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西方理论几乎弥漫全球的时代语境下,以中国当代学者的学术著作为代表的中国理论也迈开了走向世界的步伐。截至目前,由香港城市大学张隆溪教授和德国哥廷根大学施耐德(AxelSchneider)教授主编的“布里尔中国人文研究丛书”(Brill’sHumanitiesinChinaLibrary),已由荷兰布里尔出版社(BrillAcademicPublisher)出版了4部中国当代学者的英文版学术著作,它们是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平原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陈来的《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和骆玉明的《简明中国文学史》。而据张隆溪教授的介绍,“丛书”还将出版葛兆光、荣新江等一批中国当代著名人文学者的论著。
1.《中国当代文学史》英文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英文版依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翻译,作为该“丛书”的第1卷出版于2007年。译者为戴迈河(MichaelM.Day)先生,他对中国现代诗歌颇有研究,曾在荷兰莱顿大学获得汉学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美国加州圣迭戈国立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英文版初版时印刷了300册,但很快售罄,2009年又得以重印。
与经常见到的西方汉学家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的“归化”操纵不同,《中国当代文学史》英文版的翻译可谓“忠实”,很少漏掉一段甚至一词。比如在“目录”的翻译中,仅有一处些微不同,把原文“下编”的“80年代以来的文学”译成了“LITERATURESINCE 1976”。这也许暗合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当代历史进程的基本认识取向,他们把“新时期”常常放在“后毛泽东时代”(thePostMaoEra)的历史背景下做出价值研判。该书英文版也增加了“参考书目”“术语表”和“索引”,并把原文的尾注改为脚注,这符合作为一本学术著作的国际出版规范。
美国康奈尔大学亚洲研究系爱德华·贡恩(EdwardGunn)教授在2008年为该书英文版写过一篇评论,他从此书中看到了毛泽东时代统一和多样之间的张力,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某些作家的文艺观而迫害过他的文艺领导人,在“文革”期间发现自己所秉持的正是胡风的文艺观而因此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并且认为洪子城书写了寻求自由的作家发现他们自己并没有准备好如何应付国家经济改革的结果,就像老一辈寻求“解放”的作家并没有准备好应对革命的后果一样。他在赞赏精细、优质的译文之余,就原文中的“一体化”“统一”“完整”“结合”“单一性”“一致性”和“统一性”等术语的不明晰与译文中的“unitary,unity,integrated”等词语的混乱“对应”,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意见。当然,翻译中明显的“硬伤”也是可以避免的。比如:
原文:1948年完成的表现东北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暴风骤雨》,因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白毛女》一起,在50年代初为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而享有甚高声誉。(94)
译文:Zhou[Libo]receivedthe‘StalinPrizeinLiteratureandthe Arts’andahighreputationintheearly 1950sforhis1948novel犎狌狉狉犻犮犪狀犲aboutthelandreformmovementinthe Northeast,andfortheearlierworks犜犺犲犛狌狀犛犺犻狀犲狊狅狏犲狉狋犺犲犛犪狀犵犵犪狀犚犻狏犲狉and‘TheWhiteHairedGirl’.(107)
这样就把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贺敬之的《白毛女》都翻译给周立波了。
该书的英文简介强调了它的创新性和杰出成就,但也提到了1949—1976年间文化政策和政治运动对读者品位和作家文学创造性的形塑,并指出1976年以后文学传统的恢复和对国家文化机制的反抗,以及两个不同时代之间的紧密联系。且煞有介事地认为,由于洪教授坦率地承认1949—1976年间文学的贫瘠,使此书很难在中国早期出版。费莱丽(RossellaFerrari)在《中国季刊》(犜犺犲犆犺犻狀犪犙狌犪狉狋犲狉犾狔)上撰写书评认为,此书可以作为进一步翻译富有影响的汉语著作的典范。美国著名书评杂志《选择》(Choice)也强力推荐此书,认为它既可以作为教材也可以作为全面理解中国20世纪40年代到1996年文学史的优秀书目。
2.《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英文版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英文版依据原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而翻译,是该“丛书”的第2卷,出版于2011年。此书由多人翻译,主要译者是贺麦晓(MichelHockx)教授,他任教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东亚系,出版有《雪朝:走向现代性的八位中国诗人》(犃犛狀狅狑狔犕狅狉狀犻狀犵:犈犻犵犺狋犆犺犻狀犲狊犲犘狅犲狋狊狅狀狋犺犲犚狅犪犱狋狅犕狅犱犲狉狀犻狋狔. Leiden:ResearchSchoolCNWS,1994)和《风格问题:现代中国的文学社团与文学期刊(1911—1937)》(犙狌犲狊狋犻狅狀狊狅犳犛狋狔犾犲:犔犻狋犲狉犪狉狔犛狅犮犻犲狋犻犲狊犪狀犱犔犻狋犲狉犪狉狔犑狅狌狉狀犪犾狊犻狀犕狅犱犲狉狀犆犺犻狀犪,1911—1937.Brill,2003)等专著。
