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的小空间巧遇教育的微创意,便有了校园空间变形记,经历对话、构建、表达和融合四个阶段。通过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童年之间的对话,寻找通向儿童的密码;在适合儿童的教育语境下,形成艺术性和教育性兼具的教育空间,让区角摆渡童年的美好;区角里,留下了学生心灵穿越的记忆,用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梳理、留存美好的瞬间,定格成永恒;一个区角,就是一个课程,就是一段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区角在课程里远行。
关键词:区角课程建设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人共同的追求。作为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理应拥有自己幸福的味道,我们一直在寻觅,一直在实践。
泰州姜堰实小教育集团下设三个校区,分别是老字号北街校区、青年号罗塘校区、儿童号城南校区。因地域因素,这三个校区都属于空间玲珑型。小空间巧遇教育的微创意,便有了校园空间变形记。怎么变?变向何方?我们经历了对话、构建、表达和融合四个阶段。
对话:寻找通向儿童的密码
与大师们的童年对话。我们静心品味大师们的经典作品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包括鲁迅的“百草园”、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曹文轩的“草房子”等,触摸传统儿童生活中那些宝贵、丰富、充满精神意味的童年意象,寻找通向儿童世界的密码。对童年的认知,有了这份对传统的穿越,自由、快乐、诗意的童真和童趣,成为校园空间变形的核心要素。
与自己的童年对话。教育的对象是儿童,校园空间变形的目的是为了儿童,没有深刻的、具有自省意识的、从自身的童年生活出发的对儿童世界的体察,对儿童的认知必然会走向空洞与浮华。反观自己的童年生活,与自己的童年对话,可以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儿童世界的丰富。
与当下的儿童对话。努力从“长大了的儿童”视角出发,认真、严肃、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当下儿童的生活。于是,我们便有了关于“儿童站在校园正中央”的独到理解,有了儿童版的校园场景——欢乐谷、梦工厂、图书馆、生态园。我们找回了童年应该有的样态:简单而不失丰富,开放而不失神秘,真实而不失梦幻。
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童年之间的对话,促成了我们对“区角”概念的界定:在校园主题功能区之间的边角区域,通过赋予其特定的教育元素,创设充满童趣的教育情境,让儿童嬉戏、担当、分享、探究于其间,这样的边角区域就成了校园的区角。它小巧而灵活,实现了教育的“无中生有”,让教育更具儿童味;与新教育的对话,有了我们对区角课程的勾勒,也让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在校园里蓬勃生长。寻找通向儿童的密码,让我们的行为顺应儿童、唤醒儿童、发现儿童,让儿童在区角里遇见、生长。对话之中,我们有对教育行为的反思与悟道,更有对教育诗意的解读。鲁迅先生说:“儿童最像诗人。”最终,我们有了一份约定:于诗意里蹲下,聚焦儿童版的校园区角。
构建:让区角摆渡童年的美好
区角构建,在适合儿童的教育语境下,形成艺术性和教育性兼具的教育空间。我们依循以下路径。
路径之一:基于儿童强烈表现欲的心理,设立“我要登台区”。儿童号城南校区的“有才你就来”墙壁区角,每期展示30名学生的优秀作品,挑战周期为半个月,要求想成为下一期展示对象的学生必须选定一名挑战对手,以自己的单项积分超越对手,赢得展示的机会。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可以遇见最好的自己。青年号罗塘校区的“诚信书屋”区角,清晨、午间、傍晚,“小主人”整理小屋、盘点流转量、做好书推介,事事用心。“访客”驻足其间,自行阅读,自觉放回。在这里,就连生性顽皮的学生也因为有了这份担当而变得安静和有责任心。
