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猫:胃里的人生记忆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dman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期去东北,要拿本书在路上看。当时想,必须得找本轻松的,看着欢天喜地,然后就拿了陈晓卿写的《至味在人间》。
  很快我就发现我错了。想想看,东北冰天雪地的,我在路上没吃没喝,困顿不堪,拿本写吃喝逗味蕾的书,没看两篇儿就被搞得饥肠辘辘、口水充盈。抬头四顾,左边是飞机舷窗,右边是俩姑娘,都不能吃。坐立不安,备受折磨。
  陈晓卿大家都知道,《舌尖上的中国》制片人。当年看他的片子,是必须要备好各种吃食的,看到紧要处,胃就激动得一抽一抽,必须填巴几口,才能缓过神来。空腹坚持,对体力与精力的消耗简直太大了。这次本以为文字没图像那么有冲击力,没想到还是大意了。
  看得多了,发现陈晓卿特别擅长营造吃喝的氛围.比如坐火车一夜没睡,下车后“扛着行李打上车,穿过刚刚开始苏醒的街道和毛毛雨中的小巷,到了一家羊肉汤馆”;还有“在大山里拍片……晚上睡不着觉,大家就在蚊帐里吹牛,聊北京的饭馆。”诸如此类。总之,不是加班,就是旅行,要么就是在艰苦环境下工作,时间最好是半夜或后半夜,天气最好是特别寒冷。饥寒交迫的情境点出,说什么都足香的。切入吃喝的方法有很多种,把自己描述得难过、辛酸,是陈晓卿最擅长的方式。这本书,好多篇文章都是这样切入,让读者感同身受,心说我也是这么惨啊,于是,坠入陈晓卿设计的美食陷阱,边看边捶胸顿足,“虽不能之,心向往之”。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郑板桥的“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其实是一个意思。在困顿中,食物的作用会被放大,记忆也就格外深刻。
  说到记忆,不止一个人提到,胃对食物也是有记忆功能的。比如我们小时候吃什么东西特别上瘾,可能一生都会喜欢这种东西,这就是胃的记忆。我在西安曾经吃过一种小羊肉串,肉穿在签子上,只有那么一小片,几个朋友,一晚上能吃上上千串,味道奇好,以至于一想起来,胃就会蠕动,口水直流。可惜后来这种小串消失了,直到十几年后,在东北的小镇上,再次看到这种小串,简直欲罢不能,天天晚上要去吃,刮人烟炮也要去.想想看,外面朔风暴雪,屋中小酒围炉,就着小串,抢着红包,那是一种怎样的愉快和舒适。同样的东西,也包括简单的炖鸡汤。小时候喝过鸡汤,觉得是天下第一美味,只是因为物质短缺,加上割资本主义尾巴,城市里基本买不到鸡,在农村,买鸡得偷偷摸摸去农民家里,跟做贼似的,于是喝上鸡汤的几率,一年顶多两回三回。这种短缺的记忆持续到今天,就养成了酷爱喝鸡汤的毛病,一口鸡汤顺下去,从嘴到食道到胃,说不出的熨帖。可以说,对食物的记忆每个人都有,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种或几种食物,见到了就得跪,爱得不要不要的。
  正是由于食物的存在,我们会怀念很多地方。比如我们出去旅游,看风景也好,看文化也好,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转化成吃喝之旅,留下深刻记忆的,往往也是当地的美食。想起成都就是冒菜钵钵鸡,想起重庆就是火锅,想起西安是肉串和肉夹馍,想起广州就是精致的早茶和街边数不清的海鱼海虾。当然,对于故乡的怀念,有很大的比重也基于食物之上,所以《舌尖上的中国》才有“思乡催泪弹”这样的说法。像我这种在QQ上和海外的哥们姐们聊天的人,不说发图片,单单报个菜名都会叫对方发疯,最后冲到当地超市去买老干妈。人都是有根的,食物则是这个根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书中讲一位“外商”李先生,三十多年后重返北京,想去吃门框胡同的爆肚冯,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已经当上机床车工的冯家传人。老冯技痒,重拾旧业,“三个羊肚领也就出了九小决肚仁,下水爆了,装盘放在了客人面前”,结果,“仨人全吃哭了”。
  这就是食物的根系作用.只可惜,这样的根系很容易被拔掉。一个小饭馆,在如滚滚洪流的城市发展脚步之下,实在太渺小,算不上什么。
其他文献
在穿越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流行的时代,人们都会忍不住在微信上做做那种“穿越回去你会是谁”的游戏,我们的选择丰富而妖娆,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甄嬛传》,有《宫》,也有《红楼梦》,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每一个都是性格丰富,人马众多,命运各异的世界。其实,最实际的也还有点现实依据的是,选择回到自己的青春时代,那个拥有青涩的校园,稚气初恋的时代。  穿越好像就是危机的一个病象,《我的少女时代》是新版的回到1
期刊
