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就是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是素质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基础,在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向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与提升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提升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人文培养和提升的重要工具,要想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专业素养、授课方法、课外实践等各个环节注重挖掘人文知识的传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理念先行,明确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是看中学生的成绩,且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的原因对其进行人文教育为时尚早,从而对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够重视,甚至在认识上有所偏差。随着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让学生高质量掌握语文知识,更要从语文学习中汲取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和人文精神。例如,在学习《锄禾》这首古诗时,教师要在让学生熟背这篇古诗的同时,要了解庄家的产生过程、农业从业者的艰辛和勤俭节约美德,后者是让小学生学习这篇古诗最终的目的。
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初期阶段和奠基时期,而人文教育基础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质量,为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学科知识的学习远不如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为此,要在教育理念上树立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结构,并以此来提升人文教育的科学方法。
二、注重能力,提高教师语文专业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者,其专业水平和素养直接关系到语文人文教育的好坏。从目前的现存小学教师队伍来看,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高,不仅无法满足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而且在对此的认识难以改变,在无法满足学生对人文教学需求的同时,也让学生在人文教育实践中无法真正全身心投入。
为此,除了学校要注重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外,教师要在改变传统认识的基础上,特别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并持续学习。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教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掌握从中需要传授的人文素养知识。对于汉字的学习,教师不仅要在发音、用法、造句上进行讲授,还要对汉字的起源、更迭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熟悉自己母语的同时,掌握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增强其文化自信;对于现代文的学习,教师要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中心思想外,还要对文章的思想情感、核心价值、人文内涵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要通过带着感情朗读、追溯历史背景、角色转换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体会、感悟;对于古文古诗的赏析,更是体现中华民族厚重历史文化最好的素材,教师要在历史人文、作者家国情怀、古语生活场景等各方面、立体式展现古诗古文的魅力;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师要特别注重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情感的表达,这对于文字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学生的内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掌握教材中各个部分、教学各个环节的人文知识提炼和传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三、高效课堂,师生共同营造良好课堂
课堂教学是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为此,要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特别是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工具的应用。
首先,教师要主动换位思考,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感受他们的兴趣、方式,和他们形成一个平等友好的关系,作为“伙伴”的身份参与,而不是居高临下完全以成年人的思维来进行授课。这样本身就是在给学生传递教师的人文素养,也为师生沟通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部分教师对语文的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文字的掌握与练习,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就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极其枯燥无趣。以《锄禾》为例,教师可以借助6月份当下时节北方进行麦收为场景,以实物为道具,让有收麦经历的学生进行讲解收麦的过程,以此再延伸小麦的成长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收集学生日常存在的浪费现象和欠发达地区学生的生活困境,以此形成对比来提升学生的节约意识。再以《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一些影片或纪录片,让学生切身感受故事背景,学习主人公舍己利人、不怕牺牲的爱国、奉献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再次,教师要注重教师环境的设置。教室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熟悉的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教室进行主题会凝聚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以《神笔马良》为例,教室内可以悬挂前期学生制作的一些画作,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愿望准备一些小礼物,让学生“梦想成真”。当然,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学生角度来展现不一样的课堂效果。
四、重在实践,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实践
小学生因成长阶段的特点,对于人文知识的接受是迅速的、深刻的,同時更是需要引导的、实践的,因此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要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以学生实际生活为素材,引导学生以人文素养融入日常情感体验和实践之中。以最简单的学生之间起冲突为例,教师可以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为引导,让学生以团结和谐、互帮互助的心态来处理同学关系,再以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为榜样加深学生的认知体验。
此外,教师要多举办绘画、歌咏、朗诵、演讲、社会实践等人文活动,注重活动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让学生在不断丰富自己眼界的同时,更好地将人文素养用于实践,这是在课堂教学中无法直接从课文知识中获取的。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方向和重要手段。为此,需要教师改变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观念,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精神力量和信仰支持,为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良好基础,也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凝聚磅礴伟力。
参考文献:
[1]杨志明.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 2017,3(15)83-83.
