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应对科举考试,清代的士子们练习合乎规范的“馆阁体”,这种趋炎附势之风,直接影响了清代书法基础教育。由此可见,清代书法教育以士子们的应试为目的,体现书法教育的实用性。这就使得书法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观念层面,都有了严格得标准。清代书法教育得方法,对于今天的书法教育,尤其是小学书法教育,有非常重要得借鉴意义。
关键词:清代书法;实用性;基础教育
清朝政府定都北京之初,为了政权的稳固发展,承袭明朝旧制。以科举为中心的清代教育,要求士子们写“馆阁体”、习“八股文”,并且做了统一而细致的规范,清初书法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可见一斑。其目的一方面为了消除满、汉语言文字障碍,另一方面是需要使用大量汉族官吏以稳固朝政,于是专门用于翻译文书的官职——笔帖式应运而生。这些笔帖式深谙汉文化之道,并能习得一手标准的“馆阁体”。由于康熙、乾隆等皇帝对书法的喜爱,之后的清朝廷,几乎延用了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士子们为了能在朝中谋得一官半职,纷纷学习合乎标准的“馆阁体”书法,即便是在书法史上名声显赫的伊秉绶、邓石如等,也有“馆阁体”书法的基础,这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中书法的学习风气。
一、清代书法的实用性
随着清朝统治逐渐稳固,社会秩序的逐步恢复,各地书院、学校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为了应对科举考试对书法的较高要求,人们都认为:书者,小技也,然为六艺之一,古之小学教焉,乃有用之技,人生不可缺者也。上而制、诰、谕、敕,中而表、奏、箋、启、试卷、碑版,下而牒移、文案、契券、帐籍,皆所必须。精于八法者固佳,否则亦宜走笔顺利,清晰整齐[1]。由此可见,书法在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存在价值。在科举考试中,除了八股文、试帖诗以外,书法的优劣也是选拔的重要标准。乾隆时期,书法优异者能获得更好的官职,甚至能直接入值南书房,得天子圣眷。不止清代,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在清代书法教育中,不论是民办,亦或官办教育,其教学目标使一致的,即掌握工整规范的书写技能,也就是“馆阁体”。书法教育教授的训练,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为了掌握实质性的书写技巧,这与我们当代书法教育的目的不谋而合。
书法的实用性,是相较于艺术性而言的。实用性书法关注的是字形、字音、字义,而书法的艺术性更多的是笔法、字法和章法。科举考试使乌、方、光的“馆阁体”,成为人们日常书写的规范,一方面为科举考试提供了标准,另一方面规范了士子们的书写,长此以往,形成对于汉字书写的审美经验以端正、工稳为宗。正如康有为所说:“得者若生天,失这若坠地,失坠之由,皆以楷法。荣辱之关,岂不重哉!”[2]因此,清代书法基础教育皆是从实用价值出发,以整齐规范为目标。
二、清代实用性书法的学习内容
作为应对科举考试的实用性书法,其学习要求在清代传世书论中,多有论述。“在为数众多的清代书法论著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书法教育的内容。其中有些是写给子孙或学生的教材,有些则是书家自己学书经验的记录,还有一些是汇集前人有关书法学习方法的文字,供学书者取法借鉴”[3],这些论著多使从书法基础教育入手,对书法法度和基本功做了行营的要求。
士子们习书,均立有《日课册》,每日临摹晋唐名帖六百字,要求“端楷有体”,且实行积分制,定期有助教检查。可见在当时的利害关系下,对书法学习有非常严苛的要求。
在用笔方面,王澍《翰墨指南》从执笔、运指、运腕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范,戈守智所著《汉溪书法通解》更是通过图画形式从“擫﹑押﹑钩﹑揭﹑抵”演示执笔方法,与此同时,根据“永字八法”所衍生出来的笔画,也做了详细的图解。在结字方面,对元人的“九宫”进行了改造,有“八面点画皆拱中心”之势[4]。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也强调:“欲明书势,须识九宫。九宫尤奠重于中宫,中宫者,字之主笔是也。主笔或在字心,亦或在四维四正,书著眼在此,是谓识得活中宫”[5]。九宫格的使用,使字形结构更加规范。看起来更加整齐,由此规范了字形的体势精神。在楷书间架结构规律方面,隋唐以后的很多书家对此都有专门的论著,清人在此基础上做了细致而详备的归纳整理。相较于行草书法,基于楷书的规范性和实用性,自然成为馆阁体书法首选。
