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立起师生、家长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在提升班级管理成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最需要给予孩子的就是信任和理解,唯有信任与理解,才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只有获得学生、家长的信任,全面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找到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与方法,从而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过程并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班级管理;信任与理解
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知书达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让学生学会做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意识不断渗透和增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提升,学习的压力,人际交往受挫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小学生群体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给我们的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孩子在面对作业、考试、人际交往时会表现出焦虑、忧郁、烦闷、自卑等负面情绪。这些不良的情绪一旦产生,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关注、加以疏导,将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所以,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当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我们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加以调控和疏导,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样才会更有利于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信任与理解,是我们通往成功教育的重要桥梁。
一、信任形成纽带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小学六年级学生处于叛逆初期,如果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仅仅依靠班主任的威严,难以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建立起师生、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在提升班级管理成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作为班主任,要了解每个学生和每个学生背后的家庭,并与之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真的要付出很多心思。
某个星期一的中午,笔者在看管学生午修,小莹的家长给笔者打来电话:“老师,小莹这几天回到家都哭,说小组同学欺负她,又不收她的作业,大家都不理睬她。你看,是否可以帮她换一个组?”小莹是一个很内向的女孩子,从来不主动发言,老师提问,也只是站着不哼声;平时自理能力很差,学习用品、脱下来的衣服乱塞,她的位置一团糟,还时不时去搞一下旁边的同学。在现在课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形势下,组内有个这样的同学,肯定没法争取加分,还经常会被点名批评扣分,时间一长,她肯定会成为组内的眼中钉。笔者对家长说:“我先了解一下,如果问题是在小莹的身上,我们应该帮助她改正,而不是逃避。要是把她换到另一组,另一组的同学又是这样对她,那她在班上就无立足之地了。交给我处理吧。”
下午第一节下课后,笔者找到了小莹,向她了解情况,她情绪明显低落,讲述的内容基本跟她妈妈说的一样,小莹委屈地说:“即使组长收她的本子,都是用两个手指头拎着,不夹进组内的作业里。”笔者问她:“那你知道原因吗?”她点点头,低声说:“说我不发言,不争取加分;东西乱放,还搞同学。”“那你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吗?”她不自信地点点头。“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笔者拍拍她的肩膀说。
小莹回课室后,笔者又找了他们组的组长和语文科代表谈话。“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把小莹分到你们组吗?”“……”“就是相信你们能帮助她改正缺点,帮助她变得更自信,帮助她进步。来,给老师说说,你们是怎么帮助她的?”小彬气冲冲地说:“小莹经常捣乱,叫她讨论她又不哼声。”小凡接着说:“是啊,东西乱七八糟,大家都讨厌她。”“所以你们也跟大家一样不理睬她,不收她的作业?”他俩低下头不说话。“小莹怎么也没小伟糟吧?看看第四组组长小君是怎样帮助小伟的?”“……”“下午我要看你们的表现。”
下午语文课,笔者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故意一直留意着小莹,她闪闪烁烁的眼光不敢直视我,但最终还是慢慢地举起了手,笔者立马提问了她,她站起来轻轻地回答说,笔者故意鼓励地说:“对,大声点,让大家都听听你的见解。”她深呼吸一口气,大声地把答案重复了一遍。笔者狠狠地表扬了她一顿,给他们组加了3分。小莹高兴极了,他们组全组同学都非常意外,情不自禁地鼓掌。
这几天,笔者很留意观察他们组的动静,发现他们组之间和谐了,小莹的作业夹在组里了,她也经常自信地举手发言了。下课还发现她和小彬、小凡一起说说笑笑了……笔者把这个教育过程跟家长沟通,得到了家长的认同。