路径之二:基于“做中学”的理念,设立“实践体验区”。儿童号城南校区的“开心小农场”“手指上的阅读”、青年号罗塘校区的“院墙上的生态园”“竹窗对弈”、老字号北街校区的“国学园”都成了学生乐意去的场所。“开心小农场”里的播种、施肥、浇水、收获,“生态园”里的创意种植,小鱼、小虾及其他小动物之间的生存状态,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学生会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和咀嚼,获得“某种植物是甜的”之认知;兴趣相同的伙伴可以跨越年龄谈论动植物的相关议题;他们还有了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对动植物习性的了解。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这些植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制作了植物的电子“身份证”。
路径之三:基于“一景一故事”的思考,设立“经典浸润区”。走廊的尽头、楼梯的拐角、亭坊之间,都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身影”:《夏洛的网》《稻草人》《草房子》《大象学校》等。学生在移步换景之中对话名著,结缘经典,闻嗅最迷人的书香味道。校园里,“小豆豆”经常可以躲在“草房子”里,感受美的多样性,仰望“夏洛的网”,伫立“时代广场”,颠覆传统的“鼠”的印象,重构“鼠”的智慧、善良。
表达:梳理心灵穿越的记忆
区角里,留下了学生心灵穿越的记忆,有欢愉、有哀伤、有流连、有沉思。我们用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梳理、留存美好的瞬间,定格成永恒,对于学生来说便是弥足珍贵的。
青年号罗塘校区的“诚信书屋”区角,有了一个九岁儿童新书发布的故事。一本书的故事,让课程的“私人订制”成为可能;一本书的故事,记录了一个作家和儿童的美好约定——PK写书,争取合著出版。一本书,氤氲了阅读的力量。“乐乐书吧”里,推出“校园小作家”的专用书架,书架上有其“读过的书”“正在读的书”“想读的书”“自己写的书”。生态园里,有学生自编、自创、自演的园子童话剧,剧里有一条小鱼突然沉入水底,这是五年级学生创作的《小鱼殇》情景再现;有“你说我猜”的校园植物竞猜游戏;有低年级学生观察小蝌蚪记写的《小蝌蚪变形记》;有学生心仪的“快乐游考”……小小区角,留存了心灵穿越的美好。
融合:让区角在课程里远行
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致力于草根式、校本化。于是,我们聚焦区角课程的创生与构建,让区角课程成为“实验创新,小中见大”之“实小”的注脚。
一个区角,就是一个课程。儿童号城南校区“手指上的阅读”,从“快餐式”阅读走向“营养式”阅读,区角阅读实现了特色閱读的跨越。沙石、碎布、绒线、植物皮、蛋壳等都成了学生创作的材料,经典的人物形象在他们的手中重构、再现。心、脑、手的联动,让阅读、劳技、绘画、科学牵手,学科壁垒在“手指上的阅读”中消融,课程整合无痕落地,核心素养由此生长。目前,我们正在推进从区角构建走向“特色课程项目”的建设工作,规划形成了“一中心(城南葡萄园)、两长廊(向阳长廊、花开长廊)、三个主题厅(绿拇指陈列厅、追风筝故事讲演厅、城南旧事荣誉展厅)、四大主题馆(文学名人馆、名著体验馆、儿童绘本馆、主题创作馆)”。其中,“手指上的阅读”的实践被《人民教育》推介。
一个区角,就是一段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院墙上的生态园”生成了“悠悠桂花香、淡淡桂花韵”的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在知桂花、赏桂花、拍桂花、摇桂花、写桂花、绘桂花、咏桂花、学桂花、品桂花的课程中,桂花嵌入了学生的记忆。无论去向何方,他们总能想起校园的桂花树,想起桂花树下的故事。“开心小农场”续写了葫芦课程,拓展出了种子课程、种植课程、收获季课程、葫芦创作课程、葫芦拓展研究课程。万年台里“古戏台”上,学生穿越学校百年的办学历程,谛听先贤们的声音,传承戏曲的精髓,萌生担当戏曲传承人的梦想。在这里,实小校友、姑苏“荷言旗袍”的主创人周立言和学生分享了如何将旗袍和昆曲融合,形成了独到的“荷言旗袍”韵味。
