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u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长课堂力求顺应学生言语天性,唤醒儿童言语潜能,呵护儿童言语欲求,培植儿童言语智慧,将语文学习指向儿童生命质量的不断完善和自我价值的持续实现。小学语文生长课堂以“读”为经,以“用”为纬,以“初读感知”“精读感悟”“熟读内化”“读写迁移”为主要模块,使言语实践活动成为丰富言语积累,锤炼言语能力,发展言语思维,提升语文素养的美好历程。
  关键词:生长课堂教学模式言语实践
  “教育即生长”。卢梭认为,教育是人的天赋自然生长的过程。杜威继承并发展了卢梭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发,认为生长是天赋本能的继续发展,生长本身即是目的。立足这一理念,生长课堂应运而生,强调生长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本源性需要,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走自我蓬勃发展之路。生长课堂力求顺应学生言语天性,唤醒儿童言语潜能,呵护儿童言语欲求,培植儿童言语智慧,将语文学习指向儿童生命质量的不断完善和自我价值的持续实现。
  小学语文生长课堂教学以“读”为经,以“用”为纬,以“初读感知”“精读感悟”“熟读内化”“读写迁移”为主要模块,尊重语文课程的学科规律,使言语实践活动成为丰富学生言语积累,锤炼言语能力,发展言语思维,提升语文素养的美好历程。下面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一课为例,谈谈小学语文生长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初读感知明内容
  初读感知模块是生长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重点是让学生对文本“写了什么”有初步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调动多种感官与文本语言亲密接触,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对文本情节的初步印象,建构对文本人物形象的初步体认,同时对文本特有的意象有所领悟。初读感知模块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准生字詞,读顺每句话,读懂每段话,还要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统领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作鸟瞰式把握,从而为后续的精读感悟作铺垫。
  《莫泊桑拜师》一课围绕莫泊桑的三次拜师过程展开叙述,但绝非三次拜师内容的机械叠加,而是每次都有侧重。第一次拜师是在莫泊桑已经读了很多书,可“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在“焦急万分”中“拜师”;第二次是莫泊桑在认真观察一天后“一无所获”,又连续看了两天后依然没什么发现的“万般无奈”下向老师求助;第三次拜师是在“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一些作品”,已经小有成就的基础上再次拜师。为了引导学生对文本有整体的把握,避免初读环节活动在同一平面上推移和滑动,笔者组织学生围绕“莫泊桑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拜师的”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师课文记叙了莫泊桑三次拜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的事。请大家自由读文,围绕“拜师”的具体过程进行思考,想一想莫泊桑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拜师的。
  (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圈画批注。)
  师哪位同学说说自己的阅读发现。
  生莫泊桑从小就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都很平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焦急万分,便拜福楼拜为师。
  师这是莫泊桑拜师的背景。读一读他第一次拜师的部分,看看他是怎样拜师的。
  生莫泊桑带着自己写的文章虚心向福楼拜请教。
  师“虚心”这个词用得好!他是怎样虚心请教的呢?
  生莫泊桑见到老师后,坦白地说自己读了很多书,可写出来的文章总是不生动。
  师这是第一次拜师的情形。那第二次拜师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的?
  生第二天,莫泊桑真的站在了家门口,看了一天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可是一无所获。接着,他又连续看了两天,还是没有什么发现。
  生万般无奈,莫泊桑只得再次来到老师家。
  师那第三次莫泊桑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前去拜访老师的?