小学生的年龄在不断的增长,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提高。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去做好了,就会变得优秀,心理上得到一种被肯定的满足感,竞争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上课不好好学习,学习没有兴趣,事事都得过且过,让自己体验到无能感,也会产生自卑心理,会认为世界里的东西都是消极的、灰色的,对以后的生活期望都不高,并且长期积压在心里得不到很好的发泄,就会给心理造成不可磨滅的阴影,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孩子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因此孩子的一举一动也牵动着父母的心情。生活当中很多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情绪偏差,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也会让家长十分的不理解,甚至让家长也产生焦虑。
信任最大的优势是能够给人以安全感。孩子往往会在学习、交往受挫或是犯了错误的时候,产生焦虑、自卑、恐惧等负面情绪。除了自身原因之外,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们得不到我们的信任,从而丧失了安全感,丧失了自信心,丧失了面对挫折和改正错误的勇气。伴随他们的只有那挥之不去的负面情绪。这时候,我们最需要给予孩子的就是信任,唯有信任,才能让孩子有安全感,才能跟我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才能主动地接受我们的教育和帮助,才能在我们的期盼中建立起自信心,培养起责任感,才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一切,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快乐和幸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及的信任并非是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无原则地相信,而是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相信孩子最终能够妥善解决,相信孩子有改正错误,战胜困难的能力。
二、理解产生共鸣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缺乏尊重理解的情感体验,就无法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只有全面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找(下转第13版)(上接第12版)到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与方法,从而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过程并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临近学期末,工作很忙,连改作业都相对马虎很多了,尤其对抄写本,瞄一眼,大概没错,打个大钩就算了。用重复的手法翻过了很多个本子,又翻过一个本子后,忽然怎么觉得好像作业下面还有一小行字呢?本打算不管了,但多年当老师的敏感告诉笔者可能有情况。又重新打开本子一看,果真有一行小字:“老师,怎么我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总是挨骂,我好难受。”看到这行字,笔者忽然想起来,小烨这个一向活泼爱笑的小女孩这段时间脸上总写满了不开心,是笔者太忙了,忽略了她。笔者马上把她叫到会议室跟她了解情况。“告诉老师,有什么不开心的?”“我说不清楚,反正我不想回家。”“为什么?”沉默好长一段时间后“其实我知道奶奶是因为跟妈妈吵了,不开心才骂我的,但我真的好难受。”经详细了解,原来是家庭一些小纠纷,当奶奶的觉得受气了,因为是跟小烨一间房睡,小烨自然就成了替罪羔羊了。笔者唯有耐心安抚她:“你有尝试过跟奶奶沟通吗?”“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说,她以前不是这样的,很疼我,从不骂我。但现在我很怕她,不敢跟她说话。”“你有试过跟其他家人说吗?”“没有,不敢,怕他们吵得更厉害。”我心里感叹:多懂事的孩子。“尝试过跟同学说吗?”她摇摇头,“跟同学说,他们也不明白,还会嘲笑我。”“那你以后就跟老师说,像现在这样,把不高兴的事告诉老师。”“老师,其实我是知道奶奶还是很爱我的,是因为心情不好才骂我,这是你教我的,学会理解包容别人的情绪。但是被骂了之后我又会生气地想:关我什么事,怎么把气撒在我头上?我很矛盾,所以很不开心。”又一次意外,没想到这个小女孩把笔者平时说的话都记住了,但,明显是笔者的引导又给了她新的烦恼。笔者感动地搂着她的肩膀,告诉她:“老师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换了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我也肯定会不开心的。”接着,笔者肯定了她对别人的体谅,叮嘱她以后不开心时还可以找笔者聊天。笔者发现在她的脸上浮现出久违的笑容。
“理解万岁”这一类似于口号的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但是真正要做到却并不容易。尤其是让我们这些经过多年教育和社会磨练,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的成年人去理解那些孩子。其实在我们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并不缺乏沟通,但是会沟通不等于能理解。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情感、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个体和个体之间存在著很大的差异且并不互通。想要用我们成年人的标准和思维去说服孩子是非常没有意义的,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没有信服力的。如果我们在很自我的状态下去和孩子沟通,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会认为我们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和孩子沟通,还要学会理解他们,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整件事,学会用孩子的心理标准和价值观来感受这件事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教育的方式。一旦孩子感受到这份理解,那份自我防御和消极对抗的情绪就能得到有效的调控,或者消除。
教师如果以心换心,从不同途径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转化,从而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促进其情绪智力的有效提升。
