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帮土豆测体积”操作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算出土豆的体积,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比较、分析、交流等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操作型 测量 体积 经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动手做”内容是“我帮土豆测体积”(见图1)。
该主题的活动目标设定为:(1)探索并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能利用转化的方法和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2)在操作体验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3)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价值,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活动准备是:(1)分小组准备:圆柱形的塑料容器、量杯、水、土豆、塑料水槽、毛巾、水彩笔、尺子;(2)教师准备:墨水瓶盒子、薯片桶、盐、小黄鸭、冰块图片等。活动流程如下:
一、视频引入,感受策略
1. 教师播放《乌鸦喝水》视频,提问: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小结: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在解决问题时能想到一定的策略。不知道同学们在遇到问题时,能不能合理运用策略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学生在六年级上册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已经积累了“容器内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没在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本活动经验,本节课活动侧重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
二、复习旧知,唤起记忆
1.出示墨水瓶盒子和薯片桶,提问:老师带来了这样几件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会计算它们的体积吗?
2.学生说方法。预设:测量相关数据,进行计算。
3.小结:像这样可以通过测量相关数据,计算出体积的物体,我们一般称之为“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但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规则物体,还有像橡皮泥、土豆、小黄鸭、冰块(在板书上贴图片)等许多不规则物体,又该如何得知它们的体积呢?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我帮土豆测体积”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算出土豆的体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比较、分析、交流等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活动探究,感受方法
(一)可变形成规则物体的不规则物体(橡皮泥)的体积测量
1.出示橡皮泥图片,提问:怎样可以得知它的体积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吗?预设:捏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2.谈话:同学们的经验非常丰富,马上想到了将橡皮泥这样一块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板书:转化)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3.出示相关数据,请学生算一算,并核对结果。
4.提问: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预设: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5.小结:我们把这样的转化叫“等积变形”。板书:等积变形。
(二)不可变形成规则物体的不规则物体(土豆)的体积测量
1.出示土豆,提问:还能捏吗?又该怎么办呢?预设:榨成汁;削成长方体;找一个跟土豆一样重的橡皮泥,先得到橡皮泥的体积;放入水中,看水面上升……
2.引导:同学们的方法很多,但限于课堂环境和已有工具,哪种方法最简单易行呢?
3.谈话: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透明的圆柱体塑料容器、一个土豆、一支笔、塑料水槽以及水,你能想到测量的方法吗?又能想到几种呢?先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4.探讨。
方法一:将圆柱体塑料容器内倒入适量的水,记录高度,再将土豆完全浸没在水中,看看水面上升了多少,计算出土豆的体积。
方法二:将圆柱体塑料容器内装满水,将土豆放入水中,收集溢出的水,倒入量杯中测出体积。
方法三:将圆柱体塑料容器内装满水,将土豆放入水中,等水不再溢出,再将土豆拿出来,看看水面下降了多少,计算出体积。
5.活动。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观看三种方法的PPT演示。
(2)小组活动,每一小组学生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测量,教师参与。
6.交流。
(1)简单说一说测量过程及注意事项。预设:圆柱形容器内的水要适量、测量圆柱形容器内部数据、测量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
(2)遇到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的?
(3)对本实验还有什么改进建议?
7.揭示:生活中、科学研究中为了测量方便,发明了量筒和量杯,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量筒和量杯,请你选择一种与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再次测量。
8.再次实验:小组活动,教师参与。
9.对比:比较两次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
第一层次:对比两次实验数据,存在差距。
(1)讨论:为什么两次实验结果会不相同呢?猜测一下,原因可能是什么?
(2)结论: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测量会存在误差,所以导致差距。
第二层次:对比两次实验数据,差距很大。
(1)讨论:比较第三组学生的两次结果,差距很大,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结论:如果两次误差过大,那肯定有错误的地方,可能是实验过程中测量的数据错误,也有可能是计算错误。
第三层次:对比两次实验数据,没有差距。
(1)讨论:这两组同学好厉害,两次实验的结果完全相同,你们有什么看法?
