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新民俗的形成

来源 :神州民俗·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c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讨论了珠三角城镇化与新民俗形成的关系,强调珠三角新民俗的兴起得力于地方政府的推动,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建设的产物。新民俗的产生表现为对旧民俗的继承与创新,在保持地方社会记忆、促进城镇地方社会认同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关注新民俗活动,坚持地方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促进新民俗的形成,充分发挥新民俗在促进民族国家认同和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认同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 新民俗 共同体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的新民俗活动已经蔚为壮观,虽然这些新民俗活动兴起时间较短,参与性和互动性还有所欠缺,仍然处在新民俗的形成过程,但是这些活动已经成为各地活跃群众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共建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的重要形式,我们应当重视新民俗的“化育成习,习染为俗”的形成过程,使之成为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基础,成为城镇化社会的良善治理与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城镇化与新民俗活动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珠三角地区兴起了新民俗活动。这种新民俗活动与此一时期的民间文化与传统文化“复兴”密切相关,但是它又并不仅仅是民间传统的简单再生,它又是一种“新传统”的创造,而且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了主导和推动作用。
  虽然地方政府后来越来越多地是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指导思想下主导和推动新民俗活动,但是地方政府主导和推动新民俗活动是在国家放权的制度框架下,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对形成新的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需要的一种应对。
  地方政府应对形成新的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的需要,所具有的资源选择就是明清以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进程所形成的民俗传统。早在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珠三角地区就已经开始了城镇化,出现了以市镇为中心的社会构造,形成了不少以市镇为中心的民俗传统,如佛山的祖庙民俗活动、番禺沙湾的飘色民俗活动、中山小榄的菊花会等民俗活动,历来都是维护城镇地方社会共同记忆、表达城镇地方社会“集团身份”、形成城镇地方社会公共空间的文化形式。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珠三角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也迅速完成了由农业向工商业、由村落中心向市镇中心、由家族血缘关系向业缘关系的社会转型,如何重建新的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成为地方政府地方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以市镇为中心的传统民俗具有深厚的民间社会心理和民间艺术基础,又是构造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的传统文化纽带,从而成为地方政府建设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的重要资源。
  当然,改革开放以后的以市镇为中心的传统民俗复兴已经不是古俗或旧俗的简单复制,而是根据今天的社会需要的传统再造,是新民俗或今俗。事实上,除了在以市镇为中心的传统民俗基础上再造新民俗活动,还存在着广泛的以珠三角传统民俗为基础的再造新民俗活动,其重要条件就是这些传统民俗具有深厚的民间社会心理基础、能够满足构建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的社会需要。如慈善万人行是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新民俗,这一新民俗就是为满足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的需要、在传统民俗上的传统再造。如中山市从1988年起就举办每年一度的慈善万人行活动,万人行最初的实际目的是为了筹集中山市各类慈善物资,以满足城镇地方社会公共事业和慈善事业的需要,而此种万人行一开始就借助了地方社会的敬老慈济与巡游等传统民俗活动。万人行活动与传统民俗深入结合,符合地方社会的心理愿望,万人行已经从慈善物质层面转变成了地方社会博爱、慈善精神传播的新民俗,成为构建中山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形式。
  今天的地方政府推动新民俗可能具有更多的“文化搭台,文化唱戏”的色彩,但其中仍然包含着构建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内容。如茶山镇于2010年重新举办了具有500年历史的“茶园游会”民俗活动,其目的在于以打造最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来营造地方旅游产业名片。这一新民俗活动虽然有许多新内容,但仍然是以岭南文化的“福”文化传统为底色,与地方传统民俗的“重华嫁女”、“东岳大帝”巡游等结合起来, 也具有维护地方社会记忆、保持地方社会集团身份等构建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珠三角兴起的节庆新民俗活动,虽然属打造地方旅游品牌的举措,但大多仍然具有维护具有吸引市民共同参与、凝聚地方社会、构建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功能。
