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免疫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07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至今已经十多个月了,被寄予厚望的疫苗终于陆续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近期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新闻开始层出不穷,甚至有多条与新冠病毒疫苗相关的新闻登上了各种热点排行榜。
  人们对疫苗的认知受何影响?
  在这些新闻中,一部分人对疫苗寄予了过度的期待,希望新冠疫苗一出就让新冠病毒从地球上彻底消失。然而,令他们失望的是疫苗从来不是魔法,它只是一种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手段。虽然从世界上第一种疫苗—牛痘开始到每个孩子都要接种的乙肝疫苗、百白破、卡介苗……每一种疫苗都意味着更多的人被保护,免于被传染病侵袭,却几乎无法让病毒彻底消失。迄今为止,真正被人类彻底消灭的只有一种古老病毒—天花病毒。
  也有人对疫苗持有极端负面的态度,他们把疫苗研制、生产和接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无限放大,并加以宣传,导致如今在欧洲有接近一半的年轻人对新冠病毒疫苗持怀疑态度,在乌克兰甚至只有不到三成的人相信疫苗接种对健康有益。然而他们所不知道的是,疫苗绝不是魔鬼,更多的时候,疫苗是传染病敏感人群的天使。这些拒绝疫苗的人应该知道每年12月15日是“世界强化免疫日”,是1988年第41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为消灭脊髓灰质炎而设立的。我国共开展了三次六轮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日活动,到1996年已经使我国脊髓灰质炎的病例降到仅有3例输入病例。按强化免疫之前每年5000例患者来算,仅此一项,三十年来疫苗就使十几万人免于残疾,甚至死亡的厄运。
  之所以出现对疫苗两极分化的态度,与媒体宣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媒体对疫苗的宣传一般是正面积极的,更多宣传疫苗对防病的重要作用。而网络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对注射疫苗后出现的负面后果更加关注,导致公众对疫苗的负面印象逐年增加。所以,40岁以上中老年人普遍信任和接受疫苗,而30岁以下年轻人对疫苗的接受度明显减低。
  因此,消除公众对疫苗的负面刻板印象需要公共卫生部门在传统媒体之外,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广泛宣传,增加公众的疫苗知识,让公众更加信任疫苗,减少因为对疫苗缺乏认知而导致的疫苗恐惧。增加公众对疫苗的接受度,从而促进公众适时注射疫苗。
  如果说成人对疫苗的恐惧更多来自对疫苗知识的匮乏,那么孩子们对疫苗的恐惧则常常来自对注射的恐惧。很多孩子因为害怕疼痛而拒绝注射疫苗。这就需要家长和注射疫苗的医生或护士的爱心和智慧。如果家长总是用“如果你不听话,就让护士阿姨给你打针”等语言恐吓孩子,孩子绝对不会认为去医院注射疫苗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家长在给孩子注射疫苗之前,跟孩子说,“今天我们去做一个健康游戏,奖励是你将获得抵抗疾病的超能力”,孩子对疫苗的排斥就会少的多。如果此时医护人员的态度也更加温和、友善,孩子对注射疫苗的态度就会变得更加积极。
  增进免疫,良好心态同样重要
  当然,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并非是唯一的期望。医学实践和研究证明,健康的体魄也是对抗疾病的关键因素。我国传统医学也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说法。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功能良好的肺部能够对病毒入侵做出迅捷反应,产生干扰素,将病毒斩草除根。而机体功能退化的肺部则在遭遇病毒时会慢半拍,产生的干扰素、免疫细胞的数量不足,更容易被病毒感染。尤其是那些同时存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人士,其免疫功能更加薄弱,更加容易被感染,感染之后更容易被病毒全面攻击血管、神经等多个系统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除了用疫苗免疫之外,通过多种途径增强自身免疫,也是抵抗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传染性疾病的重要防病措施。
  增强自身免疫的方法除了合理膳食、合理运动之外,良好的心理状态也非常重要,却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被人忽视。所以,作为心理科医生我想在本文重点谈谈心理免疫。
  众所众知,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70年代心身医学的研究日臻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和临床实践发现,健康的心理不仅能让人有一个好心情,还能够使人提升免疫力,增强健康水平,远离包括传染病在内的各种疾病。
  近年来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研究日臻成熟,越來越多的研究发现心理因素通过神经系统提升机体免疫。也就是说,我们内心的想法、行为模式、和他人的关系、重要生活事件等心理社会因素通过大脑、植物性神经,影响周围神经和内分泌,对免疫系统产生多重积极或消极影响。例如,焦虑和恐惧会导致IgM细胞等抗体反应和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异常,从而损害免疫系统的反应,导致机体免疫降低。而积极应对方式、良好的情绪不仅使我们在疫情中保持情绪稳定,维持正常的生活,甚至可以增加我们的免疫系统功能,更好地抵御外界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
  那么我们如何在疫情或者其他致病因素的风险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呢?