(2)结论:我们的实验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由于测量过程中确实会存在误差,所以两次结果有一点差距很正常。不能因为追求两次的结果相同,就随便更改实验数据;或者不实验就直接填写数据,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10.要求: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得到土豆的体积的?
11.小结:我们都是将土豆的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进行测量的。转化过程中,物体变了,形状变了,但体积不变。在科学实验中,我们把这种利用水的等积变形测量法称为“排水法”。同学们曾听过的一个故事,就运用了排水法呢!知道是哪个故事吗?预设:曹冲称象。
12.提問:想一想,还有哪些不规则物体也可以用排水法测出体积呢?
(三)不可用排水法测量体积的不规则物体(橡皮小黄鸭)的体积测量
1.出示橡皮小黄鸭图片,提问:小黄鸭还可以用排水法测量体积吗?
2.追问:怎么得到小黄鸭的体积呢?预设:用手按下去;灌入水冻一下,再测量……
3.揭示:其实,除了排水法,还可以用排盐法、排沙法等。老师准备了一罐盐,你能测出小黄鸭的体积吗?请学生演示。
本环节分三个层次研究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第一层次:橡皮泥的体积——看图片,感受等积变形;第二层次:土豆的体积——分组实验,感受不同的排水法;第三层次:橡皮小黄鸭的体积——派代表演示,感受排盐法,体会方法的推广。这样的分层实验,不仅让学生体会了转化策略的运用,还让他们接触了分类思想,以及遇到不同问题应采用不同策略。其中,第二层次又隐含了两个层次:先是用没有刻度的透明容器得到体积,再用有刻度的量杯进行测量,分析数据,体会两次数据有一定差距。两次实验的操作和对比,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实验过程。
四、拓展延伸,感受魅力
1.谈话:看来,巧妙运用转化策略,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那么,冰块的体积呢?还能像刚才一样测量吗?这个问题,留到课后同学们慢慢思考,可以上网求助,也可求助父母、老师、学长。
2.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节课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探究欲望。这里的拓展延伸,旨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工具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关键词:操作型 测量 体积 经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动手做”内容是“我帮土豆测体积”(见图1)。
该主题的活动目标设定为:(1)探索并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能利用转化的方法和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2)在操作体验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3)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价值,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活动准备是:(1)分小组准备:圆柱形的塑料容器、量杯、水、土豆、塑料水槽、毛巾、水彩笔、尺子;(2)教师准备:墨水瓶盒子、薯片桶、盐、小黄鸭、冰块图片等。活动流程如下:
一、视频引入,感受策略
1. 教师播放《乌鸦喝水》视频,提问: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小结: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在解决问题时能想到一定的策略。不知道同学们在遇到问题时,能不能合理运用策略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学生在六年级上册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已经积累了“容器内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没在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本活动经验,本节课活动侧重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
二、复习旧知,唤起记忆
1.出示墨水瓶盒子和薯片桶,提问:老师带来了这样几件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会计算它们的体积吗?
2.学生说方法。预设:测量相关数据,进行计算。
3.小结:像这样可以通过测量相关数据,计算出体积的物体,我们一般称之为“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但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规则物体,还有像橡皮泥、土豆、小黄鸭、冰块(在板书上贴图片)等许多不规则物体,又该如何得知它们的体积呢?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我帮土豆测体积”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算出土豆的体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比较、分析、交流等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活动探究,感受方法
(一)可变形成规则物体的不规则物体(橡皮泥)的体积测量
1.出示橡皮泥图片,提问:怎样可以得知它的体积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吗?预设:捏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2.谈话:同学们的经验非常丰富,马上想到了将橡皮泥这样一块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板书:转化)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3.出示相关数据,请学生算一算,并核对结果。
4.提问: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预设: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5.小结:我们把这样的转化叫“等积变形”。板书:等积变形。
(二)不可变形成规则物体的不规则物体(土豆)的体积测量
1.出示土豆,提问:还能捏吗?又该怎么办呢?预设:榨成汁;削成长方体;找一个跟土豆一样重的橡皮泥,先得到橡皮泥的体积;放入水中,看水面上升……
2.引导:同学们的方法很多,但限于课堂环境和已有工具,哪种方法最简单易行呢?