  二、新民俗与旧民俗的关系
  民俗是一种文化传承现象,“新民俗”与“旧民俗”是相对应的传承关系。传统的民俗文化已成为旧时代的文化记忆,一些传统民俗因为社会需要而被翻新改造,演变成“新民俗”。但是,一个旧民俗之所以能够翻新改造而成为新民俗,而新民俗必须借助旧民俗传统才得以推广流播,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旧民俗所包含有信仰、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民间传统文化核心内容,而这些信仰、情感和认知等传统民间文化核心内容在民间文化构造中处于基础的、稳定的地位,历经沧桑而不辍,仍然是今天民间文化的核心基础,表现为今天的民间社会心理需要。甚至表现为与旧民俗完全断裂的新民俗,其核心基础仍然是旧民俗所包含的信仰、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核心内容。如新中国在破除农民封建迷信习俗的同时,创造热爱党和热爱毛主席的新民俗,但实际上这种新风俗包括了旧民俗的有关信仰、感恩等核心内容,逐渐形成一种新的信仰,视共产党和毛主席为大救星,将过去对神灵的崇拜,转移到使他们获得翻身解放的共产党和毛主席身上。“农民把毛主席看成是活菩萨,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像”。因此,新民俗的形成不可能脱离旧民俗,这并不说完全不能脱离旧民俗的具体形式和某些具体内容,而是说新民俗的形成必须符合旧民俗所包含的民间社会心理需要,只有在对旧民俗传承之中才能形成新民俗。
  而另一方面,传承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觉也是推动新民俗形成的核心目的。只有在对旧民俗的传承中形成新民俗,才能传承传统文化有关信仰、情感和认知等核心内容,推动对地方乃至民族文化的自觉,形成更强烈地方社会以及民族国家的认同,这对于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乃至现代民族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意义。   事实上,珠三角地区的新民俗正是在传承旧民俗过程中逐步形成。如中山等地的慈善万人行也叫敬老万人行,就是利用老人宴等传统民俗的重生敬老的社会心理,以“88敬老万人行”为号召,同时也利用巡游等旧民俗的乐群狂欢的社会心理,以崖口飘色、麒麟绣、秋千,古镇六坊的云龙,申明亭的鹤舞、凤舞,象角村的沙龙,西区的木龙,沙溪冲头的银龙,张溪的金龙等各社区民俗节目为主干,群从自发参与,有扮作财神爷的,有穿着鲜花裙、气球裙的姑娘,有扮作孙悟空的,还有“武媚娘”,形成了“娱乐升平迎新岁,太平盛世敬老人”的欢乐场面,激发了群从的“助人为乐,为善最乐”的热情,有力地增强了中山地方社会凝聚力,推动了城镇地方社会的慈善公益与公共事业。
  西樵山观音借库日也是在旧民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民俗活动。这一民俗日据说流传了上千年,传说每年的正月二十六日,观音就会化成美丽少女,带着米袋子与钱袋子来西樵山供大众借库。人们可以在这天来西樵山向观音借库,以祈求新年福佑,其民俗活动中包含着民间社会乞福求财的社会观念。西樵山在旧民俗活动基础,在原有的开金库、贴金铂、接圣水、祈福会、许愿等旧民俗仪式基础上,又创造了万人斋宴等民俗活动,形成了新民俗活动。这类的新民俗活动虽然带有强烈促进旅游的功利目的,但它在保持地方社会记忆、促进城镇地方文化认同与社会认同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似乎可以看到,由于旧民俗中包含了中国民间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核心文化观念,是否传承旧民俗及其包含的民间文化核心观念,成为新民俗活动为群众所接受以及最终能否形成新民俗的关键。新民俗必然对旧民俗的更新改造,但民众往往对于这种迎合旅游和商业需求而任意更改民俗活动内容以及民俗活动名称、时间、地点的做法表示不满,反对不遵守民间文化的核心观念和内在逻辑的创新和更改。如佛山在旧的祖庙民俗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新民俗活动,如祖庙广场前的舞狮活动、开笔礼活动和中式集体婚礼活动。佛山祖庙是佛山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城镇地方社会的文化象征,历史上曾集神权、族权和政权于一体,是佛山人的信仰中心及地方公共事务的中心,祖庙庙门有对联说:“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唯我独尊”。祖庙推出的舞狮活动、开笔礼活动都是佛山的旧民俗活动,相传南狮起源于佛山,舞狮是地方人民驱逐怪兽而举行了一种仪式活动;开笔礼也是佛山流传甚久的民间学童入学仪式活动,其目的是通过仪式活动保佑学童聪明伶俐。这些民俗反映了佛山地方的社会历史记忆和社会文化心理,在旧民俗基础上开展的祖庙新民俗活动深受群众欢迎,成为地方文化的一大亮点。而2001年底祖庙推出的中式集体婚礼虽然一时轰动,但却遭到不少人的非议,虽然举办方意在复兴传统的婚俗文化,但祖庙供奉的道教的北帝神,道教或佛教都是拒绝两性婚姻,在其庙宇举办集体婚礼违背了佛教和道教的内在逻辑,在民间传统上,办婚事也往往是却步于庙宇之外。佛山本地的婚礼民俗也是首先到祖庙门前祈求保佑,然后经过福禄路(有福有禄)、快子路(早生贵子)和永安路(平平安安),乞求吉利。这些婚俗更符合岭南地区民间强烈乞盼吉利的社会心理,仍然是新婚礼民俗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新民俗活动应该传承旧民俗,建立在旧民俗所包含的社会心理基础上,新民俗活动才能为群众所接受,才能真正最终形成新民俗。
  三、促进新民俗形成的三个问题
  虽然今天处在一个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重要时刻,新民俗活动已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社会文化现象,但是各界对新民俗讨论甚少。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新民俗活动,促进新民俗的形成。