12月11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将“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罪犯林森浩执行死刑。  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乎公众的预料。这是一起对两个家庭的悲剧,虽然林森浩在接受采访时称,“不要再纠结在一个愚蠢人的一件愚蠢的事,一件可恶的事,再怎么骂我,在那里骂,都已经烟消云散了。”但是,这件事留给两个家庭的伤痛不可能烟消云散,而社会和教育,更应该持续反思。  值得注意的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某县干部群众突然发现,县里的油印小报和广播站时不时地发表一个叫“任荏之”的文章。这些文章篇幅不长,却紧密联系实际,特别是针对一些当下热点问题发出议论,阐明观点,提出看法,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县里搞水利工程,任务艰巨,时间拖得有些长,群众有了退缩情绪,就有“干部带头群众才有劲头”的文章出现了,要求干部到第一线,率先垂范,带领群众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等到了冬闲的时候,“任荏之”又会发表
期刊
编者按:  青岛,中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涌现出了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众多知名品牌。  在这里,有这样一家企业,以“建”为姓,以“安”为名,十余载发展,始终秉承“诚信为本、质量至上”的经营理念和“诚建精品工程、情筑广厦万间”的企业使命砥砺前行。  日前,他凭借承建的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植物馆、指挥中心、接待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等场馆工程再次荣获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一一“鲁班奖”,并
期刊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看到那些用力地展现新闻情怀的媒体,总是很抗拒,这是因为我相信,一个行业的发展,依靠的不是情怀,而是专业标准,让所做的事情变成理所当然。当外界因为情感,因为对于情怀的认同而支持一个行业,那这种情绪不会稳定,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变化,无法成为对于一个行业的认受基础,也不利于一个行业的发展。  回看过去的一年:放开二孩,家暴立法,还有取消嫖宿幼女罪,这些都算是让自己觉得欣慰的消息。
期刊
近年来,随着青岛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现代交通配套的日趋完善,有着得天独厚区位优势的东李片区迅速崛起,孕育出众多优质楼盘,成为青岛楼市最耀眼的“生态商住区”。  在这里,有一位“新人”,凭借其优良产品品质、实用户型设计、宜人的住区环境、负责任的品牌态度,成为片区内强有力的“选手“之一。她就是新城·香溢紫郡。  如今,坐拥青岛世博园与金水河生态公园的新城·香溢紫郡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购房者安家落户。为
期刊
几乎所有人在追逐“互联网+”的风口时,百年青啤却玩起来了脚踩“两只船”,一只脚在“触网”,不断进行渠道乃至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另一只脚,则更为扎实地踩在“企业经营的基本面”——提升产品竞争力,以1 13年的高品质坚守与可持续发展迎接“品质消费”时代的到来。  新年伊始,青岛啤酒-Doemens酿酒师班(二期)学员启程赴德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而第一批赴德学员已经回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消费者酿造美酒
期刊
一个慵懒悠闲的下午,一束温暖柔和的阳光,一群优雅觅食的海鸥,一杯浓郁馨香的意式Mocha,便成全了整个春日。  偶尔“偷得浮生半日闲”,便会在不经意间,为生活的画布涂下一笔五彩斑斓。当我们被工作被琐事烦扰一天后,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全方位地放松,就从一家咖啡馆开始吧。  维也纳咖啡作家阿登伯格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你如果心情忧郁,不管为了什么,去咖啡馆!深恋的情人失约,你孤独一人,形影相吊,去咖啡
期刊
数月前,去利川。师弟野夫带着去看他的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主要外景地——深山古镇老屋基。那里的一条老街,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历史风情,临街背水的吊脚楼,磨出了包浆的石板路,留着凿痕的石台阶,石础木柱的廊檐,布包头,竹背篓,褪掉了漆色的木质理发椅……似乎数十年来,山外席卷神州的现代风,不曾吹到过这里。正闲走着,突然看到恍若隔世的一幕,几个五六岁的孩子在“躲猫猫”!一个“抓”的孩子捂着眼睛抵着路边的
期刊
最近有篇报道引起众多读者关注。海南琼海有一位叫陈益丽的姑娘,其弟身患癌症,医生已无回天之力。危难之际,陈益丽从国外回来,种植铁皮石斛和灵芝,用灵芝喂养文昌鸡,结果弟弟吃了此鸡不久,竟奇迹般地康复了。  “救命鸡”,神话般的传奇故事不胫而走,尽管有人抱有疑问,但消息来自正规媒体,而且还被中央级网站转发,单凭这两点足以让许多人不再怀疑消息的真实性。陈益丽立时成了“热点”,每天接到的电话无计其数。除了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