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方式抵达永恒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q1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失去的和永远的》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它用复杂的球形结构,写了植物、动物等诸多生命的离去和永恒,表明了生命平等的观点。本书的阅读指导,通过理解“失去”、感悟“永远”、尝试“安慰”、品味“语言”、寻找“主角”到最后的比较阅读,渐次开展、逐层推进。
  关键词:失去 死亡 永恒
  一、文本解读
  《失去的和永远的》是冯与蓝《一只猫的工夫》中的最后一篇,也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它用复杂的球形结构,写了植物、动物等诸多生命的离去和永恒,表明了生命平等的观点:任何一种生物都会死亡,也都会有适合它抵达“不死”,即“永生”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
  1.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死亡”的不同表达。
  2.梳理文本信息,在感悟失去的同时,思考什么是永恒的。
  3.关注语言,品味语言,学习表达。
  4.尝试比较相同主题的作品的异同。
  三、教学流程
  (一)理解“失去”
  提问:“失去”在这个故事里是什么意思?“死亡”和“离别”有什么不同?
  出示片段:
  “原来,所谓的‘死亡’,比离别可怕得多。”莴笋说,“离别只是让你看不见对方,而‘死亡’是你永远失去了对方。”
  研究:关于“死亡”,有哪些说法,查查资料,做一些小研究。
  出示一位学生的小研究(见图1)。
  [设计意图:开展研究性学习,从文学阅读走向百科阅读、全阅读,了解“死亡”的不同表达。]
  (二)感悟“永远”
  通读故事,提取、梳理、概括信息,填写表格(见表1)。
  [设计意图:表格式统整故事内容,一目了然,便于讲述故事梗概,也是提高概括能力的方式之一。]
  (三)嘗试“安慰”
  思考:当别人因为“失去”而难过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做?
  出示片段:
  鱼慢慢地游,他的朋友们在岸上以相同的速度行走。鱼有时停下来,仿佛在想什么事情。岸上的两个家伙也停下来,大气不敢出,等到水里又有了动静,他们才继续向前走。
  明确:最好的安慰是安静地陪伴。
  思考:当我们悲伤的时候,应该如何走出悲伤?学生说说自己的法宝。
  [设计意图:联结生活,寻找更多宣泄情绪的出口,学会控制、调整坏情绪,阳光地生活。]
  (四)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1:学习如何形象地描绘自己的感受。
  出示片段:
  “圆叶莴笋是个挺有意思的家伙,他家离我家很近。他死后,我常常想起小时候和他一起做游戏的日子,想到这位朋友再也不会出现在我面前了,我就忍不住难过。”
  说到“难过”,莴笋的叶子有点发蔫了。
  “我明白你的感受。”猫说,“我也有难过的时候,那玩意儿像乌云,像被扯烂又浸了水的麻布,总之就像那种黑漆漆,沉甸甸,兜头盖脸罩下来,让你无法呼吸的东西。”
  总结:用熟悉的事物——乌云、麻布,表达抽象的感受。
  品味语言2:学习如何将情感隐藏在文字之中。
  出示片段:
  天气真好,一朵云也没有。天空蓝得仿佛要掉出一整个大海。这是一个如同新鲜橙子一样鲜艳柔软、酸酸甜甜的假期。
  …………
  螺蛳夫妇俩带着鱼和鱼的朋友们去看喂五的小坟墓。其实也不算坟墓,喂五的螺蛳壳孤零零地半埋在那片水底,几棵水草无精打采地漂来荡去。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情感隐藏在景色描写之中,含蓄地表达。
  出示片段:
  “你好啊小鱼。”小浮萍旋转着,打着节拍,在水中滑行着,慢慢漂过来。
  …………
  “喂!你这家伙真讨厌!我没有想伤心的事没有想伤心的事就是没有没有没有!”鱼几乎是从水中一跃而起,像一支箭镞射向半空,然后直往下坠,扑通一声,溅起一大圈水花。
  鱼喜欢用从水中跃起的动作表达情感,无论是高兴还是生气。
  猫和莴笋被溅得一头一身的水。这是他们第一次看见鱼发怒。
  总结:一连串的动词可以写出动态感、画面感,还可以表达情绪、情感。
  出示片段:
  没过多久,他们三个在河道的一处浅洼里找到了螺蛳一家。看上去螺蛳家人丁更兴旺了。成群模样相似的小螺蛳聚集在一起,吵吵闹闹,哭哭嚷嚷,稍小的吸附在稍大的螺蛳身上,大的那些便扭动着身体,想尽办法把小的甩下来。
  螺蛳妈妈正用力把一撮腐烂的树叶分成几十份,这是螺蛳一家人的午餐。螺蛳爸爸泰然自若地坐在浅洼的背阴处,看上去对眼前的混乱场面已经见怪不怪了。
  总结:小螺蛳一家的幸福平凡、吵嚷、热闹,逐渐抚平了大家因小螺蛳的离去而产生的悲伤。
  [设计意图:从关注情节走向关注语言,学习如何生动形象、细腻传神地表达。]
  (五)寻找“主角”
  提问: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谁?谁成长了?有了什么变化?
