越发庞大。一个人,只有牢牢扎根于大地,才有可能顶天宜地。写作会让思考由碎片化逐渐序列化,让一个个独立的思考点逐渐成为一条思路,乃至慢慢 成为一种思想。向老师常常用写作来梳理自己,并且以书写这种方式最佳实现着“自我认同和完整”。
所以,请不要去“教写作”,而要去唤醒写作的激情。所以,我们的写作训练就不仅仅是写作训练,它更是锤炼人格的主阵地。作文教学,本质上还是一种呼唤和引导。呼唤写作的激情,引导写作的力量——让写作激情成为写作的正能量。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君《一路修行做老師》天地出版社,2015.
(3)王君《一路修行教作文》天地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