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人文性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观念转变和方法革新两个方面,论述语文老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当下的不少语文课堂教学仍然以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训练为主,繁琐的讲析和机械的训练充斥着语文课堂,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在慢慢地削減甚至丧失。这都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被人为地放大,而人文性又被有意地缩小的结果。教师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漠视和不当的把握,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教学得不到有效的践行,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师要自觉加强人文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
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营造民主学习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展现其个性,自觉动口、动手、动脑。
营造民主学习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做到三点。一是必须转变教师作为知识权威者的角色,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二是必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平等自主地参与到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来;三是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良好人格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由认同走向模仿乃至内化。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的方式,甚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不会向一个专制、武断、浅薄、庸俗甚至毫无道德水准的教师敞开心灵,如果学生紧闭心灵或言不由衷,语文人文教育的进程就无法进行。师生间需要开放心灵,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活化语文知识,丰富语文情感,达到一种“超越知识,超越自我”的教育境界,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自然能得以张扬。
二、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把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1.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情文并茂、语言优美、富有内涵,语文教师要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努力捕捉课文中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文字或片断,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通达事理,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如《背影》中描写老父亲在家遭变故、祸不单行的境况下,还拖着“肥胖的身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站台”为“北京已来回过几回”的“我”买桔子,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普天之下父母的一颗爱子之心;杨绛在受到文革迫害的背景下却依然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歌颂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她笔下的老王虽然贫穷、残疾、孤苦无依,却懂得对作者的帮助表示感恩……学生在读文章的同时,感受人物命运的悲苦,从而加深了对社会、生活和自己的认识,产生同情心和改变现实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感同身受地教,学生才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并将其化作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教师的充分挖掘和展示使得语文教材就像一面明镜,学生可以对“镜”自照,不断审视自己,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2.充分把握课堂教育机会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时机向学生灌输人文情怀。如教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结语部分这样引导学生:“是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韩麦尔先生这句悲愤而铿锵的话语,久久地在历史的上空回荡。在最后一课上,普普通通的人都自觉地集中到了民族语言的旗帜之下,让爱国情感擦出了灿烂的火花。同学们,我们的国家也曾被侵略,人民也曾遭受欺辱,尊严也曾被无情践踏。但是,一个有信念的民族是永不屈服的,一个觉醒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让我们用百倍的热情来学习汉语吧,以实际行动来呈现我们的赤诚之心,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而骄傲!”
三、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学
“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未尝不可。”(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真事,抒真情,弘扬真性。语文教师要通过作文教学,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认识水平,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命题时,既要考虑题目的知识性、阶段性,又要考虑题目的人文性,如“做事与做人”寓德育于智育之中,能让学生思考“做事”与“做人”的关系;其次,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确立正确健康的写作主题,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再次,教师在作文批改时,要注重对作文的赏识,并通过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对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思想认识等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也帮助少数学生摒弃错误的思想,提高觉悟,引导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在口语训练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语文教材已将“口语交际”正式纳入语文教学范畴。叶圣陶先生说过:“现在教学生可不是让他们去应付考试,咱们是在让他们掌握生活和工作必要的本领。”进行口语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且能让学生展示自我,增加自信,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口语训练包括课前说话、语文活动课、课外活动等形式。其中“课前说话”是每天让一名学生上台,就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看法,然后老师作出点评,并进行鼓励。说话的过程中,同学之间既互相鼓励又互相竞争,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语文活动课是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以强化学生自主活动、自我实践、自我评价、自我领悟为特点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活动课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结合课文,让学生评说课文中的人物或观点,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同情心和批评精神;二是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疑惑的社会热点问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像“兽首拍卖”“明星代言虚假广告”“北大才子卖肉”“马加爵杀人”等话题都可以进入语文课堂。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提高了思辩能力和写作水平,还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看待美和追求美。
总的说来,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当下的不少语文课堂教学仍然以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训练为主,繁琐的讲析和机械的训练充斥着语文课堂,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在慢慢地削減甚至丧失。这都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被人为地放大,而人文性又被有意地缩小的结果。教师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漠视和不当的把握,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教学得不到有效的践行,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师要自觉加强人文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
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营造民主学习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展现其个性,自觉动口、动手、动脑。
营造民主学习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做到三点。一是必须转变教师作为知识权威者的角色,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二是必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平等自主地参与到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来;三是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良好人格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由认同走向模仿乃至内化。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的方式,甚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不会向一个专制、武断、浅薄、庸俗甚至毫无道德水准的教师敞开心灵,如果学生紧闭心灵或言不由衷,语文人文教育的进程就无法进行。师生间需要开放心灵,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活化语文知识,丰富语文情感,达到一种“超越知识,超越自我”的教育境界,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自然能得以张扬。
二、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把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1.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情文并茂、语言优美、富有内涵,语文教师要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努力捕捉课文中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文字或片断,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通达事理,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如《背影》中描写老父亲在家遭变故、祸不单行的境况下,还拖着“肥胖的身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站台”为“北京已来回过几回”的“我”买桔子,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普天之下父母的一颗爱子之心;杨绛在受到文革迫害的背景下却依然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歌颂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她笔下的老王虽然贫穷、残疾、孤苦无依,却懂得对作者的帮助表示感恩……学生在读文章的同时,感受人物命运的悲苦,从而加深了对社会、生活和自己的认识,产生同情心和改变现实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感同身受地教,学生才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并将其化作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教师的充分挖掘和展示使得语文教材就像一面明镜,学生可以对“镜”自照,不断审视自己,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2.充分把握课堂教育机会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时机向学生灌输人文情怀。如教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结语部分这样引导学生:“是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韩麦尔先生这句悲愤而铿锵的话语,久久地在历史的上空回荡。在最后一课上,普普通通的人都自觉地集中到了民族语言的旗帜之下,让爱国情感擦出了灿烂的火花。同学们,我们的国家也曾被侵略,人民也曾遭受欺辱,尊严也曾被无情践踏。但是,一个有信念的民族是永不屈服的,一个觉醒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让我们用百倍的热情来学习汉语吧,以实际行动来呈现我们的赤诚之心,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而骄傲!”
三、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学
“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未尝不可。”(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真事,抒真情,弘扬真性。语文教师要通过作文教学,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认识水平,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命题时,既要考虑题目的知识性、阶段性,又要考虑题目的人文性,如“做事与做人”寓德育于智育之中,能让学生思考“做事”与“做人”的关系;其次,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确立正确健康的写作主题,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再次,教师在作文批改时,要注重对作文的赏识,并通过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对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思想认识等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也帮助少数学生摒弃错误的思想,提高觉悟,引导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在口语训练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语文教材已将“口语交际”正式纳入语文教学范畴。叶圣陶先生说过:“现在教学生可不是让他们去应付考试,咱们是在让他们掌握生活和工作必要的本领。”进行口语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且能让学生展示自我,增加自信,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口语训练包括课前说话、语文活动课、课外活动等形式。其中“课前说话”是每天让一名学生上台,就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看法,然后老师作出点评,并进行鼓励。说话的过程中,同学之间既互相鼓励又互相竞争,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语文活动课是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以强化学生自主活动、自我实践、自我评价、自我领悟为特点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活动课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结合课文,让学生评说课文中的人物或观点,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同情心和批评精神;二是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疑惑的社会热点问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像“兽首拍卖”“明星代言虚假广告”“北大才子卖肉”“马加爵杀人”等话题都可以进入语文课堂。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提高了思辩能力和写作水平,还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看待美和追求美。
总的说来,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