  关注新民俗活动,促进新民俗的形成,首先应该坚持政府的长期主导和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注意区别新民俗活动与新民俗的形成,学界一般认为,一种文化现象要成其为民俗,必须流传、坚持、传承相当长的时间,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广泛参与的、无意识的集体文化现象。因此,从举办新民俗活动到形成新民俗活动,是一个需要全民参与的长期文化工程。很多地方政府往往热衷于举办一时一地的新民俗活动来让“经济唱戏”,为经济服务,而不太关心如何通过长期的新民俗活动来促进新民俗的形成。但是,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无论是传统的帝国和王朝国家时代,还是今天的现代国家建设时代,在新民俗形成过程中,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都发挥了主导和推动作用。在传统帝国和王朝国家时代,教化也是新民俗的形成都是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也是地方官员的政绩所在。在今天的现代国家建设中,新民俗的形成是形成良善社会、良善秩序和良善治理的基础,更应该是现代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和地方官员的政绩所在,更应该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来推动新民俗活动,促进新民俗的形成。
  第二,应该坚持充分发挥民俗在促进民族国家认同和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认同方面的基本作用。民俗的最大特征和最根本的性质就是其为社会群体、族群、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记忆、文化认同和文化行为,它的基本作用就是构造地方社会共同体认同以及现代民族国家认同。今天的中国,处在城镇化中的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形成过程中,也处在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传统再造亦即新民俗形成就是城镇地方共同体形成和现代国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地方政府主导和推动新民俗形成,在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明确将有利于构造地方社会认同以及现代民族国家认同作为构造新民俗的重要标准和推动新民俗形成的根本目标,传承民俗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核心内涵,发掘民俗中的地方社会和民族国家的共同文化记忆,促进文化自觉,形成共同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从而推动新的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形成以及现代国家建设。
  第三,应该坚持在吐故纳新中促进新民俗的形成。民俗文化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变异性,在历史长河中表现层积的特点。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所谓的旧俗实际上已经很少是真正意义的旧俗,它必然是不断融入不同时代的新内容、经历不断的“新变”而传承下来,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大时代,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不必对旧民俗某些具体内容和具体形式的消失感到悲观,我们必须对旧民俗进行重构,必须在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和适应现代社会心理的基础上构造新民俗。但是,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经历了“大革命”摧毁旧传统和旧民俗之后,传统文化根基已经发生动摇,而失去了旧民俗也就失去了地方文化以及民族国家文化的重要根基,失去了地方社会认同以及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我们更应该注意在传承旧民俗基础上构造新民俗,充分发掘旧民俗的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巩固地方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根基,建立文化自信和主体意识,促进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以及现代国家建设的构建。珠三角的新民俗活动也证明,只有在传承旧民俗基础上创造新民俗,才能适应了民间社会心理的需要,形成民众广泛参与的新民俗,从而有利于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乃至现代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胡俊生,李期.应当重视新民俗的梳理与研究.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2]张珅.传承民俗文化浅谈与时俱进的"新民俗".大众文艺,2013(19)。
  作者简介:林济(1960—),男,历史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宗族社会研究,现任职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主要由政府和社会两方面投入决定,通常前者是决定性因素,后者起助推作用。当前,随着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日益提升,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突破政府投入的瓶颈,焕发公共文化新活力,成为新时期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笔者将以越秀区为例,探索公共文化社会力量参与投入模式的创新思考。  [关键词]引导 社会力量 公共文化 探索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老城区,越秀区的公
期刊