  生他按照老师的要求天天站在大门口,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车,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
  生他在此基础上写了一些作品,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后再次向老师请教。
  师三次拜师,成就了一代“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在福楼拜的指导下,莫泊桑学会了观察,学会了用心揣摩,最终写下了不少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
  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具有高度整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写什么”作全景式的感知与把握,促使学生从看似普通的文字表面读出了关键句、关键词,进而借助它们对整篇文本进行了意义勾连,实现了初读感知明内容。
  除了通过提出整合性问题启发学生把握文意外,更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有时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正是他们自主把握文本内容、明确文意的过程,梳理并放大其中的教学价值,能够为后续模块的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蓄力。
  二、精读感悟习语言
  精读感悟模块是生长课堂教学的重点阶段。该阶段要引领学生从言和意两方面对文本进行揣摩、咀嚼和品悟,重点了解文本是“怎样写的”。该模块的教学,首先应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路,厘清文章的脉络,进而确立课堂的教学思路。
  教学《莫泊桑拜师》一课,为了将学生的精读感悟活动引向深入,笔者紧扣与“福楼拜如何说”等相关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展开品评,从中体会莫泊桑虚心好学的精神和福楼拜耐心提携后辈的品质——
  师课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即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写莫泊桑的三次拜师经历的。每次拜师,福楼拜都说了些什么呢?他又是怎样说的?
  生第一次拜师,福楼拜是直截了当地说,使莫泊桑很受启发。
  师从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生我觉得他在提携后辈时毫无保留。
  生第二次拜师时,福楼拜是“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师那福楼拜又是怎样滔滔不绝地说的?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第7自然段。
  生课文第7自然段连用了3个“不”,9个问号,真的是“滔滔不绝地说着”。   师从连用3个“不”、9个问号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生从中我体会到福楼拜为人师时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师那第三次拜师时福楼拜又是怎样指导莫泊桑观察的?
  生他告诉莫泊桑要用心揣摩,写出特点。
  师第三次拜师时福楼拜的指导分三次展开,请同学们再读读第9自然段,看看他第三次指导分别是怎样说的?
  生福楼拜分别是“微笑着说”“继续说”“又接着说”。
  师那这次你又发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生我体会到了福楼拜的悉心教导。
  生我感受到了福楼拜的循循善诱。
  ……
  文路即“教路”,思路即抓手,有抓手课堂才显得紧凑,教学方能张弛有度。上述教学围绕莫泊桑三次拜师的过程,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句,在文本语言中虚心涵泳,展开品评,从中发掘人物形象,体会文本独特意蕴和作者的独特匠心,实现了在涵泳文本语言的经历中获得言语智慧的目标。
  精读感悟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既能入乎其内,感受到文本的情味;又能出乎其外,在熟读精思中感悟到文本言语形式的精当和传神,进而锤炼敏锐的语感。
  三、熟读内化重积累
  熟读内化模块是生长课堂的高级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品悟文本“写得怎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作品,能在言和意方面带给我们美的愉悦、智的启迪、情的熏陶和言的享受。熟读内化模块的教学,教师要引领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体悟人物情思,揣摩文章主旨,品味文本表达。
  《莫泊桑拜师》一课中的人物对话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无论是提示语在前,还是提示语在后,或者干脆没有用提示语的直白对话,都隐藏着文本的“密妙”。在熟读内化阶段,教师应将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与学生已有的言语图式进行匹配,使之建立关联,最终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可以将文本极具特色的表达通过自由诵读、比较品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感受、比较、体悟——
  师大家都感受到了这篇课文在语言描写方面的特色,尤其是人物说话时的提示语,更是饱含信息。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自由读文,关注人物对话,看看文中每次的对话是怎样写的,读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秘密。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人物说话时的提示语分别有怎样的特点?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第一次请教时莫泊桑是坦白地说,提示语在前。
  生从莫泊桑的坦白中,我感受到了他的诚恳和虚心。
  师我也感受到了!好的,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福楼拜的回答的。
  生作者把福楼拜说的话放在前面,把“直截了当”这一提示语放在后面。
  生从中我体會到了福楼拜没有客套,没有遮遮掩掩,是真心想帮莫泊桑的。
  生“‘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莫泊桑急切地问”这句话也是提示语在后。这样写较好地突出了莫泊桑想快速提升创作水平的急切心理。
  生后面福楼拜回答的话没有用提示语,更能表现老师的热心无保留。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发现了作者表达上独特的东西。语文学习就是要学会内化文本语言,尝试着积累课文典型的句式,并将此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下面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合作读莫泊桑第一次拜师的部分,认真体会文本表达上的巧妙和独特。
  (学生读莫泊桑的话,教师读福楼拜的话,齐读提示语。)
  师第二次拜师,文中的提示语又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第6、7自然段,通过关键词句体会文本表达上的细微变化。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从“他一进门就说”,我读懂了莫泊桑的万般无奈。
  师这里的提示语在前有何作用?
