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帮土豆测体积”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jqwertyui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帮土豆测体积”操作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算出土豆的体积,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比较、分析、交流等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操作型 测量 体积 经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动手做”内容是“我帮土豆测体积”(见图1)。
  该主题的活动目标设定为:(1)探索并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能利用转化的方法和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2)在操作体验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3)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价值,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活动准备是:(1)分小组准备:圆柱形的塑料容器、量杯、水、土豆、塑料水槽、毛巾、水彩笔、尺子;(2)教师准备:墨水瓶盒子、薯片桶、盐、小黄鸭、冰块图片等。活动流程如下:
  一、视频引入,感受策略
  1. 教师播放《乌鸦喝水》视频,提问: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小结: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在解决问题时能想到一定的策略。不知道同学们在遇到问题时,能不能合理运用策略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学生在六年级上册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已经积累了“容器内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没在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本活动经验,本节课活动侧重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
  二、复习旧知,唤起记忆
  1.出示墨水瓶盒子和薯片桶,提问:老师带来了这样几件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会计算它们的体积吗?
  2.学生说方法。预设:测量相关数据,进行计算。
  3.小结:像这样可以通过测量相关数据,计算出体积的物体,我们一般称之为“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但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规则物体,还有像橡皮泥、土豆、小黄鸭、冰块(在板书上贴图片)等许多不规则物体,又该如何得知它们的体积呢?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我帮土豆测体积”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算出土豆的体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比较、分析、交流等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活动探究,感受方法
  (一)可变形成规则物体的不规则物体(橡皮泥)的体积测量
  1.出示橡皮泥图片,提问:怎样可以得知它的体积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吗?预设:捏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2.谈话:同学们的经验非常丰富,马上想到了将橡皮泥这样一块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板书:转化)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3.出示相关数据,请学生算一算,并核对结果。
  4.提问: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预设: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5.小结:我们把这样的转化叫“等积变形”。板书:等积变形。
  (二)不可变形成规则物体的不规则物体(土豆)的体积测量
  1.出示土豆,提问:还能捏吗?又该怎么办呢?预设:榨成汁;削成长方体;找一个跟土豆一样重的橡皮泥,先得到橡皮泥的体积;放入水中,看水面上升……
  2.引导:同学们的方法很多,但限于课堂环境和已有工具,哪种方法最简单易行呢?
  3.谈话: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透明的圆柱体塑料容器、一个土豆、一支笔、塑料水槽以及水,你能想到测量的方法吗?又能想到几种呢?先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4.探讨。
  方法一:将圆柱体塑料容器内倒入适量的水,记录高度,再将土豆完全浸没在水中,看看水面上升了多少,计算出土豆的体积。
  方法二:将圆柱体塑料容器内装满水,将土豆放入水中,收集溢出的水,倒入量杯中测出体积。
  方法三:将圆柱体塑料容器内装满水,将土豆放入水中,等水不再溢出,再将土豆拿出来,看看水面下降了多少,计算出体积。
  5.活动。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观看三种方法的PPT演示。
  (2)小组活动,每一小组学生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测量,教师参与。
  6.交流。
  (1)简单说一说测量过程及注意事项。预设:圆柱形容器内的水要适量、测量圆柱形容器内部数据、测量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
  (2)遇到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的?
  (3)对本实验还有什么改进建议?
  7.揭示:生活中、科学研究中为了测量方便,发明了量筒和量杯,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量筒和量杯,请你选择一种与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再次测量。
  8.再次实验:小组活动,教师参与。
  9.对比:比较两次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
  第一层次:对比两次实验数据,存在差距。
  (1)讨论:为什么两次实验结果会不相同呢?猜测一下,原因可能是什么?
  (2)结论: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测量会存在误差,所以导致差距。
  第二层次:对比两次实验数据,差距很大。
  (1)讨论:比较第三组学生的两次结果,差距很大,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结论:如果两次误差过大,那肯定有错误的地方,可能是实验过程中测量的数据错误,也有可能是计算错误。
  第三层次:对比两次实验数据,没有差距。
  (1)讨论:这两组同学好厉害,两次实验的结果完全相同,你们有什么看法?
  (2)结论:我们的实验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由于测量过程中确实会存在误差,所以两次结果有一点差距很正常。不能因为追求两次的结果相同,就随便更改实验数据;或者不实验就直接填写数据,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10.要求: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得到土豆的体积的?
  11.小结:我们都是将土豆的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进行测量的。转化过程中,物体变了,形状变了,但体积不变。在科学实验中,我们把这种利用水的等积变形测量法称为“排水法”。同学们曾听过的一个故事,就运用了排水法呢!知道是哪个故事吗?预设:曹冲称象。
  12.提問:想一想,还有哪些不规则物体也可以用排水法测出体积呢?
  (三)不可用排水法测量体积的不规则物体(橡皮小黄鸭)的体积测量
  1.出示橡皮小黄鸭图片,提问:小黄鸭还可以用排水法测量体积吗?