[2]吕天菊.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7(15):00011-000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提升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人文培养和提升的重要工具,要想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专业素养、授课方法、课外实践等各个环节注重挖掘人文知识的传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理念先行,明确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是看中学生的成绩,且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的原因对其进行人文教育为时尚早,从而对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够重视,甚至在认识上有所偏差。随着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让学生高质量掌握语文知识,更要从语文学习中汲取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和人文精神。例如,在学习《锄禾》这首古诗时,教师要在让学生熟背这篇古诗的同时,要了解庄家的产生过程、农业从业者的艰辛和勤俭节约美德,后者是让小学生学习这篇古诗最终的目的。
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初期阶段和奠基时期,而人文教育基础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质量,为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学科知识的学习远不如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为此,要在教育理念上树立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结构,并以此来提升人文教育的科学方法。
二、注重能力,提高教师语文专业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者,其专业水平和素养直接关系到语文人文教育的好坏。从目前的现存小学教师队伍来看,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高,不仅无法满足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而且在对此的认识难以改变,在无法满足学生对人文教学需求的同时,也让学生在人文教育实践中无法真正全身心投入。
为此,除了学校要注重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外,教师要在改变传统认识的基础上,特别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并持续学习。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教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掌握从中需要传授的人文素养知识。对于汉字的学习,教师不仅要在发音、用法、造句上进行讲授,还要对汉字的起源、更迭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熟悉自己母语的同时,掌握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增强其文化自信;对于现代文的学习,教师要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中心思想外,还要对文章的思想情感、核心价值、人文内涵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要通过带着感情朗读、追溯历史背景、角色转换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体会、感悟;对于古文古诗的赏析,更是体现中华民族厚重历史文化最好的素材,教师要在历史人文、作者家国情怀、古语生活场景等各方面、立体式展现古诗古文的魅力;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师要特别注重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情感的表达,这对于文字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学生的内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掌握教材中各个部分、教学各个环节的人文知识提炼和传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三、高效课堂,师生共同营造良好课堂
课堂教学是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为此,要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特别是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工具的应用。
首先,教师要主动换位思考,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感受他们的兴趣、方式,和他们形成一个平等友好的关系,作为“伙伴”的身份参与,而不是居高临下完全以成年人的思维来进行授课。这样本身就是在给学生传递教师的人文素养,也为师生沟通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部分教师对语文的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文字的掌握与练习,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就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极其枯燥无趣。以《锄禾》为例,教师可以借助6月份当下时节北方进行麦收为场景,以实物为道具,让有收麦经历的学生进行讲解收麦的过程,以此再延伸小麦的成长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收集学生日常存在的浪费现象和欠发达地区学生的生活困境,以此形成对比来提升学生的节约意识。再以《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一些影片或纪录片,让学生切身感受故事背景,学习主人公舍己利人、不怕牺牲的爱国、奉献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再次,教师要注重教师环境的设置。教室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熟悉的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教室进行主题会凝聚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以《神笔马良》为例,教室内可以悬挂前期学生制作的一些画作,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愿望准备一些小礼物,让学生“梦想成真”。当然,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学生角度来展现不一样的课堂效果。
四、重在实践,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实践
小学生因成长阶段的特点,对于人文知识的接受是迅速的、深刻的,同時更是需要引导的、实践的,因此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要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以学生实际生活为素材,引导学生以人文素养融入日常情感体验和实践之中。以最简单的学生之间起冲突为例,教师可以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为引导,让学生以团结和谐、互帮互助的心态来处理同学关系,再以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为榜样加深学生的认知体验。
此外,教师要多举办绘画、歌咏、朗诵、演讲、社会实践等人文活动,注重活动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让学生在不断丰富自己眼界的同时,更好地将人文素养用于实践,这是在课堂教学中无法直接从课文知识中获取的。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方向和重要手段。为此,需要教师改变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观念,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精神力量和信仰支持,为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良好基础,也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凝聚磅礴伟力。
参考文献:
[1]杨志明.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 2017,3(15)83-83.
[2]吕天菊.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7(15):00011-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