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时代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阐述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以求共同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德育因素在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分,并且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中也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但是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现在的许多青少年身上时,不禁有点心寒,有点迷惘。现在许多学生能大谈周星驰、小燕子,大写明星的秘史、隐私,而对诺贝尔大奖获得者竟然一无所知,他们崇拜腰缠万贯青春亮丽的影视明星,追求自我价值,崇尚名利,而对流落街头的乞丐却嗤之以鼻唾之以沬,毫无同情可言。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引起深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教学是否有问题?如何构建我们现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下面笔者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德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有的课文还富有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同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其中有两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引导学生思考:“直的猛士”是不是指四十多个被害的青年?在学生认识到这里是泛指“真正勇猛的革命者”的基础上,我紧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点拨:为什么说他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他们为什么而哀痛?又以什么为幸福?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真正勇猛的革命者充满了正义感和勇气,他们不回避黑暗的现实,对反动统治怀着满腔的仇恨,他们在血腥屠杀面前豪不畏惧,面对牺牲者的鲜血,他们牢记血海深仇,化悲痛为力量,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浴血奋战。他们看到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为自己能投身于正义斗争而幸福,敌人的血腥屠杀吓不倒他们,他们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革命而献身,是幸福者,“真的猛士”的幸福观,体现了他们的伟大和崇高,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了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的教育。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其他各科知识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它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文写得好坏和学生的思想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把德育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强调指出:要想写好文章,必须做个好学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的:“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没有质料如何能写?”由此可见,文章写得好坏,关键取决于学生思想水平、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知识水平的高低。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
三、在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信。作为老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老师,即使能说出大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地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认真教学,从未旷课,从未说谎,要求学生做的,自已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教育学生,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四、高中语文教学中贯穿德育渗透的意义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六七岁年龄段的高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的“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里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
以上只是我关于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粗浅认识和做法,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正确处理教材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牵涉到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失时机地选取渗透点和教法实施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操作
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只要语文老师有浓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于教学实践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有可能如同“春雨”随“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田,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王义洲《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2001年1月20日《中国教育报》).
[2] 《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德育因素在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分,并且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中也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但是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现在的许多青少年身上时,不禁有点心寒,有点迷惘。现在许多学生能大谈周星驰、小燕子,大写明星的秘史、隐私,而对诺贝尔大奖获得者竟然一无所知,他们崇拜腰缠万贯青春亮丽的影视明星,追求自我价值,崇尚名利,而对流落街头的乞丐却嗤之以鼻唾之以沬,毫无同情可言。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引起深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教学是否有问题?如何构建我们现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下面笔者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德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有的课文还富有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同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其中有两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引导学生思考:“直的猛士”是不是指四十多个被害的青年?在学生认识到这里是泛指“真正勇猛的革命者”的基础上,我紧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点拨:为什么说他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他们为什么而哀痛?又以什么为幸福?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真正勇猛的革命者充满了正义感和勇气,他们不回避黑暗的现实,对反动统治怀着满腔的仇恨,他们在血腥屠杀面前豪不畏惧,面对牺牲者的鲜血,他们牢记血海深仇,化悲痛为力量,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浴血奋战。他们看到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为自己能投身于正义斗争而幸福,敌人的血腥屠杀吓不倒他们,他们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革命而献身,是幸福者,“真的猛士”的幸福观,体现了他们的伟大和崇高,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了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的教育。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其他各科知识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它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文写得好坏和学生的思想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把德育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强调指出:要想写好文章,必须做个好学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的:“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没有质料如何能写?”由此可见,文章写得好坏,关键取决于学生思想水平、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知识水平的高低。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
三、在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信。作为老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老师,即使能说出大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地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认真教学,从未旷课,从未说谎,要求学生做的,自已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教育学生,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四、高中语文教学中贯穿德育渗透的意义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六七岁年龄段的高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的“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里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
以上只是我关于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粗浅认识和做法,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正确处理教材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牵涉到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失时机地选取渗透点和教法实施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操作
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只要语文老师有浓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于教学实践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有可能如同“春雨”随“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田,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王义洲《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2001年1月20日《中国教育报》).
[2] 《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