国内的书评一般认为,《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是从一场运动(五四学生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入手,谈论五四新文化运动。英文版的内容简介是这样的:
1919年的“五四”运动通常被看作是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核心事件。这场运动标志着学生有效的激进主义走上了政治舞台,它预示着直言不讳的反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成功,它的宣传标语和小册子表明了新白话文的修辞特点。这场运动的一些参与者逐渐成为文化和政治的主要人物,据说“五四”运动也促成了共产党的诞生。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一直把它视为一场非常神圣的运动;出于相似的意识形态原因,外国人则一直反对这一点。在中国现代历史和文化中,没有一场运动比它受到更多的研究,但也没有一场运动那样一直缺乏理解。这本由北京大学最著名的教授之一撰写的获奖著作,以坚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开创性地尝试重新研究“五四”运动。本书以小故事代替宏大叙事,以鲜为人知的边缘材料代替熟知的主要文献,并强调了“五四”运动对晚清时期文化争论的贡献。陈平原重构了真实的历史场景,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 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激进主义、官方意识形态、民间立场、文化争论、边缘叙事等关键词以及彼此之间的复杂关系。不管陈平原的小故事(hisstory)能否成为一定时期大历史(History)的一部分,但“讽寓解释”(张隆溪语)也从来就是一片充满了喧哗、争论与歧义的理论场域。
3.《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英文版
《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英文版的源语文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的版本,是该“丛书”的第3卷,出版于2009年。译者是雷敦(EdmundRyden)博士,目前他任教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曾翻译了张岱年教授的《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犓犲狔犆狅狀犮犲狆狋狊犻狀犆犺犻狀犲狊犲犘犺犻犾狅狊狅狆犺狔),此书已由耶鲁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此外,他也翻译了老子的《道德经》(犔犪狅狕犻:犇犪狅犱犲犼犻狀犵),作为“牛津世界经典”丛书于2008年出版。
该书英文版的内容提要指出,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已成为20世纪中国的一个问题,该文集避开政治标语式的解读,借鉴马克斯·韦伯、塔尔科特·帕森斯和其他西方社会学以及冯友兰、梁漱溟的思想观念,充实而独创性地反思了这一问题。并把此书的读者群定位在社会学家、汉学家、当代中国的研究者、学习中国哲学和儒学的学生、对宗教的社会功能以及传统与现代如何协调一致的问题感兴趣的人士。现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的贝淡宁(DanielBell)教授也极力推荐此书,并对英文版增加的脚注和优质的翻译做出了肯定。
4.《简明中国文学史》英文版
《简明中国文学史》英文版分两卷出版,是该“丛书”的第4卷,出版于2011年。此书由美国加州大学华裔学者叶扬(YeYang)博士翻译,他曾出版有《中国诗歌的结尾》(犆犺犻狀犲狊犲犘狅犲狋犻犮犆犾狅狊狌狉犲,1996)和《晚明小品文》(犞犻犵狀犲狋狋犲狊犳狉狅犿狋犺犲犔犪狋犲犕犻狀犵,1999)等学术著作。
《简明中国文学史》英文版指出了该书以新的理论视野对中国文学发展及特色的连贯的、全景式的描述,也特别强调了此书与西方类似的文学史的比较与对比研究价值。西方学者和汉学家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代表性的著作有维克托·梅尔(VictorH.Mair)等编撰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犜犺犲犆狅犾狌犿犫犻犪犎犻狊狋狅狉狔狅犳犆犺犻狀犲狊犲犔犻狋犲狉犪狋狌狉犲.NY:ColumbiaUP,2001)和孙康宜(KangiSunChang)、宇文所安(StephenOwen)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犜犺犲犆犪犿犫狉犻犱犵犲犎犻狊狋狅狉狔狅犳犆犺犻狀犲狊犲犔犻狋犲狉犪狋狌狉犲.Cambridge[etc.]: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0)。另外,荷兰布里尔出版社和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也计划推出各自的中国文学史版本。众多的文学史版本携带多元的书写方式,中国文学史的多元对话空间也在逐步形成。
5.结语
西方理论早已走向中国,而中国理论也需要走向世界。与我们主动的“文化输出”相比,“布里尔中国人文研究丛书”是西方学界主动翻译中国学者的学术理论著作。西方世界需要了解和理解中国特别是当代中国,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国人自己如何理解中国、如何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也充满了兴趣。因此,在中国文化与文学作品开始走向世界的背景下,中国学人的理论著作也需要走向世界。由此可以看出,张隆溪教授凭借他敏锐的全球眼光和开阔的多元视野,把中国当代最具有学术原创性和权威性的著作精选出来并协作英译出版,就具有了填补空白性的学术意义和跨文化传播价值。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新时期小说英译及接受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12YJC751015)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责任编辑袁剑)