  ◢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平和的态度能令身心更加健康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规律作息,不抽烟,不酗酒,拒绝长时间无意义地使用包括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这样不仅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更具有价值,情绪更加稳定,也可以让人精神饱满,在病毒或其他致病因素入侵时,有机会更快更充分地调动身体的免疫系统。如果你没有好的生活习惯,习惯于长时间刷视频、发朋友圈,你可以试试给自己的手机定几个闹钟,提醒自己及时回到工作、学习中或者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让自己读一本有意思的书、洗一个泡泡浴。一般情况下,只要你每天坚持,3~4周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都会有明显好转。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之类的传染性疾病疫情,我们需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既不要忽视也不用过度关注。疫情暴发时保持每天花5~10分钟固定时间浏览疫情信息,按照公共卫生部门的要求适当应对。平时坚持正确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室内通风等防疫措施即可。不过度关注疫情可以让自己不会被疫情过度扰动情绪,扰乱正常的生活节奏。
  ◢ 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增强免疫   积极的认知对一个人的情绪和身体都有更加积极的作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一些人满不在乎,一些人被恐惧包围。过度的不在乎,有可能让你不自觉地增加被感染的风险;过度的恐惧,则让你的神经系统降低免疫调节的能力。所以,当你的附近出现疫情信息,过度恐慌于事无补,尽可能尝试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停下来,注意事实是什么,例如“我可能接触了患者或感染者了吗?”“如果我接触了感染者,我采取何种措施可以防止自己被感染?”“如果我已经被感染了,如何就医能够让自己获得更有效的治疗?”如果你的身体出现发热、疼痛、头晕、乏力等症状,也不要盲目认为自己一定是被感染了,而是主动到相关医院就医,让专业人士做出准确判断。如果确定不是被感染了,你需要了解情绪和身体的关系,尽量通过放松、合理膳食等方法让自己的身心恢复正常。
  此外,你也不要过度拒绝恐惧,焦虑和恐惧是疫情压力下的正常反应,适度的恐惧有助于你远离感染的危險。那些完全不会恐惧的人,会完全忽视疾病传染的风险,更容易在不经意间被传染。轻微的恐惧可以让你保持对疾病传播的警觉,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远离传染源。恐惧也是一种内在资源,在过去的困境与挑战中,你会有一些有益的问题解决策略,调动这些资源,可以增加积极情绪,让你的身体得到更积极的反馈,提升心理免疫力。当然,如果你的恐惧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惶惶不可终日或者出现心慌、胸闷等身体症状,你可以通过公共卫生部门发布的相关信息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后,从认知上降低对疾病的恐惧。同时尝试每天花15分钟通过放松训练或者自我想象帮助自己降低焦虑和恐惧。
  放松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是腹式呼吸放松法。你可以在一个舒服的姿势下,放慢自己的呼吸,把注意力尽可能放在呼吸之间,体会气流在身体中的流动,让自己的呼吸尽可能深而缓慢。把一只手放在自己的腹部,感受吸气时小肚子微微鼓起,这是因为吸进来的气体充满了肺部使横膈膜下降,让气流在这里停顿两三秒钟,然后用嘴巴把废气缓缓呼出去,再停顿两三秒钟。当然,如果有更适合你的放松方法,应该对你的心理免疫力有更积极的作用。
  ◢ 适度社交帮我们应对各种困境,抵抗疾病
  适度社交,适度参加社交活动,在不方便面对面交流时,与家人、朋友打电话和发微信获得他们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密切的社会连接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对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可以给人赋能,让人感到自己被需要、被关注,从而感到自己的力量,激发自身活力。对需要帮助的老人、儿童、残疾人、病人而言,与家人朋友保持连接,可以满足被照顾的需要,从周围人那里获取支持,汲取温暖和力量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心理、生活的问题和困境。
  当然,通过心理方法提升免疫力的方法有很多,朋友们可以通过心理成长活动或者心理咨询,让心灵如花绽放,促进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其他文献
古希腊神话中,光明之神阿波罗掌管音乐和医药,被誉为人类的保护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古时候人们认为音乐和治愈疾病是分不开的。欧阳修“弹琴解忧”的故事  我国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送杨寘序》中写道,他曾经由于过度的忧伤和劳累得了病,“退下来”后过上了悠闲的日子,却一直没有医治好。后来向朋友孙道滋学习如何弹琴,学会了弹奏各种曲调和一些乐曲,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自己心情变得很愉悦,一切忧愁和烦恼便烟消
期刊
