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德育说教 重视习惯养成

来源 :山西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32632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老师们的日常交流中,常常会谈到这样一个话题,那就是学生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投入了大量时间,承受着巨大压力,但仍时不时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
  近两年来,我有机会深入小学中高年级段,参与教学管理工作,接触到许多生动的育人场景,在此梳理出一些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以协助老师们找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一、真实场景再现


  场景1:某一天恰逢我是值日教师,中午正检查各楼层班级是否有序,突然听到有学生喊叫:“有人往外跑!”我顺着声音往校门口看,只见两名保安拦住一名学生,该学生强行要往校外冲,口中声嘶力竭的大叫:“让我出去!”事后经了解得知,该同学因不遵守纪律被班上的小干部记了名字,因而大发脾气,并撕烂了小干部的本子,班主任上前制止其损坏同学文具的行为并与其沟通时,该同学即冲出教室,要强行离开学校。
  场景2:某班一节书法课即将下课,突然发出一声尖叫:“不给就是不给,你要怎么样?”我朝着声音看过去,一名男生情绪激动,有大打出手的架势。通过班主任了解才知道,该男生向某女生借了一支毛笔,女生要把毛笔要回去自己使用,这名男生却不答应,认为借给他了就归他使用,旁边有学生说该男生做得不对,就起了冲突。事后班主任对我说:“我现在都不能离开班级,一离开教室,就可能出事。”
  场景3:某天我正在办公室办公,突然听到不远处的教室里有人大叫:“干什么?”我赶过去一看,一位老师正在发脾气,情绪几乎失控。原来是因为有多名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无视老师的存在,在课堂上随意讲话走动,老师多次劝说不听,最后老师没能控制住情绪。
  虽然不能一一列举所有学生出现的现象,但是在真实的学校场景中,以上3个实例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要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

二“纸上谈兵”有违德育目标


  学生难管所折射的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上的缺失。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一般归入学校德育工作的范畴。目前学校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学科教学渗透、班主任教育工作、校内外各类教育活动等。
  虽然我们一直主张“德育为先”,但在现实的教学及活动中,班主任及学科教师为了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各种活动为了达到技能训练的目标,往往都把德育内容当成了锦上添花的空洞说教。更有甚者,要求学生把相关的德育规章条例背下来,然后做几张测试卷。内容记得滚瓜烂熟,测试分数相当高,认为这样德育工作就做好了。可是学生行动实践起来却大相径庭,背的是热爱劳动,却连自己教室卫生都不愿意做,回到家里更是“一根草都不捻”;背的是知错就改,但犯了错误老师如果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就拒不承认;背的是有序排队,做的是蜂拥而上;学的是诚信,而对相关部门下发的调查问卷都拣好的说,而不管是否与事实相符,导致调查信息失真,影响部门决策。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种“背德育”和“考德育”方式的作用,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知,但其总归是浅表性的,只有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中,才能真正取得德育效果,否则只是纸上谈兵。
  “文明”检查来了,组织学生再次背诵检查内容并随时做好接受检查的准备,检查完毕,一切回归自然。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不仅对学生诚信品质的養成造成极大挑战,还无意间向学生渗透了“形式主义”的教育。我们有些看似“善意的言行”,做的却是与德育目标相反的事情。