  生从中可以感受到莫泊桑的上进。
  师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提示语能放在前面吗 ?
  生不能,放在前面就感受不到话语的连续性和“滔滔不绝”的意蕴了。
  生就不能突出福楼拜对青年人的热心和真诚提携了。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6、7自然段,揣摩揣摩人物又是怎样说的。
  (学生齐读课文第6、7自然段。)
  熟读内化模块的教学,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阅读储备去体察、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在目视、口诵、耳听、心惟中将文本的语言逐步内化为个体的言语图式,敏锐其语感,厚实其积淀。上述教学紧扣文本提示语的不同位置引导学生发现其表达上的特点,进而带着个人理解进行深度品悟和内化,在把握文本写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将这一独特的表达于无形中纳入自己的言语体系。
  如果说初读感知、精读感悟模块的学习可以用“精准感知阶段”来概括的话,熟读内化模块的学习则进入了“综合运用阶段”的前期,为读写迁移模块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引领下批文入情,在“沿波讨源”中发现文本之“幽”,助推言语学习真正进入了“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的化境。
  四、读写迁移促运用
  读写迁移模块是生长课堂教学的深化阶段,其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由读到写,以读促写,实现由意向言,由阅读向表达的迁移。生长课堂中的读写迁移区别于传统的读写结合,即区别于更多着眼于外在的文本具体句式、语段等一招一式的“形似”的模仿,而是指向由意向言的转换,关注如何用贴切的言语形式“神似”地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追求言和意的和谐共振。
  《莫泊桑拜师》一课的读写迁移选择很有讲究。如果从内容的角度切入,可以要求学生去写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或者写课间活动时热闹的操场。这样的读写结合与文本中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的内容指向也非常吻合。但这样的读写迁移仍停留在文本内容上,忽略了对更为重要的言语形式的关注。如何有机地将文本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糅合在写话设计中,使写话价值最大化,值得推敲。笔者另辟蹊径,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展开了如下教学——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福楼拜第三次对进行莫泊桑指导。
  师这次指导与前两次相比有何不同?
  生前两次指導都是师生两人的对话,而这次指导就老师一个人在说。
  师你很会发现。请同学们再读这一部分,听听福楼拜是怎样说的?
  生福楼拜说了三句话,这三句话之间几乎没有停顿。
  生三句话之间用“继续说”“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做连接。
  师他为什么说了这么多?
  生他想把自己知道的全都告诉莫泊桑。
  生这是一位倾囊相授的好老师。
  师福楼拜说了这么多,莫泊桑就没有反应吗?
  生莫泊桑专心地听着,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师大家能不能把他所受的启发写下来呢?现在请你们也当一回莫泊桑,与老师福楼拜来一番对话。请从第9自然段福楼拜所说的三句话中任选一句话,与他展开对话,把自己听到老师点拨后所受的启发写下来。如果能注意人物说话时提示语的位置就更棒了。
  (学生写话。)
  读写迁移中呈现的“一定的言语内容”不是脱离文本的凭空臆想,不是人为拔高的过度拓展,也不是天马行空的自由发挥,它与文本阅读、体悟后产生的“印象”“形象”“意象”有密切的关联。读写迁移模块,教师要指引学生依据文本情境积极、主动地吸纳文本之言,在具体语境中自由、畅快地倾吐心中之意,进而达到形神兼备。
  教育似农业,是慢的艺术,只要方向正确,生长便在其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言语生长不是教师、文本等外在的赋予,而是主体内部自觉的倾向和选择。生长课堂从人与语言及世界的关系出发,重新界定课堂学习,引导学生走向自我发展之路,引领学生过灵动、诗意、舒展的言语人生。
  参考文献:
  [1] 【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4.