在学习、生活中,孩子的情绪变化是非常大的,作为教师,就应该及时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不应该一味地去责备他们,应该有耐心,细致地去和孩子交心,了解他们的困扰所在,再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走出黑暗,重新感受阳光的照耀。相信,信任与理解一定能架起我们教育的桥梁。
【关键词】班级管理;信任与理解
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知书达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让学生学会做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意识不断渗透和增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提升,学习的压力,人际交往受挫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小学生群体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给我们的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孩子在面对作业、考试、人际交往时会表现出焦虑、忧郁、烦闷、自卑等负面情绪。这些不良的情绪一旦产生,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关注、加以疏导,将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所以,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当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我们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加以调控和疏导,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样才会更有利于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信任与理解,是我们通往成功教育的重要桥梁。
一、信任形成纽带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小学六年级学生处于叛逆初期,如果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仅仅依靠班主任的威严,难以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建立起师生、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在提升班级管理成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作为班主任,要了解每个学生和每个学生背后的家庭,并与之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真的要付出很多心思。
某个星期一的中午,笔者在看管学生午修,小莹的家长给笔者打来电话:“老师,小莹这几天回到家都哭,说小组同学欺负她,又不收她的作业,大家都不理睬她。你看,是否可以帮她换一个组?”小莹是一个很内向的女孩子,从来不主动发言,老师提问,也只是站着不哼声;平时自理能力很差,学习用品、脱下来的衣服乱塞,她的位置一团糟,还时不时去搞一下旁边的同学。在现在课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形势下,组内有个这样的同学,肯定没法争取加分,还经常会被点名批评扣分,时间一长,她肯定会成为组内的眼中钉。笔者对家长说:“我先了解一下,如果问题是在小莹的身上,我们应该帮助她改正,而不是逃避。要是把她换到另一组,另一组的同学又是这样对她,那她在班上就无立足之地了。交给我处理吧。”
下午第一节下课后,笔者找到了小莹,向她了解情况,她情绪明显低落,讲述的内容基本跟她妈妈说的一样,小莹委屈地说:“即使组长收她的本子,都是用两个手指头拎着,不夹进组内的作业里。”笔者问她:“那你知道原因吗?”她点点头,低声说:“说我不发言,不争取加分;东西乱放,还搞同学。”“那你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吗?”她不自信地点点头。“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笔者拍拍她的肩膀说。
小莹回课室后,笔者又找了他们组的组长和语文科代表谈话。“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把小莹分到你们组吗?”“……”“就是相信你们能帮助她改正缺点,帮助她变得更自信,帮助她进步。来,给老师说说,你们是怎么帮助她的?”小彬气冲冲地说:“小莹经常捣乱,叫她讨论她又不哼声。”小凡接着说:“是啊,东西乱七八糟,大家都讨厌她。”“所以你们也跟大家一样不理睬她,不收她的作业?”他俩低下头不说话。“小莹怎么也没小伟糟吧?看看第四组组长小君是怎样帮助小伟的?”“……”“下午我要看你们的表现。”
下午语文课,笔者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故意一直留意着小莹,她闪闪烁烁的眼光不敢直视我,但最终还是慢慢地举起了手,笔者立马提问了她,她站起来轻轻地回答说,笔者故意鼓励地说:“对,大声点,让大家都听听你的见解。”她深呼吸一口气,大声地把答案重复了一遍。笔者狠狠地表扬了她一顿,给他们组加了3分。小莹高兴极了,他们组全组同学都非常意外,情不自禁地鼓掌。
这几天,笔者很留意观察他们组的动静,发现他们组之间和谐了,小莹的作业夹在组里了,她也经常自信地举手发言了。下课还发现她和小彬、小凡一起说说笑笑了……笔者把这个教育过程跟家长沟通,得到了家长的认同。
小学生的年龄在不断的增长,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提高。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去做好了,就会变得优秀,心理上得到一种被肯定的满足感,竞争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上课不好好学习,学习没有兴趣,事事都得过且过,让自己体验到无能感,也会产生自卑心理,会认为世界里的东西都是消极的、灰色的,对以后的生活期望都不高,并且长期积压在心里得不到很好的发泄,就会给心理造成不可磨滅的阴影,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孩子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因此孩子的一举一动也牵动着父母的心情。生活当中很多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情绪偏差,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也会让家长十分的不理解,甚至让家长也产生焦虑。