三、德育盼知行合一


  正本清源,我们不仅要深刻学习领会德育的实质,更重要的是“行胜于言”,在行动实践中落地生根,在劳动中学会劳动,在排队中学会讲秩序,在与人相处中学会与人相处。尽量避免“说德育”,落入光说不练假把式的俗套,如同一个品德试卷笔试满分的学生,在生活中却出现这样那样的品德实践偏差。
  学生道德认知以及道德行为形成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而实现道德自律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家长自身的行为示范是最为完整而鲜活的教育资源,直接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回归到真实场景,我们还可以看到咋咋呼呼的管理者、大声呵斥的教师、易怒的家长,似乎声音越大,孩子就听得越清楚,也会产生好的效果,但最终的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好的习惯没能养成,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却极度紧张。
  德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期待的是“和风细雨式的德育”。好的德育呈现的是一幅润物无声的恬静画卷,而不是一片“宣讲式”的喧嚣场景。必须充分发挥校内外多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努力减少难管学生的数量,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从题目看,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两个概念:一是“四学”,二是“素养立意”。“四学”,是指我于2011年开始在县实验小学开展的“‘四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所指的“导学、自学、互学、悟学”四大教学环节的简称。“素养立意”是指我们课题组正在进行的“运用‘四学’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中的“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目标。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推进,我们把前期研究的成果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方
期刊
夜风微凉,轻倚窗前,我的思绪在清风中随着手中《呼兰河传》的书页翻飞。百转千回,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萧红,才情出众,却历经悲苦,在爱与被爱中辗转多年,也未能收获心中所期盼的那份爱。她的一生走过很多地方,但是在弥留之际,想着念着的,却是那个称作故乡的小城———呼兰河。她的记忆里,家是荒凉的,院子是荒凉的,小城是荒凉的,但唯有祖父的爱是温暖的。姥爷为我装点童年的梦  在《呼兰河传》那片
期刊
五年级新转来的学生打电话询问:“写作业用中性笔还是钢笔?之所以有这样的疑惑,是因为以前的老师只让用钢笔,说钢笔能练出好字,钢笔字都写不好中性笔能写好?”  上述学生提到的那位老师的认知和要求在小学写字教学中很有代表性,其根本出发点是想让孩子写就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换言之,想通过钢笔这种书写工具练出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这想法源于对钢笔和硬笔的概念不清,对钢笔字和硬笔书法的联系认识不清。  硬笔是什么呢
期刊
庚子鼠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学生不得已长时间居家学习、生活。现在开学复课又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适应,很多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自控力差、写作业拖拉等,对上学产生不适应和抗拒心理,这些现象都让我们看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足,进而导致无法快速调整适应变化的环境,导致学习效率低,师生矛盾、家庭冲突频发等问题。可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期刊
深秋时节,心潮翻涌,往事如梭。作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的一名普通英语教师,虽然从教至今不过三载,但是仍然感慨颇多。从初登讲台的青涩懵懂,到如今的成熟稳重,多少次风风雨雨,多少回曲曲折折,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想起心中的力量源泉,总会吟唱礼赞教师之歌,让自己在教师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用强烈的事业心,打造更好的课堂氛围  “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
期刊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要在孩子最美好的童年时光里为孩子播下最美妙的阅读种子。近年来,翼城县城内小学开展了一系列整本书阅读的研究,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有效途径。相信,当我们为孩子的童年播下一粒粒最美妙的种子,定会有奇迹在他们身上出现!  叶圣陶说过:“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可见,要想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教会他们阅读整本书。阅读整本书,
期刊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常被用于儿童启蒙的诗句,可是现在,很多富裕起来的人已经忘却了这首从小背熟的诗其中的要义。  据调查,有77%的学生经常剩饭,有些学生甚至只吃了几口就把饭菜倒掉了。当询问他们为什么只吃那么少就倒掉时,有些学生说:“今天胃口不好,吃不下。”我想,既然明知道自己胃口不好吃不下,何必还要买那么多呢?这不是白白浪费嘛!也有约28%的学生认为食堂的饭菜太
期刊
良好的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沃土,有了这片沃土,学生的个性才能百花争艳。从教21年来,我把做一位快乐成功、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作为不断努力的目标,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身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作为工作的宗旨。一年级是学生求学生涯中最重要的起步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因此,一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从几方面谈一谈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育人经验。巧用兒歌培养学生良好
期刊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鼓励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等群体报考高职学校,可免予文化素质考试,只参加学校组织的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或职业技能测试。  读高职无疑是许多下岗职工、农民工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曾有一项调查显示,“读书学习技术”已成为企业工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这表明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期刊
2020年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和德育工作者网络培训示范班举行  6月至9月,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办、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承办的第四期全国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德育骨干、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网络培训示范班举行,近9万人参加培训。日前,培训班通过网络直播方式举行了结业仪式。  本次培训活动覆盖广、形式新、内容实、效果好,是教育系统应对疫情、化危为机的一次重要实践;是践行教育部党组“一线规则”,推进教育培训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