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如何帮扶?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imabi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作为教师要有爱心地帮扶后进生唯有落实在内心,才能化为道德主体的自觉实践。因此,我们要改变重智轻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以情育人,以爱帮人,实施富有亲和力的德育教育。把“爱”这种本能的体现,传递给下一代。所以,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应该“善爱”,更应该用实际行动去温暖和关爱一个学生的幼小心灵。
  [关键词]爱 因势利导 温暖 尊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45-01
  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教师的“爱”,就像禾苗生长需要雨水一样,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活动中,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对学生在生活上嘘寒问暖,在学习上语重心长地提几点要求就是进行情感教育,就是爱了。其实,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古人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地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爱”进行帮扶。以下,是我在投身教育工作初期的一个实例:
  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接任的第一个班,他是班里很难管的学生,在学校也是有名的教师不敢惹的人,不爱学习,上课不是搞小动作就是打扰别人的学习;下课经常和本班学生打闹,也经常欺负其他学生,因为本身有间歇性癫痫病,所以老师都不敢管他、说他,学生们都怕他。面对他,我曾不止一次地严厉批评,但他却面不改色,无动于衷,反而变本加厉。一次他没有写完家庭作业,我非常生气,把他叫到前面,批评了他几句,他却装着头痛、心难受。对这样思想偏执、屡教不改的学生,我几乎信心丧失殆尽了。但我认识到这样的学生决不能让他放任自流,撒手不管,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同时也深深认识到,对待这样的学生,光靠严厉的批评和说教是不起作用的,解决不了问题的实质,我便试着走进近他的心灵深处,用“爱”去感化他,用“心”去呼唤他。
  为了能够让他转变过来,我没有直接做工作,首先想办法接近他,了解他。通过细致的工作,我发现他原本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孩子,学习成绩虽然不好,但他的办事能力极强,老师和同学也都非常喜欢他这一点。他的家庭条件非常好,从小得这种病,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都很宠着他,依着他,在他心里已经接受了“他就是老大、任何人都得听他的”这样的想法,从小就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他从小就对学习没有兴趣,知道这些,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主动接近他,和他一起活动,一起玩耍、游戏。用民主、平等、尊重的态度和他聊天,用温和的语言和他交心。在课堂学习中,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让他去读、去写、去说、去感受,让他回答问题。当他在课堂中成功时,我去表扬和赞赏;当他失败时,我去鼓励和支持;当他困惑不解时,我去帮助和引导。在课下,对他耐心的辅导,把不会的知识让他学会,使他渐渐地感受到了老师是真正在为他服务,为他负责,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爱,那种戒备之心荡然无存,并敞开心扉与我倾吐。我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用心中的爱感染着他,我对他说:“在我们班里没有坏孩子,在老师心中,你就是希望。你要相信自已,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强者,你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在爱的呵护下,他终于道出了他悔悟的话,现在他的学习成绩由原来的双科均分20多分升到了70多分。关爱这样的问题学生,用行动感化他,用语言去温暖他,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到自己与别人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与老师、与同学的关系更融洽,与我们这个大集体的关系更和谐。
  在对这个学生的教育中,我感受到成功的教育不能缺少爱,充满爱的教育才是完美的、和谐的、健康的。学生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爱之以人、感之以心,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端正其思想,改过其行为。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关爱他们,真诚地向他们倾注情感,用真心善意去感动他们、启发他们、教导他们,逐步增强他们的信心、勇气,并耐心细致的引导他们,以便让他们在学习上早日赶上其他学生。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问题学生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信心。因为他们常常受到冷遇甚至歧视,所以更希望得到尊重和信任。他们往往在倔强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脆弱、敏感的心,一旦你了解这颗心,与其真正进行沟通,那么他们会非常愿意亲近你,喜于接受你,乐意完成你交付的一切任务。没有改变不了的学生,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对学生倾注一片爱心,不讨厌犯错误的学生,不嫌弃和不歧视他们,不对他们失去信心,用自已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心灵活动,用爱的甘露去医治学生受创的心灵,用爱的钥匙打开“难教难管”学生的心扉,使之心灵受到震撼,他们必定会朝着教师期待的目标茁壮成长。
  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实践证明:只要教育得法,没有一个学生是不可救药的。教育因爱而精彩,因爱而收获,因爱而成功。
  【参考文献】
  [1]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
  [2]学记.
  [3]爱莫森.成功论.
  责任编辑:杨柳
其他文献
[摘要]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期望能够给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全面推进提供一些参考或帮助。  [关键词]学校教育 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5349(2013)03-0147-01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查阅文献法、观看录像法、技术统计与逻辑分析法、比较法对2012年澳网李娜对阵克里斯特尔斯(以下简称小克)的比赛进行分析,从运动心理学角度找出了李娜“反胜为败”的根本原因,即“choking”现象。本文将详细介绍、解释引起李娜“choking”现象的因素,进而揭示中外女子网球选手的差距,并给予相应的建议,旨在为中国女网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网球公开赛 “choki
[摘要]哥特式文学,对于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以及唯美主义,有着一种天生的近乎偏执的极致追求。精神上对死亡的迷恋,驱使哥特文化不停地试图于去找寻对生活、痛苦、死亡的另一种思考。本文通过哥特文学巨匠埃德加·爱伦·坡的与哥特文学的渊源以及他对哥特式文学的传承与突破的探究,对这位文学怪才的哥特之路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哥特式文学 爱伦·坡 创作特点 突破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
[摘要]研究生党建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落实好研究生党建工作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客观评价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和工作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党建 调查思考 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
[摘要]本文以滇中新平县的彝族烟盒舞为例,运用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相关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民族杂居区舞蹈具有教育、审美娱乐、传承文化、文化认同等功能。  [关键词]民族杂居区 传统舞蹈 烟盒舞 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67-02    新平县地处滇中腹地,是以汉、彝为主要居民的民族杂居地。彝族文化对当地及周边
[摘要]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教学上的许多优势,都是当今大学教育所缺乏的。因此,可以通过小班教学、导师制,合理设计讲义以及课堂提问等方式,将书院教学模式引入当今大学,从而更为实质性地推动大学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书院 大学 教学 制度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255-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
[摘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在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同时,更应加大扶持力度。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幼儿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幼儿园发展 困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52-01  近年来,学前教育得到了白城市各级政府的重视,不断加
[摘要]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调研,以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为例,总结出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不良就业心理的表现主要有盲目心理、从众心理、虚荣心理、依赖心理、逃避心理等问题,并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生 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02-02  受就业环境的影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五年制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详细介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理论能够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五年制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 五年制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86-03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
[摘要]所谓意境,是中国艺术美学中乃至于东方美学中最本质的特征。中国艺术美学着意追求的是超越客观物像的神韵意境,是所谓“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弦外之音”。这种见于言外的无穷无尽之意是中国美学推崇的极致。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制作的各种类型的新闻标题具有这种东方美的神韵呢?  [关键词]新闻标题 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