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后的习题为例,引导学生观察玻璃杯中的物质,指出教师不应忽视科学课的实验探究过程。
关键词:小苏打;白醋;科学课
一、案例描述
1.片段一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后面有一道习题:“观察玻璃杯中的物质,剩下的是小苏打还是白醋?”在备课时教师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课前也没有进行过实验。上课时,教师把自己都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提出来交给学生讨论,并告诉学生“玻璃杯中剩下的是小蘇打和白醋”。
2.片段二
师:同学们,我们如何弄清玻璃杯中剩下的是小苏打、白醋,还是其他物质呢?下面我们就来假设一下。
生1:玻璃杯中剩下的是小苏打和白醋。
生2:玻璃杯中剩下的是小苏打和水。
生3:玻璃杯中剩下的是小苏打及小苏打与白醋的混合物。
(学生给出了很多假设。)
师:那么如何验证我们的假设呢?
生:我们可以这样验证,先将玻璃杯中澄清的液体倒入另一个玻璃杯,将白色的物质留在杯中。如果玻璃杯中白色物质是小苏打的话,那么将白醋倒入玻璃杯中就会有气泡产生;如果不是小苏打,就不会有气泡产生。
师:好,现在就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学生将玻璃杯中澄清的液体倒入另一只玻璃杯,然后将白醋倒入装有白色物质的玻璃杯中。)
生:有气泡产生,说明白色的物质是小苏打!
师:我们验证的结果证明了什么?
生:验证的结果证明我们的假设是对的。
师:好,下面我们接着来验证清澈的液体是不是白醋。
(学生兴趣盎然,笔者继续引导他们做实验。)
小组实验开始,学生将一小勺小苏打放入盛有清澈液体的玻璃杯中,并没有看到有气泡产生。
生1:没有气泡产生。
生2:好奇怪呀。
师:这说明什么?
生: 说明玻璃杯中清澈的液体已经不是白醋了。
这是学生实验验证的结果。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实验验证的过程,学生才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片段一中教师往往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培养,而是关注将科学实验的答案传授给学生。这种做法把学生亲历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省略了,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扼杀了。而片段二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需要在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培养。科学课只有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其对科学实验真正产生兴趣之后,他们才会对科学课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案例评析
这本应当是一节非常有趣的实验课。片段一由于课前准备不足,没有能够让学生做实验加以验证,结果导致了“玻璃杯中剩下的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片段二注重实验过程,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浓厚。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以下两点:
1.教师应具有严谨科学的态度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科学课上要始终保护好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生学习科学的潜力。科学课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使其亲历探究问题的过程。
2.科学课应注重实验过程
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式之一。玻璃杯中剩下的是什么?这个结论教师可以直白地告诉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了。
在片段二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呈现结果,并没有舍去实验过程,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在假设环节,教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实验验证环节,教师关注的是如何促进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平台上亲历学习活动。当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时,他们会发现白醋遇到小苏打就会产生气泡,而清澈的液体遇到白醋时不会产生气泡。学生不仅亲自验证了实验结果,还对实验验证的过程产生了兴趣。
3.学生是科学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科学学科要为学生提供有效参与的探究活动,让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科学学习中,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活动中来,也是我们评价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小苏打;白醋;科学课
一、案例描述
1.片段一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后面有一道习题:“观察玻璃杯中的物质,剩下的是小苏打还是白醋?”在备课时教师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课前也没有进行过实验。上课时,教师把自己都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提出来交给学生讨论,并告诉学生“玻璃杯中剩下的是小蘇打和白醋”。
2.片段二
师:同学们,我们如何弄清玻璃杯中剩下的是小苏打、白醋,还是其他物质呢?下面我们就来假设一下。
生1:玻璃杯中剩下的是小苏打和白醋。
生2:玻璃杯中剩下的是小苏打和水。
生3:玻璃杯中剩下的是小苏打及小苏打与白醋的混合物。
(学生给出了很多假设。)
师:那么如何验证我们的假设呢?
生:我们可以这样验证,先将玻璃杯中澄清的液体倒入另一个玻璃杯,将白色的物质留在杯中。如果玻璃杯中白色物质是小苏打的话,那么将白醋倒入玻璃杯中就会有气泡产生;如果不是小苏打,就不会有气泡产生。
师:好,现在就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学生将玻璃杯中澄清的液体倒入另一只玻璃杯,然后将白醋倒入装有白色物质的玻璃杯中。)
生:有气泡产生,说明白色的物质是小苏打!
师:我们验证的结果证明了什么?
生:验证的结果证明我们的假设是对的。
师:好,下面我们接着来验证清澈的液体是不是白醋。
(学生兴趣盎然,笔者继续引导他们做实验。)
小组实验开始,学生将一小勺小苏打放入盛有清澈液体的玻璃杯中,并没有看到有气泡产生。
生1:没有气泡产生。
生2:好奇怪呀。
师:这说明什么?
生: 说明玻璃杯中清澈的液体已经不是白醋了。
这是学生实验验证的结果。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实验验证的过程,学生才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片段一中教师往往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培养,而是关注将科学实验的答案传授给学生。这种做法把学生亲历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省略了,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扼杀了。而片段二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需要在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培养。科学课只有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其对科学实验真正产生兴趣之后,他们才会对科学课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案例评析
这本应当是一节非常有趣的实验课。片段一由于课前准备不足,没有能够让学生做实验加以验证,结果导致了“玻璃杯中剩下的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片段二注重实验过程,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浓厚。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以下两点:
1.教师应具有严谨科学的态度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科学课上要始终保护好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生学习科学的潜力。科学课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使其亲历探究问题的过程。
2.科学课应注重实验过程
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式之一。玻璃杯中剩下的是什么?这个结论教师可以直白地告诉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了。
在片段二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呈现结果,并没有舍去实验过程,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在假设环节,教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实验验证环节,教师关注的是如何促进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平台上亲历学习活动。当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时,他们会发现白醋遇到小苏打就会产生气泡,而清澈的液体遇到白醋时不会产生气泡。学生不仅亲自验证了实验结果,还对实验验证的过程产生了兴趣。
3.学生是科学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科学学科要为学生提供有效参与的探究活动,让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科学学习中,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活动中来,也是我们评价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