前些时候热播的电视剧《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以及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在社会上引发了一波“年龄”争论的热潮,新剧《四十刚好》更是借着这股“年龄浪潮”未播先火。在朋友间、家庭里、社会中,关于年龄的话题总能成为中心,在这个加速前进的时代,似乎各种焦虑都随着年龄增长悄然而至,学习、工作、生活、感情中的焦虑问题越来越多,90后开始奔三,80后开始奔四,“年龄焦虑”赤裸裸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不可否认,我们逐
期刊
刘艳,今年39岁,虽然年纪不大,但她的婚姻生活可不简单,先后两次婚姻,都是结得快、离得也快,不知情的人都以为是她对伴侣要求太高、过于挑剔。她的确长得漂亮,自然心气也高。可这只是人们单方面的猜测,其实刘艳本人觉得非常委屈,她认为两任前夫都太不检点,自己才是受害者!丈夫身上为何有香水味  她的第一任老公是高中同学,追求她多年,人长得不错。虽只是个公司小职员,但也知根知底,可结完婚后情况就全变了。有次丈
期刊
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的苏灿在落魄时受洪七公传授其睡梦罗汉拳,最后功力恢复,苦尽甘来,最终夺得丐帮帮主之位。睡梦罗汉拳只在苏灿睡着之后出现,其威力无穷,破了三位长老的莲花落阵。现实生活中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但它的出现却并不受人欢迎。  年近花甲的刘先生最近常被老伴牛阿姨抱怨,說他晚上睡觉,时不时突然就大喊大叫,还对自己拳打脚踢。有一次刘先生睡到半夜竟突然使劲掐着牛阿姨的脖子,嘴里不停咒骂,似乎有什
期刊
心理咨询是一项富有活力、创造性的工作。遵循咨询伦理,开展富有成效的辅导,帮助求助者自助,实现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有机结合,是极其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咨询师需要对自身及其生活过程有充分的洞察力,比如内心的感受、想法和体验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会有不同。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咨询师都需要接受专业督导,除此以外,咨询师的自我反思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督导。  守初心—明界限,善觉察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  初心是什么?
期刊
吃播”即直播吃饭的简称,是主播在镜头前直播自己吃饭的过程,以此来获得关注和打赏。后来随着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也发展出了先剪辑再上传的录播形式。当前吃播种类多样,既有以分享体验为主的“美食家”,也有胡吃海喝的“大胃王”,还有挑战底线的“野路子”。特别是后两者,因为“特色鲜明”更为人关注。  吃播的主播们有的食量惊人,几分钟“暴风吸食”大盆拉面、一口气吃完百根香肠;有的脑洞惊奇,生吃章鱼海胆、干吃火
期刊
一般谈到表演型人格,最常在我们脑海中出现的就是一个歇斯底里的女性,这是许多经典案例和电视媒体中常常宣扬的形象。虽然这种形象的塑造是有些道理的,因为一方面表演型人格的患者的确多为女性,另一方面她们对于体验和感受也有着习惯性夸张的表达;可这种简单的刻画却也很容易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让我们对表演型人格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  比如我的来访者小爱,她的特点就并不典型。总体来说她还是个能够控制自己的
期刊
孕育新生命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在妊娠过程中,准妈妈们需要付出很多辛苦,调适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为诞育新生命做好充分的准备。妊娠对于女性而言,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显著变化,还是一个强烈的心理应激过程。由于女性怀孕后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处于变动过程中,激素水平的急剧升高,加上孕妇本人及家属对妊娠的态度,常使孕妇处于焦虑、抑郁状态之中。  前几天,朋友的妹妹小萌(化名)因为出现产前焦虑情绪
期刊
一则新闻在网络上刷屏:广东一考生曹某,高考成绩235分,却伪造了一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网友们调侃曹某爱慕虚荣、造假手段卑劣,調侃其家人愚昧无知。如此闹剧在社会舆论下快速升温,最终让事件主角成为网络暴力倾轧的对象。  某网站上一位高赞答主的看法点出了藏于背后的问题—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比起分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更应该得到关注的。这位答主了解到曹某是个“惯犯”,中考时就曾欺骗别人说自己考上了湛江
期刊
《阳光普照》是一部有着丰富的家庭教育寓意和儿童心理成长意义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中两个孩子的命运。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挺悲剧的,可为什么会有这些悲剧呢?他们每个人有没有可能改变这个悲剧的命运呢?  看不见的阴影是最大的阴影  哥哥阿豪帅气优秀,却因为常年要达到父母的期望,压力过大承受不了而自尽。生前,阿豪最大的愿望是自己也能躲进阴影,不要总是一副别人所期待的阳光普照的样子。  阿豪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