1.《中国当代文学史》英文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英文版依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翻译,作为该“丛书”的第1卷出版于2007年。译者为戴迈河(MichaelM.Day)先生,他对中国现代诗歌颇有研究,曾在荷兰莱顿大学获得汉学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美国加州圣迭戈国立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英文版初版时印刷了300册,但很快售罄,2009年又得以重印。
与经常见到的西方汉学家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的“归化”操纵不同,《中国当代文学史》英文版的翻译可谓“忠实”,很少漏掉一段甚至一词。比如在“目录”的翻译中,仅有一处些微不同,把原文“下编”的“80年代以来的文学”译成了“LITERATURESINCE 1976”。这也许暗合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当代历史进程的基本认识取向,他们把“新时期”常常放在“后毛泽东时代”(thePostMaoEra)的历史背景下做出价值研判。该书英文版也增加了“参考书目”“术语表”和“索引”,并把原文的尾注改为脚注,这符合作为一本学术著作的国际出版规范。
美国康奈尔大学亚洲研究系爱德华·贡恩(EdwardGunn)教授在2008年为该书英文版写过一篇评论,他从此书中看到了毛泽东时代统一和多样之间的张力,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某些作家的文艺观而迫害过他的文艺领导人,在“文革”期间发现自己所秉持的正是胡风的文艺观而因此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并且认为洪子城书写了寻求自由的作家发现他们自己并没有准备好如何应付国家经济改革的结果,就像老一辈寻求“解放”的作家并没有准备好应对革命的后果一样。他在赞赏精细、优质的译文之余,就原文中的“一体化”“统一”“完整”“结合”“单一性”“一致性”和“统一性”等术语的不明晰与译文中的“unitary,unity,integrated”等词语的混乱“对应”,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意见。当然,翻译中明显的“硬伤”也是可以避免的。比如:
原文:1948年完成的表现东北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暴风骤雨》,因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白毛女》一起,在50年代初为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而享有甚高声誉。(94)
译文:Zhou[Libo]receivedthe‘StalinPrizeinLiteratureandthe Arts’andahighreputationintheearly 1950sforhis1948novel犎狌狉狉犻犮犪狀犲aboutthelandreformmovementinthe Northeast,andfortheearlierworks犜犺犲犛狌狀犛犺犻狀犲狊狅狏犲狉狋犺犲犛犪狀犵犵犪狀犚犻狏犲狉and‘TheWhiteHairedGirl’.(107)
这样就把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贺敬之的《白毛女》都翻译给周立波了。
该书的英文简介强调了它的创新性和杰出成就,但也提到了1949—1976年间文化政策和政治运动对读者品位和作家文学创造性的形塑,并指出1976年以后文学传统的恢复和对国家文化机制的反抗,以及两个不同时代之间的紧密联系。且煞有介事地认为,由于洪教授坦率地承认1949—1976年间文学的贫瘠,使此书很难在中国早期出版。费莱丽(RossellaFerrari)在《中国季刊》(犜犺犲犆犺犻狀犪犙狌犪狉狋犲狉犾狔)上撰写书评认为,此书可以作为进一步翻译富有影响的汉语著作的典范。美国著名书评杂志《选择》(Choice)也强力推荐此书,认为它既可以作为教材也可以作为全面理解中国20世纪40年代到1996年文学史的优秀书目。
2.《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英文版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英文版依据原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而翻译,是该“丛书”的第2卷,出版于2011年。此书由多人翻译,主要译者是贺麦晓(MichelHockx)教授,他任教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东亚系,出版有《雪朝:走向现代性的八位中国诗人》(犃犛狀狅狑狔犕狅狉狀犻狀犵:犈犻犵犺狋犆犺犻狀犲狊犲犘狅犲狋狊狅狀狋犺犲犚狅犪犱狋狅犕狅犱犲狉狀犻狋狔. Leiden:ResearchSchoolCNWS,1994)和《风格问题:现代中国的文学社团与文学期刊(1911—1937)》(犙狌犲狊狋犻狅狀狊狅犳犛狋狔犾犲:犔犻狋犲狉犪狉狔犛狅犮犻犲狋犻犲狊犪狀犱犔犻狋犲狉犪狉狔犑狅狌狉狀犪犾狊犻狀犕狅犱犲狉狀犆犺犻狀犪,1911—1937.Brill,2003)等专著。
国内的书评一般认为,《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是从一场运动(五四学生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入手,谈论五四新文化运动。英文版的内容简介是这样的:
1919年的“五四”运动通常被看作是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核心事件。这场运动标志着学生有效的激进主义走上了政治舞台,它预示着直言不讳的反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成功,它的宣传标语和小册子表明了新白话文的修辞特点。这场运动的一些参与者逐渐成为文化和政治的主要人物,据说“五四”运动也促成了共产党的诞生。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一直把它视为一场非常神圣的运动;出于相似的意识形态原因,外国人则一直反对这一点。在中国现代历史和文化中,没有一场运动比它受到更多的研究,但也没有一场运动那样一直缺乏理解。这本由北京大学最著名的教授之一撰写的获奖著作,以坚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开创性地尝试重新研究“五四”运动。本书以小故事代替宏大叙事,以鲜为人知的边缘材料代替熟知的主要文献,并强调了“五四”运动对晚清时期文化争论的贡献。陈平原重构了真实的历史场景,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 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激进主义、官方意识形态、民间立场、文化争论、边缘叙事等关键词以及彼此之间的复杂关系。不管陈平原的小故事(hisstory)能否成为一定时期大历史(History)的一部分,但“讽寓解释”(张隆溪语)也从来就是一片充满了喧哗、争论与歧义的理论场域。
3.《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英文版
《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英文版的源语文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的版本,是该“丛书”的第3卷,出版于2009年。译者是雷敦(EdmundRyden)博士,目前他任教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曾翻译了张岱年教授的《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犓犲狔犆狅狀犮犲狆狋狊犻狀犆犺犻狀犲狊犲犘犺犻犾狅狊狅狆犺狔),此书已由耶鲁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此外,他也翻译了老子的《道德经》(犔犪狅狕犻:犇犪狅犱犲犼犻狀犵),作为“牛津世界经典”丛书于2008年出版。
该书英文版的内容提要指出,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已成为20世纪中国的一个问题,该文集避开政治标语式的解读,借鉴马克斯·韦伯、塔尔科特·帕森斯和其他西方社会学以及冯友兰、梁漱溟的思想观念,充实而独创性地反思了这一问题。并把此书的读者群定位在社会学家、汉学家、当代中国的研究者、学习中国哲学和儒学的学生、对宗教的社会功能以及传统与现代如何协调一致的问题感兴趣的人士。现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的贝淡宁(DanielBell)教授也极力推荐此书,并对英文版增加的脚注和优质的翻译做出了肯定。
4.《简明中国文学史》英文版
《简明中国文学史》英文版分两卷出版,是该“丛书”的第4卷,出版于2011年。此书由美国加州大学华裔学者叶扬(YeYang)博士翻译,他曾出版有《中国诗歌的结尾》(犆犺犻狀犲狊犲犘狅犲狋犻犮犆犾狅狊狌狉犲,1996)和《晚明小品文》(犞犻犵狀犲狋狋犲狊犳狉狅犿狋犺犲犔犪狋犲犕犻狀犵,1999)等学术著作。
《简明中国文学史》英文版指出了该书以新的理论视野对中国文学发展及特色的连贯的、全景式的描述,也特别强调了此书与西方类似的文学史的比较与对比研究价值。西方学者和汉学家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代表性的著作有维克托·梅尔(VictorH.Mair)等编撰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犜犺犲犆狅犾狌犿犫犻犪犎犻狊狋狅狉狔狅犳犆犺犻狀犲狊犲犔犻狋犲狉犪狋狌狉犲.NY:ColumbiaUP,2001)和孙康宜(KangiSunChang)、宇文所安(StephenOwen)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犜犺犲犆犪犿犫狉犻犱犵犲犎犻狊狋狅狉狔狅犳犆犺犻狀犲狊犲犔犻狋犲狉犪狋狌狉犲.Cambridge[etc.]: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0)。另外,荷兰布里尔出版社和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也计划推出各自的中国文学史版本。众多的文学史版本携带多元的书写方式,中国文学史的多元对话空间也在逐步形成。
5.结语
西方理论早已走向中国,而中国理论也需要走向世界。与我们主动的“文化输出”相比,“布里尔中国人文研究丛书”是西方学界主动翻译中国学者的学术理论著作。西方世界需要了解和理解中国特别是当代中国,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国人自己如何理解中国、如何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也充满了兴趣。因此,在中国文化与文学作品开始走向世界的背景下,中国学人的理论著作也需要走向世界。由此可以看出,张隆溪教授凭借他敏锐的全球眼光和开阔的多元视野,把中国当代最具有学术原创性和权威性的著作精选出来并协作英译出版,就具有了填补空白性的学术意义和跨文化传播价值。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新时期小说英译及接受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12YJC751015)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责任编辑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