不知校园何处“趣”,只拣儿童多行处。校园里,能有些许让学生徜徉其间、诗意行走的区角,让学生穿行于区角课程,浸润童趣,捍卫童年,理应是“过一种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指向。
关键词:区角课程建设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人共同的追求。作为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理应拥有自己幸福的味道,我们一直在寻觅,一直在实践。
泰州姜堰实小教育集团下设三个校区,分别是老字号北街校区、青年号罗塘校区、儿童号城南校区。因地域因素,这三个校区都属于空间玲珑型。小空间巧遇教育的微创意,便有了校园空间变形记。怎么变?变向何方?我们经历了对话、构建、表达和融合四个阶段。
对话:寻找通向儿童的密码
与大师们的童年对话。我们静心品味大师们的经典作品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包括鲁迅的“百草园”、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曹文轩的“草房子”等,触摸传统儿童生活中那些宝贵、丰富、充满精神意味的童年意象,寻找通向儿童世界的密码。对童年的认知,有了这份对传统的穿越,自由、快乐、诗意的童真和童趣,成为校园空间变形的核心要素。
与自己的童年对话。教育的对象是儿童,校园空间变形的目的是为了儿童,没有深刻的、具有自省意识的、从自身的童年生活出发的对儿童世界的体察,对儿童的认知必然会走向空洞与浮华。反观自己的童年生活,与自己的童年对话,可以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儿童世界的丰富。
与当下的儿童对话。努力从“长大了的儿童”视角出发,认真、严肃、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当下儿童的生活。于是,我们便有了关于“儿童站在校园正中央”的独到理解,有了儿童版的校园场景——欢乐谷、梦工厂、图书馆、生态园。我们找回了童年应该有的样态:简单而不失丰富,开放而不失神秘,真实而不失梦幻。
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童年之间的对话,促成了我们对“区角”概念的界定:在校园主题功能区之间的边角区域,通过赋予其特定的教育元素,创设充满童趣的教育情境,让儿童嬉戏、担当、分享、探究于其间,这样的边角区域就成了校园的区角。它小巧而灵活,实现了教育的“无中生有”,让教育更具儿童味;与新教育的对话,有了我们对区角课程的勾勒,也让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在校园里蓬勃生长。寻找通向儿童的密码,让我们的行为顺应儿童、唤醒儿童、发现儿童,让儿童在区角里遇见、生长。对话之中,我们有对教育行为的反思与悟道,更有对教育诗意的解读。鲁迅先生说:“儿童最像诗人。”最终,我们有了一份约定:于诗意里蹲下,聚焦儿童版的校园区角。
构建:让区角摆渡童年的美好
区角构建,在适合儿童的教育语境下,形成艺术性和教育性兼具的教育空间。我们依循以下路径。
路径之一:基于儿童强烈表现欲的心理,设立“我要登台区”。儿童号城南校区的“有才你就来”墙壁区角,每期展示30名学生的优秀作品,挑战周期为半个月,要求想成为下一期展示对象的学生必须选定一名挑战对手,以自己的单项积分超越对手,赢得展示的机会。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可以遇见最好的自己。青年号罗塘校区的“诚信书屋”区角,清晨、午间、傍晚,“小主人”整理小屋、盘点流转量、做好书推介,事事用心。“访客”驻足其间,自行阅读,自觉放回。在这里,就连生性顽皮的学生也因为有了这份担当而变得安静和有责任心。