  [2] 【法】卢梭.爱弥儿[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 福州: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营造适切的情境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其中驰骋,进而不断生长学习力。《9加几》一课教学,营造挑战氛围的情境场,激发学习欲望;营造自主探究的情境场,提供学习机会;营造串联整合的情境场,提炼学习精度。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场学习力  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营造适切的情境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其中驰骋,进而不断生长学习力。以下是笔者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一
期刊
摘要: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考,引发他们追问“从哪里来”“怎样去找”“有何特征”“到哪里去”。《因数与倍数》一课教学,让学生明白因数与倍数从整除运算和乘法运算中来,尝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发现其特征,最后,从生活和数学本身出发,思考因数与倍数的用途。  关键词:数学教学哲学思考因数与倍数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周国平说:“哲学不具备简单意义的实用性,它是无形、无限
期刊
摘要:将教材中精读的古诗篇目作为例子,由一首诗带出一组诗,通过对比形式,在比较中了解不同的诗体,感受不同诗体的形式美;通过想象画面,勤于开发不同诗境之间的联系,品悟诗境不同的美;通过寻觅诗眼,扣住诗眼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深入情境,领悟诗情之美。  关键词:组诗教学形式画面诗眼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人生情趣、生存智慧和文化品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亮点。打通生活与古诗词形象之间的障碍,引导学生对形象进行整体把握的同时发现形之美;品读关键词句,从中发现形象的具体特点,领会其中蕴含的情之美;拓展交流,通过品读同一首乃至同一组古诗词,深入领会其意之美。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形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词的重要性,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忽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实验,是借助于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在数学思想和数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数学、用数学或做数学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教师应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用鲜明的实验目的、明确的方案设计、规范的实验操作、清晰的数据分析、完整的结论表述,保障数学实验的顺利开展,并借助于课堂观察与分析、学生研究报告反馈,及时评价实验成果。  关键词:数学实验设计实施评价  小学数学实
期刊
摘 要:“我帮土豆测体积”操作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算出土豆的体积,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比较、分析、交流等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操作型 测量 体积 经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动手做”内容是“我帮土豆测体积”(见图1)。  该主题的活动目标设定为:(1)探索并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期刊
摘 要:“框数游戏”的“动手做”活动课,与其他游戏型“动手做”有区别,即形式上的“做”并不那么凸显,而是以小幅度的操作,即“框一框”“画一画”“算一算”活动为主,不过,思考探究的空间较大,更侧重于数学规律的探究与发现。本节课中的“动手做”过程意在将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做数学”,每一次的交流与分享,也都是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逐步找到问题的实质,进而走向科学和严谨。  关键词:游戏型 框数
期刊
摘 要:《失去的和永远的》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它用复杂的球形结构,写了植物、动物等诸多生命的离去和永恒,表明了生命平等的观点。本书的阅读指导,通过理解“失去”、感悟“永远”、尝试“安慰”、品味“语言”、寻找“主角”到最后的比较阅读,渐次开展、逐层推进。  关键词:失去 死亡 永恒  一、文本解读  《失去的和永远的》是冯与蓝《一只猫的工夫》中的最后一篇,也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它用复
期刊
摘 要:通过创意课程打破学习的思维定式,打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障碍,让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对于提升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甚至综合素养大有好处。合理使用思维导图,让思维参与观察,使观察有条理、多角度、更深入;通过片段描述,让观察融入表达,使表达更准确、更轻松;制作花草图鉴,让表达丰富创意,让学习趣无止境。  关键词:思维导图 片段描述 花草图鉴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多篇与植物相关的
期刊
摘 要:“三角尺拼角”属于操作型“动手做”,活动要点是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积累一些拼图形的经验。活动中,在每次操作前首先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拼;其次,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拼角活动;最后,通过交流分析原因、优化拼法。学生借助有实际意义的工具“做数学”,积累的不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更是数学思维和经验。  关键词:操作型 三角尺拼角 活动经验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