  2.追问:怎么得到小黄鸭的体积呢?预设:用手按下去;灌入水冻一下,再测量……
  3.揭示:其实,除了排水法,还可以用排盐法、排沙法等。老师准备了一罐盐,你能测出小黄鸭的体积吗?请学生演示。
  本环节分三个层次研究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第一层次:橡皮泥的体积——看图片,感受等积变形;第二层次:土豆的体积——分组实验,感受不同的排水法;第三层次:橡皮小黄鸭的体积——派代表演示,感受排盐法,体会方法的推广。这样的分层实验,不仅让学生体会了转化策略的运用,还让他们接触了分类思想,以及遇到不同问题应采用不同策略。其中,第二层次又隐含了两个层次:先是用没有刻度的透明容器得到体积,再用有刻度的量杯进行测量,分析数据,体会两次数据有一定差距。两次实验的操作和对比,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实验过程。
  四、拓展延伸,感受魅力
  1.谈话:看来,巧妙运用转化策略,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那么,冰块的体积呢?还能像刚才一样测量吗?这个问题,留到课后同学们慢慢思考,可以上网求助,也可求助父母、老师、学长。
  2.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节课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探究欲望。这里的拓展延伸,旨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工具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其他文献
摘要:立足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让阅读与游戏牵手,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涵咏文字,在语言感悟中发现、创造。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以完成作业单、设计跳棋、创编故事、看电影等形式,聚焦整体把握;通过“连环式”辩论等形式,关注细节打磨;以绘画、表演、书写等形式,实现形象重塑。  关键词:班本阅读游戏的形式整体细节形象  近些年流行的童玩课程关注儿童的动手动脑,突出儿童的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启迪智慧和灵感,让儿童获
期刊
摘 要: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是一种内隐的价值,从教学的价值取向角度来看,它处在教学的最高层次,而且越重要的价值,越隐藏在深处。语文教学需把握以下三点:一是立足需求,挖掘文本的情意价值;二是观照策略,挖掘知识价值;三是聚焦表达,挖掘智能价值,实现教学内容选择余地的最大化,让学生的阅读增值。  关键词:文本价值 情意价值 知识价值 智能价值  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是一种内隐的价值,而且越重要的价值,越隐藏
期刊
摘要:《师说》是高中语文传统名篇。苏教版高中教材将其收录于必修一第二主题单元“获得教养的途径”中,为讲读篇目。这一课教学分为7个环节,归纳起来,流程依旧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教学没有拘泥于虚实词、文言句式、翻译、默写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以完成的内容,而是透过文字,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高尚灵魂。  关键词:师说文言教养高尚灵魂  一、课堂实录  【环节1】 读懂题目,
期刊
摘要:习作教学可以融入技术和网络的多元功能,改进习作教学方式,拓宽习作教学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个性表达和分享。通过话题生成,自由表达;聚焦问题,个性重构;多元评价,角色转变等途径,让表达、交流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让他们喜欢学习,热爱生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习作教学个性表达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怕习作,不爱习作,缺少习作动力,常让教师无奈。其
期刊
摘 要:“从特殊到一般”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创造性处理,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从一般到特殊实施教学,从而使教材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基于经验改编教材,寻找从一般到特殊的融合点;基于本质整合教材,寻找从一般到特殊的渗透点;基于逻辑补充教材,寻找从一般到特殊的连接点。  关键词:认知规律 整合教材 一般 特殊  有这样一种观点:“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内
期刊
摘要: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营造适切的情境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其中驰骋,进而不断生长学习力。《9加几》一课教学,营造挑战氛围的情境场,激发学习欲望;营造自主探究的情境场,提供学习机会;营造串联整合的情境场,提炼学习精度。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场学习力  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营造适切的情境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其中驰骋,进而不断生长学习力。以下是笔者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一
期刊
摘要: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考,引发他们追问“从哪里来”“怎样去找”“有何特征”“到哪里去”。《因数与倍数》一课教学,让学生明白因数与倍数从整除运算和乘法运算中来,尝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发现其特征,最后,从生活和数学本身出发,思考因数与倍数的用途。  关键词:数学教学哲学思考因数与倍数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周国平说:“哲学不具备简单意义的实用性,它是无形、无限
期刊
摘要:将教材中精读的古诗篇目作为例子,由一首诗带出一组诗,通过对比形式,在比较中了解不同的诗体,感受不同诗体的形式美;通过想象画面,勤于开发不同诗境之间的联系,品悟诗境不同的美;通过寻觅诗眼,扣住诗眼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深入情境,领悟诗情之美。  关键词:组诗教学形式画面诗眼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人生情趣、生存智慧和文化品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亮点。打通生活与古诗词形象之间的障碍,引导学生对形象进行整体把握的同时发现形之美;品读关键词句,从中发现形象的具体特点,领会其中蕴含的情之美;拓展交流,通过品读同一首乃至同一组古诗词,深入领会其意之美。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形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词的重要性,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忽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实验,是借助于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在数学思想和数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数学、用数学或做数学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教师应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用鲜明的实验目的、明确的方案设计、规范的实验操作、清晰的数据分析、完整的结论表述,保障数学实验的顺利开展,并借助于课堂观察与分析、学生研究报告反馈,及时评价实验成果。  关键词:数学实验设计实施评价  小学数学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