显然,清代书法基础教育所训练的内容属于使用性质的写字技能,虽说千篇一律的规范要求,不能使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但却也是决定一个士子是否能成为书法家的必备基本功,为当代小学书法教育提供了参考。
三、对当代书法基础教育的借鉴意义
汉字的官方书体,秦代为小篆、汉代为隶书,到魏晋南北朝以后,就是楷书。科举考试以来,更加引起了对楷书的重视,横平竖直的程式化标准楷书已经深入人心。一手漂亮的馆阁体能为科举考试的一举夺魁提供方便之门。
清代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书法教育,对于我们今天的应试书法基础教育很有借鉴意义。第一,书法基础教育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而非培养艺术家,因此,小学书法教育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就是“端楷有体”“横平竖直”等等楷书的一般规范。至于书法的艺术性创作技能,也是建立在有一定书法基本功的基础上,同时取决于个人所受的艺术熏陶和个人的志趣性情。在此,我们不作讨论。第二,清代士子们面临的是科举考试,同样的,我们今天的学生面对最多的也是考试,小考、中考、高考、升级考等等。因此清代书法基础教育的学习要求,也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的参考范本,做出相关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如今,日常书写已不再是人们唯一的交流形式。但在选贤拔能依旧是在这个社会出人头地的唯一方式。书法基础教育对于学校的学生仍然是“捷径”。清代书法教育无论是体制还是内容,都对今天的书法教育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苏惇元(清).明清书法论文选[C].论书浅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94.
[2]康有为(清).广艺舟双楫[M].卷六.干禄第二十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00.
[4]陈绎曾(元).历代书法论文选[M].翰林要诀.第九.方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刘熙载(清),历代书法论文选[M].艺概·书概.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李亚茹(1993.10-),女,山西晋城人,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高平市神农镇初级中学,美术教师。
关键词:清代书法;实用性;基础教育
清朝政府定都北京之初,为了政权的稳固发展,承袭明朝旧制。以科举为中心的清代教育,要求士子们写“馆阁体”、习“八股文”,并且做了统一而细致的规范,清初书法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可见一斑。其目的一方面为了消除满、汉语言文字障碍,另一方面是需要使用大量汉族官吏以稳固朝政,于是专门用于翻译文书的官职——笔帖式应运而生。这些笔帖式深谙汉文化之道,并能习得一手标准的“馆阁体”。由于康熙、乾隆等皇帝对书法的喜爱,之后的清朝廷,几乎延用了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士子们为了能在朝中谋得一官半职,纷纷学习合乎标准的“馆阁体”书法,即便是在书法史上名声显赫的伊秉绶、邓石如等,也有“馆阁体”书法的基础,这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中书法的学习风气。
一、清代书法的实用性
随着清朝统治逐渐稳固,社会秩序的逐步恢复,各地书院、学校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为了应对科举考试对书法的较高要求,人们都认为:书者,小技也,然为六艺之一,古之小学教焉,乃有用之技,人生不可缺者也。上而制、诰、谕、敕,中而表、奏、箋、启、试卷、碑版,下而牒移、文案、契券、帐籍,皆所必须。精于八法者固佳,否则亦宜走笔顺利,清晰整齐[1]。由此可见,书法在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存在价值。在科举考试中,除了八股文、试帖诗以外,书法的优劣也是选拔的重要标准。乾隆时期,书法优异者能获得更好的官职,甚至能直接入值南书房,得天子圣眷。不止清代,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在清代书法教育中,不论是民办,亦或官办教育,其教学目标使一致的,即掌握工整规范的书写技能,也就是“馆阁体”。书法教育教授的训练,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为了掌握实质性的书写技巧,这与我们当代书法教育的目的不谋而合。
