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仪既是人际交往的准则,又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在《中学德育纲要》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这一规定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和要求。而作为一门对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理想道德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学科。
一、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礼仪养成现状
立足现状,寻找原因,经过对中学生礼仪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当前中学生礼仪存在很多问题,初中生在礼仪方面存在种种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
1.语言不文明,不懂得使用礼貌用语,粗言恶语伤人,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惹事生非,制造谣言,挑拨同学之间的关系。行为粗鲁,不尊重他人,不顾及他人感受。
2.为人不诚实,缺乏宽容和理解品质,自制能力差,易冲动,经常顶撞长辈,不服长辈管教。
3.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对人冷漠,遇事往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4.不注重自身外表形象,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乱扔垃圾,社会公德心不强。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有:首先,自身思想上的不重视,很多学生宽于待己,对上述出现的情况表现出一副无所谓、不要紧的样子,甚至认为是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约束的自由表现。其次,学生、家长,甚至包括有些学校关注的只是学生的成绩、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学生的生活疏于礼仪教育。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
二、坚持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礼仪养成教育的有机统一
第一、挖掘教材,以生为本,进行礼仪教育渗透。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心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最终付之实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一政治教材中有关“认识新伙伴”“融入班集体”“男生女生”“我和父母”“师生情谊”“文明交往”等内容,初二教材中“善待他人”“相处有方”两单元的内容,都为我们更好地学习与他人相处之道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政治课教师应该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本的理论知识中,结合实际设置一些活动,如情境体验、模拟表演、辩论等,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通过心灵的体验、思想上的斗争达到收获真理的目的,并最终转化为具体行动。如在“我和父母”这一节课关于“亲子冲突”中,我设置了辩论“父母管我们究竟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通过激烈的双方辩论,使学生明白父母对我们的管教,正是出自父母对我们的爱,所以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而不应该一味与父母发生冲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知道亲子冲突的原因和危害性,从而理解化解冲突的必要性。而在学习“化解冲突小锦囊”这一内容时,我又设置了几个情景体验,让学生懂得化解“爱的冲突”的途径就是双方的理解与沟通。当然,要“明理”更要注重“践行”,我还布置了课后作业“我为父母做 ”,使学生真正把对父母的爱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去。
第二、运用榜样人物的力量,为学生树立典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把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同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就会对其具有明显的导向和促进作用。现行的初中政治科教材中有很多可以进行礼仪教育的素材。比如,在粤教版的初一、初二级的内容中,有一个知识板块是关于“学会交往”。此专题通过三对主要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关系)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必备的技巧和品德。尤其强调“尊重是交往的前提”“文明礼貌是交往‘名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抓住这一重要契机,挖掘这部分教材的相關信息,从人际关系中的礼仪文化开始,整合人际交往中应具备的礼仪技巧,形成系统知识让学生感知。同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象判断和行为选择中更加明确礼仪的意义和要求。
第三、言传身教,严格自律,进行礼仪行为示范。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在学校中,教师是最受学生关注、最值得学生信任的人,教师的思想观点和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感化、教育着学生,所以,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的修养,努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做到语言文明,举止优雅。
首先,作为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语言,要注意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的礼仪礼节。在教学过程和日常交往中,教师要带头使用文明用语,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把讲文明语言内化为自己的需要。
其次,教师还要加强自身修养,端正其行为举止。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此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身教重于言教。所以,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作出好榜样。
第四、积少成多,规范行为,进行礼仪习惯培养。
习惯的养成在于坚持,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提高了对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结合教材教导学生行为举止礼仪、交往礼仪、谈话礼仪等,指导学生敢于实践,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落到实处。教师要加强监督和指导,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学生的举动,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敢于指出学生的不足。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要做到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感到不习惯,甚至会觉得行为受到了约束,但是随着与教师以及周围其他人的常态交往,文明礼仪渐渐地会在学生内心不断积淀、发展、提升,转为一种自觉的要求。