  出示片段:
  “你一定要好好地生长哦!”当时,猫是这么对种子说的,“开漂亮的花,唱好听的歌,结出更多的种子,你脚下的螺蛳壳就像有了生命一样……”
  当他独自对着种子说话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不是以前那只小黑猫了。或者说,他长着一只小黑猫的样子,但是心里有些东西正在悄悄地改变。他难以说出究竟是什么变了。当他密切关注着种子的生长,想要给鱼一个大惊喜却只能隐藏着秘密,甚至连莴笋都不能说的时候,他从孤独的沉默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现在,他看见鱼和莴笋的表情,明白这些变化正带着他朝一只真正大猫的方向走去。
  思考:故事中有很多似乎与主角和主题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的篇目,可否省略?你从中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人物形象入手,感受人物的成长变化,弄清作品复杂的结构关系。]
  (六)比较阅读
  延伸:同样是写“死亡”的故事,你觉得汤汤的文字和冯与蓝的文字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整理感悟和评价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其他文献
摘要:《师说》是高中语文传统名篇。苏教版高中教材将其收录于必修一第二主题单元“获得教养的途径”中,为讲读篇目。这一课教学分为7个环节,归纳起来,流程依旧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教学没有拘泥于虚实词、文言句式、翻译、默写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以完成的内容,而是透过文字,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高尚灵魂。  关键词:师说文言教养高尚灵魂  一、课堂实录  【环节1】 读懂题目,
期刊
摘要:习作教学可以融入技术和网络的多元功能,改进习作教学方式,拓宽习作教学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个性表达和分享。通过话题生成,自由表达;聚焦问题,个性重构;多元评价,角色转变等途径,让表达、交流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让他们喜欢学习,热爱生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习作教学个性表达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怕习作,不爱习作,缺少习作动力,常让教师无奈。其
期刊
摘 要:“从特殊到一般”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创造性处理,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从一般到特殊实施教学,从而使教材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基于经验改编教材,寻找从一般到特殊的融合点;基于本质整合教材,寻找从一般到特殊的渗透点;基于逻辑补充教材,寻找从一般到特殊的连接点。  关键词:认知规律 整合教材 一般 特殊  有这样一种观点:“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内
期刊
摘要: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营造适切的情境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其中驰骋,进而不断生长学习力。《9加几》一课教学,营造挑战氛围的情境场,激发学习欲望;营造自主探究的情境场,提供学习机会;营造串联整合的情境场,提炼学习精度。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场学习力  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营造适切的情境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其中驰骋,进而不断生长学习力。以下是笔者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一
期刊
摘要: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考,引发他们追问“从哪里来”“怎样去找”“有何特征”“到哪里去”。《因数与倍数》一课教学,让学生明白因数与倍数从整除运算和乘法运算中来,尝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发现其特征,最后,从生活和数学本身出发,思考因数与倍数的用途。  关键词:数学教学哲学思考因数与倍数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周国平说:“哲学不具备简单意义的实用性,它是无形、无限
期刊
摘要:将教材中精读的古诗篇目作为例子,由一首诗带出一组诗,通过对比形式,在比较中了解不同的诗体,感受不同诗体的形式美;通过想象画面,勤于开发不同诗境之间的联系,品悟诗境不同的美;通过寻觅诗眼,扣住诗眼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深入情境,领悟诗情之美。  关键词:组诗教学形式画面诗眼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人生情趣、生存智慧和文化品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亮点。打通生活与古诗词形象之间的障碍,引导学生对形象进行整体把握的同时发现形之美;品读关键词句,从中发现形象的具体特点,领会其中蕴含的情之美;拓展交流,通过品读同一首乃至同一组古诗词,深入领会其意之美。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形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词的重要性,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忽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实验,是借助于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在数学思想和数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数学、用数学或做数学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教师应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用鲜明的实验目的、明确的方案设计、规范的实验操作、清晰的数据分析、完整的结论表述,保障数学实验的顺利开展,并借助于课堂观察与分析、学生研究报告反馈,及时评价实验成果。  关键词:数学实验设计实施评价  小学数学实
期刊
摘 要:“我帮土豆测体积”操作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算出土豆的体积,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比较、分析、交流等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操作型 测量 体积 经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动手做”内容是“我帮土豆测体积”(见图1)。  该主题的活动目标设定为:(1)探索并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期刊
摘 要:“框数游戏”的“动手做”活动课,与其他游戏型“动手做”有区别,即形式上的“做”并不那么凸显,而是以小幅度的操作,即“框一框”“画一画”“算一算”活动为主,不过,思考探究的空间较大,更侧重于数学规律的探究与发现。本节课中的“动手做”过程意在将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做数学”,每一次的交流与分享,也都是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逐步找到问题的实质,进而走向科学和严谨。  关键词:游戏型 框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