书法的实用性,是相较于艺术性而言的。实用性书法关注的是字形、字音、字义,而书法的艺术性更多的是笔法、字法和章法。科举考试使乌、方、光的“馆阁体”,成为人们日常书写的规范,一方面为科举考试提供了标准,另一方面规范了士子们的书写,长此以往,形成对于汉字书写的审美经验以端正、工稳为宗。正如康有为所说:“得者若生天,失这若坠地,失坠之由,皆以楷法。荣辱之关,岂不重哉!”[2]因此,清代书法基础教育皆是从实用价值出发,以整齐规范为目标。
二、清代实用性书法的学习内容
作为应对科举考试的实用性书法,其学习要求在清代传世书论中,多有论述。“在为数众多的清代书法论著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书法教育的内容。其中有些是写给子孙或学生的教材,有些则是书家自己学书经验的记录,还有一些是汇集前人有关书法学习方法的文字,供学书者取法借鉴”[3],这些论著多使从书法基础教育入手,对书法法度和基本功做了行营的要求。
士子们习书,均立有《日课册》,每日临摹晋唐名帖六百字,要求“端楷有体”,且实行积分制,定期有助教检查。可见在当时的利害关系下,对书法学习有非常严苛的要求。
在用笔方面,王澍《翰墨指南》从执笔、运指、运腕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范,戈守智所著《汉溪书法通解》更是通过图画形式从“擫﹑押﹑钩﹑揭﹑抵”演示执笔方法,与此同时,根据“永字八法”所衍生出来的笔画,也做了详细的图解。在结字方面,对元人的“九宫”进行了改造,有“八面点画皆拱中心”之势[4]。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也强调:“欲明书势,须识九宫。九宫尤奠重于中宫,中宫者,字之主笔是也。主笔或在字心,亦或在四维四正,书著眼在此,是谓识得活中宫”[5]。九宫格的使用,使字形结构更加规范。看起来更加整齐,由此规范了字形的体势精神。在楷书间架结构规律方面,隋唐以后的很多书家对此都有专门的论著,清人在此基础上做了细致而详备的归纳整理。相较于行草书法,基于楷书的规范性和实用性,自然成为馆阁体书法首选。
显然,清代书法基础教育所训练的内容属于使用性质的写字技能,虽说千篇一律的规范要求,不能使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但却也是决定一个士子是否能成为书法家的必备基本功,为当代小学书法教育提供了参考。
三、对当代书法基础教育的借鉴意义
汉字的官方书体,秦代为小篆、汉代为隶书,到魏晋南北朝以后,就是楷书。科举考试以来,更加引起了对楷书的重视,横平竖直的程式化标准楷书已经深入人心。一手漂亮的馆阁体能为科举考试的一举夺魁提供方便之门。
清代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书法教育,对于我们今天的应试书法基础教育很有借鉴意义。第一,书法基础教育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而非培养艺术家,因此,小学书法教育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就是“端楷有体”“横平竖直”等等楷书的一般规范。至于书法的艺术性创作技能,也是建立在有一定书法基本功的基础上,同时取决于个人所受的艺术熏陶和个人的志趣性情。在此,我们不作讨论。第二,清代士子们面临的是科举考试,同样的,我们今天的学生面对最多的也是考试,小考、中考、高考、升级考等等。因此清代书法基础教育的学习要求,也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的参考范本,做出相关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如今,日常书写已不再是人们唯一的交流形式。但在选贤拔能依旧是在这个社会出人头地的唯一方式。书法基础教育对于学校的学生仍然是“捷径”。清代书法教育无论是体制还是内容,都对今天的书法教育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苏惇元(清).明清书法论文选[C].论书浅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94.
[2]康有为(清).广艺舟双楫[M].卷六.干禄第二十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00.
[4]陈绎曾(元).历代书法论文选[M].翰林要诀.第九.方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刘熙载(清),历代书法论文选[M].艺概·书概.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李亚茹(1993.10-),女,山西晋城人,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高平市神农镇初级中学,美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