信任最大的优势是能够给人以安全感。孩子往往会在学习、交往受挫或是犯了错误的时候,产生焦虑、自卑、恐惧等负面情绪。除了自身原因之外,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们得不到我们的信任,从而丧失了安全感,丧失了自信心,丧失了面对挫折和改正错误的勇气。伴随他们的只有那挥之不去的负面情绪。这时候,我们最需要给予孩子的就是信任,唯有信任,才能让孩子有安全感,才能跟我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才能主动地接受我们的教育和帮助,才能在我们的期盼中建立起自信心,培养起责任感,才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一切,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快乐和幸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及的信任并非是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无原则地相信,而是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相信孩子最终能够妥善解决,相信孩子有改正错误,战胜困难的能力。
二、理解产生共鸣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缺乏尊重理解的情感体验,就无法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只有全面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找(下转第13版)(上接第12版)到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与方法,从而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过程并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临近学期末,工作很忙,连改作业都相对马虎很多了,尤其对抄写本,瞄一眼,大概没错,打个大钩就算了。用重复的手法翻过了很多个本子,又翻过一个本子后,忽然怎么觉得好像作业下面还有一小行字呢?本打算不管了,但多年当老师的敏感告诉笔者可能有情况。又重新打开本子一看,果真有一行小字:“老师,怎么我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总是挨骂,我好难受。”看到这行字,笔者忽然想起来,小烨这个一向活泼爱笑的小女孩这段时间脸上总写满了不开心,是笔者太忙了,忽略了她。笔者马上把她叫到会议室跟她了解情况。“告诉老师,有什么不开心的?”“我说不清楚,反正我不想回家。”“为什么?”沉默好长一段时间后“其实我知道奶奶是因为跟妈妈吵了,不开心才骂我的,但我真的好难受。”经详细了解,原来是家庭一些小纠纷,当奶奶的觉得受气了,因为是跟小烨一间房睡,小烨自然就成了替罪羔羊了。笔者唯有耐心安抚她:“你有尝试过跟奶奶沟通吗?”“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说,她以前不是这样的,很疼我,从不骂我。但现在我很怕她,不敢跟她说话。”“你有试过跟其他家人说吗?”“没有,不敢,怕他们吵得更厉害。”我心里感叹:多懂事的孩子。“尝试过跟同学说吗?”她摇摇头,“跟同学说,他们也不明白,还会嘲笑我。”“那你以后就跟老师说,像现在这样,把不高兴的事告诉老师。”“老师,其实我是知道奶奶还是很爱我的,是因为心情不好才骂我,这是你教我的,学会理解包容别人的情绪。但是被骂了之后我又会生气地想:关我什么事,怎么把气撒在我头上?我很矛盾,所以很不开心。”又一次意外,没想到这个小女孩把笔者平时说的话都记住了,但,明显是笔者的引导又给了她新的烦恼。笔者感动地搂着她的肩膀,告诉她:“老师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换了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我也肯定会不开心的。”接着,笔者肯定了她对别人的体谅,叮嘱她以后不开心时还可以找笔者聊天。笔者发现在她的脸上浮现出久违的笑容。
“理解万岁”这一类似于口号的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但是真正要做到却并不容易。尤其是让我们这些经过多年教育和社会磨练,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的成年人去理解那些孩子。其实在我们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并不缺乏沟通,但是会沟通不等于能理解。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情感、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个体和个体之间存在著很大的差异且并不互通。想要用我们成年人的标准和思维去说服孩子是非常没有意义的,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没有信服力的。如果我们在很自我的状态下去和孩子沟通,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会认为我们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和孩子沟通,还要学会理解他们,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整件事,学会用孩子的心理标准和价值观来感受这件事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教育的方式。一旦孩子感受到这份理解,那份自我防御和消极对抗的情绪就能得到有效的调控,或者消除。
教师如果以心换心,从不同途径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转化,从而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促进其情绪智力的有效提升。
在学习、生活中,孩子的情绪变化是非常大的,作为教师,就应该及时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不应该一味地去责备他们,应该有耐心,细致地去和孩子交心,了解他们的困扰所在,再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走出黑暗,重新感受阳光的照耀。相信,信任与理解一定能架起我们教育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