3.谈话: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透明的圆柱体塑料容器、一个土豆、一支笔、塑料水槽以及水,你能想到测量的方法吗?又能想到几种呢?先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4.探讨。
方法一:将圆柱体塑料容器内倒入适量的水,记录高度,再将土豆完全浸没在水中,看看水面上升了多少,计算出土豆的体积。
方法二:将圆柱体塑料容器内装满水,将土豆放入水中,收集溢出的水,倒入量杯中测出体积。
方法三:将圆柱体塑料容器内装满水,将土豆放入水中,等水不再溢出,再将土豆拿出来,看看水面下降了多少,计算出体积。
5.活动。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观看三种方法的PPT演示。
(2)小组活动,每一小组学生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测量,教师参与。
6.交流。
(1)简单说一说测量过程及注意事项。预设:圆柱形容器内的水要适量、测量圆柱形容器内部数据、测量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
(2)遇到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的?
(3)对本实验还有什么改进建议?
7.揭示:生活中、科学研究中为了测量方便,发明了量筒和量杯,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量筒和量杯,请你选择一种与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再次测量。
8.再次实验:小组活动,教师参与。
9.对比:比较两次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
第一层次:对比两次实验数据,存在差距。
(1)讨论:为什么两次实验结果会不相同呢?猜测一下,原因可能是什么?
(2)结论: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测量会存在误差,所以导致差距。
第二层次:对比两次实验数据,差距很大。
(1)讨论:比较第三组学生的两次结果,差距很大,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结论:如果两次误差过大,那肯定有错误的地方,可能是实验过程中测量的数据错误,也有可能是计算错误。
第三层次:对比两次实验数据,没有差距。
(1)讨论:这两组同学好厉害,两次实验的结果完全相同,你们有什么看法?
(2)结论:我们的实验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由于测量过程中确实会存在误差,所以两次结果有一点差距很正常。不能因为追求两次的结果相同,就随便更改实验数据;或者不实验就直接填写数据,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10.要求: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得到土豆的体积的?
11.小结:我们都是将土豆的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进行测量的。转化过程中,物体变了,形状变了,但体积不变。在科学实验中,我们把这种利用水的等积变形测量法称为“排水法”。同学们曾听过的一个故事,就运用了排水法呢!知道是哪个故事吗?预设:曹冲称象。
12.提問:想一想,还有哪些不规则物体也可以用排水法测出体积呢?
(三)不可用排水法测量体积的不规则物体(橡皮小黄鸭)的体积测量
1.出示橡皮小黄鸭图片,提问:小黄鸭还可以用排水法测量体积吗?
2.追问:怎么得到小黄鸭的体积呢?预设:用手按下去;灌入水冻一下,再测量……
3.揭示:其实,除了排水法,还可以用排盐法、排沙法等。老师准备了一罐盐,你能测出小黄鸭的体积吗?请学生演示。
本环节分三个层次研究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第一层次:橡皮泥的体积——看图片,感受等积变形;第二层次:土豆的体积——分组实验,感受不同的排水法;第三层次:橡皮小黄鸭的体积——派代表演示,感受排盐法,体会方法的推广。这样的分层实验,不仅让学生体会了转化策略的运用,还让他们接触了分类思想,以及遇到不同问题应采用不同策略。其中,第二层次又隐含了两个层次:先是用没有刻度的透明容器得到体积,再用有刻度的量杯进行测量,分析数据,体会两次数据有一定差距。两次实验的操作和对比,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实验过程。
四、拓展延伸,感受魅力
1.谈话:看来,巧妙运用转化策略,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那么,冰块的体积呢?还能像刚才一样测量吗?这个问题,留到课后同学们慢慢思考,可以上网求助,也可求助父母、老师、学长。
2.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节课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探究欲望。这里的拓展延伸,旨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工具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