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数学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它对课堂教学起着激励、导向和监控的作用,是师生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科学评价观。即“评价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美学生的一切结果,保持和激励学生的一切创造的欲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以素质化的要求,注重评价标准的个性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1 注重评价标准的个性化,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统一标准,出于严格要求,教师经常以尖子生的回答作为评价参照,以自己的标准答案作为最终的评价,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削弱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力,最终遏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在课堂评价的标准上,新的课程改革强化“自我参照”,就是以学生个体原有水平为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和过程”这三个角度入手,综合的去评价学生。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学生的表现不要求完美,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具有个体性特征的灵活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发挥其创造潜能。
2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是比较单一的,一般都是由教师评价学生。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和权威,是学生学习表现的唯一评定者。这样的评价模式,一方面由于评价信息来源单一,评价结论很容易出现片面、主观等问题,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所以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缺乏了生气和乐趣,缺乏了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致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消极和被动的状态。因此,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实施多主体评价,教师在“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要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断引导学生评价自己,评价同伴,而且还可以评价教师。把评价的过程当作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自我调控和自我塑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这种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使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真正变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意识不但得到了增强,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使评价各方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技巧得以提升。
3 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数学教学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的评价,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却很少。尽管教师知道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和方法,不能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应用价值,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因此,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教学评价是不全面的,这样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和被动发展,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人的全面、主动地发展是相背离的。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就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
首先,树立知识掌握与知识应用并重的评价观。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其次,树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观。使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体性得到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
第三,树立数学外在表现与数学内在情感并重的评价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使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教学中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包括对学生书面作业情况的评价,又要包括通过观察、提问、交谈等方式对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同时还应经常用无声鼓励,即用表示赞许和喜欢的体态语言进行评价,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只有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评价观,学生才能大胆地想,自信地说,尽情地体验,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开辟一个积极、民主、创新的天地,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师生的真正乐园,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的数学教育也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科学评价观。即“评价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美学生的一切结果,保持和激励学生的一切创造的欲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以素质化的要求,注重评价标准的个性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1 注重评价标准的个性化,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统一标准,出于严格要求,教师经常以尖子生的回答作为评价参照,以自己的标准答案作为最终的评价,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削弱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力,最终遏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在课堂评价的标准上,新的课程改革强化“自我参照”,就是以学生个体原有水平为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和过程”这三个角度入手,综合的去评价学生。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学生的表现不要求完美,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具有个体性特征的灵活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发挥其创造潜能。
2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是比较单一的,一般都是由教师评价学生。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和权威,是学生学习表现的唯一评定者。这样的评价模式,一方面由于评价信息来源单一,评价结论很容易出现片面、主观等问题,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所以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缺乏了生气和乐趣,缺乏了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致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消极和被动的状态。因此,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实施多主体评价,教师在“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要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断引导学生评价自己,评价同伴,而且还可以评价教师。把评价的过程当作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自我调控和自我塑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这种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使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真正变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意识不但得到了增强,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使评价各方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技巧得以提升。
3 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数学教学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的评价,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却很少。尽管教师知道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和方法,不能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应用价值,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因此,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教学评价是不全面的,这样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和被动发展,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人的全面、主动地发展是相背离的。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就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
首先,树立知识掌握与知识应用并重的评价观。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其次,树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观。使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体性得到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
第三,树立数学外在表现与数学内在情感并重的评价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使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教学中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包括对学生书面作业情况的评价,又要包括通过观察、提问、交谈等方式对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同时还应经常用无声鼓励,即用表示赞许和喜欢的体态语言进行评价,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只有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评价观,学生才能大胆地想,自信地说,尽情地体验,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开辟一个积极、民主、创新的天地,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师生的真正乐园,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的数学教育也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