[摘 要]东莞市大朗镇“我是民星”才艺大赛是镇级普通民众的才艺大赛,却显示出它独有的文化亮点。本文从“我是民星”才艺大赛的重要文化意义、主要文化内容、必要文化形式三个理论层面,对“我是民星”才艺大赛的文化亮点,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我是民星 才艺大赛 文化亮点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我是民星”才艺大赛自2012年启动,每年举办一次,已连续成功举办第三届,取得了良好的社
期刊
[摘 要]“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中的一个,并作为前三个自信的基础,可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所讲的文化,指的是我国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要对自身的文化自信,就得首先对本民族本地区的本土文化要有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本土文化 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文体事业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优势,既涵盖普众的社区文化,更涵盖产业化的文化创意园区,以文化多元发展实现让群众享有基本文化权益。  [关键词]“软实力” 社区文化 特色城市 文化权益  文体事业发展最终将以文化的形态展现其强大的社会功能,并积淀形成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因此,在思考文体事业发展这一命题时,将之纳入“大文化”的范畴,提升至文化建
期刊
[摘 要]中小学中已普遍兴起的童声合唱的作用及意义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和重视。不过很多组织合唱团的人缺乏专业的童声合唱知识,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对于正确的理解和鉴别童声的美妙能力更是不足,以至于不能及时察觉并纠正合唱团在排练中出现的问题,失去均衡、协调的童声合唱效果。而且因为合唱团的学生年龄偏小,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校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排练方法,才能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对童声合唱进行
期刊
[摘 要]文化志愿者大舞台是东莞市文化馆的品牌群众公益活动,创建不到一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有效的借力媒体宣传,在东莞甚至全省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投入小影响大的成功典范,被国家文化部评为2014年“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系列活动示范项目。本文以该项目为例,对其成功的宣传策略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其他群文活动的宣传和成功运作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群文活动 宣传 文化志
期刊
[摘 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为广大人民服务,是党在新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重大决策。社会弱势群体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重要群体之一,随着社会机制不断完善,政府、企业等各界的社会性职能,积极向基层和弱势(残障)群体转移,拓宽建立新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和特别对象的扶助机制,是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科学、系统地组织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
期刊
[摘 要]当今世界是科技创新和科技融合的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需要科技做支撑,目前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参差不齐。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中问题,提出文化科技融合视角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建议,以利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现代治理结构 服务体系 文化科技 融合  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期刊
[摘 要]传统醒狮民俗活动如何适应日益丰富的群众文化需求,更好地给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传统的特色群众活动项目发展和传承中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大沥镇为例,从政府支持、机制设计、文化品牌等几个方面来讨论大沥镇的传统醒狮民俗活动的传承。  [关键词]传统醒狮 非遗传承 文化品牌  大沥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连接广佛两市中心城区的“黄金走廊”。全镇总面积9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0
期刊
[摘 要]文化现象与文学模式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各个层面有机组合的文化结构。东莞市桥头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大力繁荣基层文化,通过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精品扶持、品牌打造使桥头的文化建设日新月异,成果连年丰硕,人才不断涌现。特别是文学创作佳作迭出,成绩斐然,成为全市镇(街)文艺创作的样板,被新闻媒体定义为“桥头模式”。本文将从“桥头模式”的培育和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