路径之二:基于“做中学”的理念,设立“实践体验区”。儿童号城南校区的“开心小农场”“手指上的阅读”、青年号罗塘校区的“院墙上的生态园”“竹窗对弈”、老字号北街校区的“国学园”都成了学生乐意去的场所。“开心小农场”里的播种、施肥、浇水、收获,“生态园”里的创意种植,小鱼、小虾及其他小动物之间的生存状态,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学生会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和咀嚼,获得“某种植物是甜的”之认知;兴趣相同的伙伴可以跨越年龄谈论动植物的相关议题;他们还有了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对动植物习性的了解。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这些植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制作了植物的电子“身份证”。
路径之三:基于“一景一故事”的思考,设立“经典浸润区”。走廊的尽头、楼梯的拐角、亭坊之间,都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身影”:《夏洛的网》《稻草人》《草房子》《大象学校》等。学生在移步换景之中对话名著,结缘经典,闻嗅最迷人的书香味道。校园里,“小豆豆”经常可以躲在“草房子”里,感受美的多样性,仰望“夏洛的网”,伫立“时代广场”,颠覆传统的“鼠”的印象,重构“鼠”的智慧、善良。
表达:梳理心灵穿越的记忆
区角里,留下了学生心灵穿越的记忆,有欢愉、有哀伤、有流连、有沉思。我们用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梳理、留存美好的瞬间,定格成永恒,对于学生来说便是弥足珍贵的。
青年号罗塘校区的“诚信书屋”区角,有了一个九岁儿童新书发布的故事。一本书的故事,让课程的“私人订制”成为可能;一本书的故事,记录了一个作家和儿童的美好约定——PK写书,争取合著出版。一本书,氤氲了阅读的力量。“乐乐书吧”里,推出“校园小作家”的专用书架,书架上有其“读过的书”“正在读的书”“想读的书”“自己写的书”。生态园里,有学生自编、自创、自演的园子童话剧,剧里有一条小鱼突然沉入水底,这是五年级学生创作的《小鱼殇》情景再现;有“你说我猜”的校园植物竞猜游戏;有低年级学生观察小蝌蚪记写的《小蝌蚪变形记》;有学生心仪的“快乐游考”……小小区角,留存了心灵穿越的美好。
融合:让区角在课程里远行
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致力于草根式、校本化。于是,我们聚焦区角课程的创生与构建,让区角课程成为“实验创新,小中见大”之“实小”的注脚。
一个区角,就是一个课程。儿童号城南校区“手指上的阅读”,从“快餐式”阅读走向“营养式”阅读,区角阅读实现了特色閱读的跨越。沙石、碎布、绒线、植物皮、蛋壳等都成了学生创作的材料,经典的人物形象在他们的手中重构、再现。心、脑、手的联动,让阅读、劳技、绘画、科学牵手,学科壁垒在“手指上的阅读”中消融,课程整合无痕落地,核心素养由此生长。目前,我们正在推进从区角构建走向“特色课程项目”的建设工作,规划形成了“一中心(城南葡萄园)、两长廊(向阳长廊、花开长廊)、三个主题厅(绿拇指陈列厅、追风筝故事讲演厅、城南旧事荣誉展厅)、四大主题馆(文学名人馆、名著体验馆、儿童绘本馆、主题创作馆)”。其中,“手指上的阅读”的实践被《人民教育》推介。
一个区角,就是一段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院墙上的生态园”生成了“悠悠桂花香、淡淡桂花韵”的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在知桂花、赏桂花、拍桂花、摇桂花、写桂花、绘桂花、咏桂花、学桂花、品桂花的课程中,桂花嵌入了学生的记忆。无论去向何方,他们总能想起校园的桂花树,想起桂花树下的故事。“开心小农场”续写了葫芦课程,拓展出了种子课程、种植课程、收获季课程、葫芦创作课程、葫芦拓展研究课程。万年台里“古戏台”上,学生穿越学校百年的办学历程,谛听先贤们的声音,传承戏曲的精髓,萌生担当戏曲传承人的梦想。在这里,实小校友、姑苏“荷言旗袍”的主创人周立言和学生分享了如何将旗袍和昆曲融合,形成了独到的“荷言旗袍”韵味。
不知校园何处“趣”,只拣儿童多行处。校园里,能有些许让学生徜徉其间、诗意行走的区角,让学生穿行于区角课程,浸润童趣,捍卫童年,理应是“过一种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