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月前,去利川。师弟野夫带着去看他的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主要外景地——深山古镇老屋基。那里的一条老街,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历史风情,临街背水的吊脚楼,磨出了包浆的石板路,留着凿痕的石台阶,石础木柱的廊檐,布包头,竹背篓,褪掉了漆色的木质理发椅……似乎数十年来,山外席卷神州的现代风,不曾吹到过这里。正闲走着,突然看到恍若隔世的一幕,几个五六岁的孩子在“躲猫猫”!一个“抓”的孩子捂着眼睛抵着路边的电线杆,嘴里喊着一、二、三……几个“躲”的孩子立刻四散逃开,各自躲到一个地方去了。“抓”的孩子喊完规定的数字,立马按着他的判断冲进一间间屋子去搜寻抓捕。一种久违的亲切涌上心头。正好相机在手,抢下了几张照片,想带回家好好怀想一下半个多世纪前的童年。走了不远,又有几个孩子安安静静在路边的石阶上席地而坐,玩一种拼装积木。
数十年来,我生活的城市,早已见不到这类户外儿童游戏了,也听不见游戏中那种兴奋的喊叫或较真的争辩。小区里面孩子不少,见到他们的时候,不是清晨被长辈们拖着去学校幼儿园,就是傍晚又被从那些地方接回来。没看见过他们玩耍的身影,也没听见过他们快乐的声音。整个小区安静得像一座养老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孩子们的作业不多,大多能在学校或放学后的一段时间里做完,放了学或吃完饭,孩子们的神仙时光就开始了。性急的孩子,扔下筷子就去邀人了,然后结伴再去别家,有的家长管制较严,一群孩子就会在大门外或窗户后远远地唱:“某某某,出来玩!莫在家里打皮寒。”打皮寒是武汉方言,就是打摆子,也叫疟疾,这种病怕冷,成天要裹在被子里。被叫的孩子哪能经得住这样的勾引?死缠乱磨讨好卖乖甚至匆匆帮着做点家务,终于,一阵的吆喝声中,那孩子急匆匆跑出来,众人便一窝蜂呼啸而去,开始他们早就商定好的游戏。
我们家搬到那个新华村时,正是四九后婴儿潮的一批都到了七八九嫌死狗的年纪,家家户户都有三两个这样的半大孩子。一栋楼就有十几二十个,十几栋楼,该有多大的阵势?游戏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竞技类的,体育类的,对抗类的,赌博类的,炫技类的,男孩玩的,女孩玩的,大孩玩的,小孩玩的,群体的,单练的,器械的,徒手的,斯文的,粗野,斗智斗勇的……记得十几年前,我在一个中年人为主的论坛里,谈到童年游戏这个话题,反应极其热烈,分布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显摆自己当年玩的各种游戏,让我吃惊的是,偌大中国,千百年来,没有现代传播手段,山隔水阻,千里万里,许多游戏却大同小异,有些游戏据说都有数百上千年历史,有的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官兵捉强盗”,“升堂”,“打官司”,“拉大锯”“抬轿子”……
这些游戏,都没有大人教。孩子们来自各方,各人带来了自己的玩法,规则一说,大家认同,便开始了。
上面说了,游戏是讲规矩的,这就是孩子社会的规则。一个孩子一旦进入一个游戏,就得遵守,不能乱来,不能任性,不然的话,你就会被这个“社会”踢出去,这个社会只讲规矩不认人。特别是集体游戏,你要有合作精神,还要有技能,不然哪一边都不要你。于是,孩子们在没有进入成人世界之前,已经在自己的童年社会中,学习着遵守规则,学习着与他人相处,学习着控制自己,学习面对失败以及失败带来的心理与肉体痛苦。我想,很多孩子都有过在游戏中经历自己人生最初的打击,都有过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痛苦,当然更多的是给他们带来快乐与新奇,还有童年的义气与友情。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迷人的童年游戏就悄没声地渐渐消失了,后来,不要说游戏伙伴,连兄弟姐妹都没有了。每一个孩子,除了学前班、兴趣班、素质班、补习班,除了钢琴、小提琴、电子琴,各种颜色的画笔,各种由成年人设计好的电子游戏电子玩具,以及入学后没日没夜的上课考试做作业,那些一代一代传承了千百年的童年游戏,早已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似乎再没有返回的可能了。
数十年来,我生活的城市,早已见不到这类户外儿童游戏了,也听不见游戏中那种兴奋的喊叫或较真的争辩。小区里面孩子不少,见到他们的时候,不是清晨被长辈们拖着去学校幼儿园,就是傍晚又被从那些地方接回来。没看见过他们玩耍的身影,也没听见过他们快乐的声音。整个小区安静得像一座养老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孩子们的作业不多,大多能在学校或放学后的一段时间里做完,放了学或吃完饭,孩子们的神仙时光就开始了。性急的孩子,扔下筷子就去邀人了,然后结伴再去别家,有的家长管制较严,一群孩子就会在大门外或窗户后远远地唱:“某某某,出来玩!莫在家里打皮寒。”打皮寒是武汉方言,就是打摆子,也叫疟疾,这种病怕冷,成天要裹在被子里。被叫的孩子哪能经得住这样的勾引?死缠乱磨讨好卖乖甚至匆匆帮着做点家务,终于,一阵的吆喝声中,那孩子急匆匆跑出来,众人便一窝蜂呼啸而去,开始他们早就商定好的游戏。
我们家搬到那个新华村时,正是四九后婴儿潮的一批都到了七八九嫌死狗的年纪,家家户户都有三两个这样的半大孩子。一栋楼就有十几二十个,十几栋楼,该有多大的阵势?游戏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竞技类的,体育类的,对抗类的,赌博类的,炫技类的,男孩玩的,女孩玩的,大孩玩的,小孩玩的,群体的,单练的,器械的,徒手的,斯文的,粗野,斗智斗勇的……记得十几年前,我在一个中年人为主的论坛里,谈到童年游戏这个话题,反应极其热烈,分布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显摆自己当年玩的各种游戏,让我吃惊的是,偌大中国,千百年来,没有现代传播手段,山隔水阻,千里万里,许多游戏却大同小异,有些游戏据说都有数百上千年历史,有的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官兵捉强盗”,“升堂”,“打官司”,“拉大锯”“抬轿子”……
这些游戏,都没有大人教。孩子们来自各方,各人带来了自己的玩法,规则一说,大家认同,便开始了。
上面说了,游戏是讲规矩的,这就是孩子社会的规则。一个孩子一旦进入一个游戏,就得遵守,不能乱来,不能任性,不然的话,你就会被这个“社会”踢出去,这个社会只讲规矩不认人。特别是集体游戏,你要有合作精神,还要有技能,不然哪一边都不要你。于是,孩子们在没有进入成人世界之前,已经在自己的童年社会中,学习着遵守规则,学习着与他人相处,学习着控制自己,学习面对失败以及失败带来的心理与肉体痛苦。我想,很多孩子都有过在游戏中经历自己人生最初的打击,都有过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痛苦,当然更多的是给他们带来快乐与新奇,还有童年的义气与友情。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迷人的童年游戏就悄没声地渐渐消失了,后来,不要说游戏伙伴,连兄弟姐妹都没有了。每一个孩子,除了学前班、兴趣班、素质班、补习班,除了钢琴、小提琴、电子琴,各种颜色的画笔,各种由成年人设计好的电子游戏电子玩具,以及入学后没日没夜的上课考试做作业,那些一代一代传承了千百年的童年游戏,早已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似乎再没有返回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