三、结束语
文明礼仪是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一种行为规则,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受益终生的,所以我们应重视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礼仪养成现状
立足现状,寻找原因,经过对中学生礼仪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当前中学生礼仪存在很多问题,初中生在礼仪方面存在种种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
1.语言不文明,不懂得使用礼貌用语,粗言恶语伤人,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惹事生非,制造谣言,挑拨同学之间的关系。行为粗鲁,不尊重他人,不顾及他人感受。
2.为人不诚实,缺乏宽容和理解品质,自制能力差,易冲动,经常顶撞长辈,不服长辈管教。
3.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对人冷漠,遇事往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4.不注重自身外表形象,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乱扔垃圾,社会公德心不强。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有:首先,自身思想上的不重视,很多学生宽于待己,对上述出现的情况表现出一副无所谓、不要紧的样子,甚至认为是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约束的自由表现。其次,学生、家长,甚至包括有些学校关注的只是学生的成绩、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学生的生活疏于礼仪教育。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
二、坚持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礼仪养成教育的有机统一
第一、挖掘教材,以生为本,进行礼仪教育渗透。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心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最终付之实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一政治教材中有关“认识新伙伴”“融入班集体”“男生女生”“我和父母”“师生情谊”“文明交往”等内容,初二教材中“善待他人”“相处有方”两单元的内容,都为我们更好地学习与他人相处之道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政治课教师应该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本的理论知识中,结合实际设置一些活动,如情境体验、模拟表演、辩论等,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通过心灵的体验、思想上的斗争达到收获真理的目的,并最终转化为具体行动。如在“我和父母”这一节课关于“亲子冲突”中,我设置了辩论“父母管我们究竟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通过激烈的双方辩论,使学生明白父母对我们的管教,正是出自父母对我们的爱,所以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而不应该一味与父母发生冲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知道亲子冲突的原因和危害性,从而理解化解冲突的必要性。而在学习“化解冲突小锦囊”这一内容时,我又设置了几个情景体验,让学生懂得化解“爱的冲突”的途径就是双方的理解与沟通。当然,要“明理”更要注重“践行”,我还布置了课后作业“我为父母做 ”,使学生真正把对父母的爱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去。
第二、运用榜样人物的力量,为学生树立典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把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同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就会对其具有明显的导向和促进作用。现行的初中政治科教材中有很多可以进行礼仪教育的素材。比如,在粤教版的初一、初二级的内容中,有一个知识板块是关于“学会交往”。此专题通过三对主要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关系)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必备的技巧和品德。尤其强调“尊重是交往的前提”“文明礼貌是交往‘名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抓住这一重要契机,挖掘这部分教材的相關信息,从人际关系中的礼仪文化开始,整合人际交往中应具备的礼仪技巧,形成系统知识让学生感知。同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象判断和行为选择中更加明确礼仪的意义和要求。
第三、言传身教,严格自律,进行礼仪行为示范。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在学校中,教师是最受学生关注、最值得学生信任的人,教师的思想观点和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感化、教育着学生,所以,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的修养,努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做到语言文明,举止优雅。
首先,作为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语言,要注意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的礼仪礼节。在教学过程和日常交往中,教师要带头使用文明用语,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把讲文明语言内化为自己的需要。
其次,教师还要加强自身修养,端正其行为举止。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此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身教重于言教。所以,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作出好榜样。
第四、积少成多,规范行为,进行礼仪习惯培养。
习惯的养成在于坚持,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提高了对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结合教材教导学生行为举止礼仪、交往礼仪、谈话礼仪等,指导学生敢于实践,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落到实处。教师要加强监督和指导,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学生的举动,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敢于指出学生的不足。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要做到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感到不习惯,甚至会觉得行为受到了约束,但是随着与教师以及周围其他人的常态交往,文明礼仪渐渐地会在学生内心不断积淀、发展、提升,转为一种自觉的要求。
三、结束语
文明礼仪是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一种行为规则,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受益终生的,所以我们应重视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