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目的是通过鉴赏、分析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借助典范效应来提高初中生的精神素养、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本文重点阐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人文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53-01
一、当代初中生素养的现状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成效有目共睹,重视科学和发展科技教育已在初中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但对于人文教育却不够重视,往往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倍加重视,而人文素养教育则因缺乏实用性而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这种状况极大削弱了初中生的文化基础,致使许多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初中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带来的负面影响下,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呈滑坡趋势。
因为精神的创新只能由精神来完成,精神的升华只能通过精神来感化。根据人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上,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和精神契合,不能忽略课堂人文思想的氛围。为此,教师在授课时既要全身心地投入,要以自己的思想和激情,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引领学生产生共鸣或心灵的感动,还要创造课堂的人文思想氛围,一种自由讨论与争鸣的学术氛围,使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古代人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能影响他们品性之真挚、伟大、高雅的那种令人难忘的印象”。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初中语文经典文化教育
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享受空间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众多的问题。精彩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极易引起人们的急躁情绪和心理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心理失衡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大地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有点空荡荡,雾蒙蒙。于是乎,商业文化以它扎实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过海,乘虚而入,大有雷霆万钧、无坚不摧的架势,闹得不少人心荡神迷,追腥逐臭。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初中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是肯德鸡、麦当劳,最喜欢过的节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嘴上以夹杂几句洋文为时髦,在哲学方面有些人能够大谈特谈亚里士多德,却不知老子哲学……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他们的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普遍存在,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心,社会道德意识急待加强。
(二)增设人文类选修课程
当前在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涉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类课程仍比较少,能够深入浅出、比较全面系统并且深受初中生欢迎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数量则更少。因此,笔者以为,应加强对初中语文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使初中生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有较多的掌握和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与陶冶。同时开设多门人文课程。将它们列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七门人文类课程且成绩合格才准予毕业。这样,就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兴趣,又有一定的要求和压力。
(三)加强初中教师师德教育
师德包括许多方面,我们认为,语文教师的善良、公正与责任感是其师德的核心构成要素。
1.善良
教师的善良表现为对其教育对象的关心和爱。语文教师的善良是其职业角色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在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等角色的同时,往往还扮演着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因此,学生自然希望其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以善良为核心的。语文教师的善良是其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也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在课堂教学中,看到学生脸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一个对此视而不见继续讲课的教师,同一个及时利用教学间隙关切地询问学生状况的教师,两人在业务能力上也许不相上下,但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却很明显有高下之分。可以说,以善良为核心要素的教师人格,是其事业成功的基石。
2.公正
公正指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在课堂提问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提问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则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在课堂观察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把目光投向自己喜欢的那么几个学生,对其他学生则常常视而不见;在处理学生冲突时,有的教师先入为主,偏袒自己喜欢的学生,不能一碗水端平。这些都有违公正原则。当然,要求教师做到绝对的公正,有些强人所难。教师的个性特征,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教师的判断。而且,对基础、能力、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用一个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结论
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不以学生的成绩、个性、性别乃至相貌而对学生产生好恶之情,应该是值得追求的一个目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公平正直是教师以身作则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王晓东,陈桃源主编. 高中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教程[M].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98-100.
[2]朱恒夫主编. 教学是一门艺术[M]. 同济高中出版社,2012:45-46.
[3]李佩英著.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M]. 红旗出版社,2012:102-104.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人文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53-01
一、当代初中生素养的现状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成效有目共睹,重视科学和发展科技教育已在初中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但对于人文教育却不够重视,往往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倍加重视,而人文素养教育则因缺乏实用性而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这种状况极大削弱了初中生的文化基础,致使许多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初中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带来的负面影响下,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呈滑坡趋势。
因为精神的创新只能由精神来完成,精神的升华只能通过精神来感化。根据人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上,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和精神契合,不能忽略课堂人文思想的氛围。为此,教师在授课时既要全身心地投入,要以自己的思想和激情,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引领学生产生共鸣或心灵的感动,还要创造课堂的人文思想氛围,一种自由讨论与争鸣的学术氛围,使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古代人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能影响他们品性之真挚、伟大、高雅的那种令人难忘的印象”。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初中语文经典文化教育
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享受空间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众多的问题。精彩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极易引起人们的急躁情绪和心理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心理失衡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大地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有点空荡荡,雾蒙蒙。于是乎,商业文化以它扎实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过海,乘虚而入,大有雷霆万钧、无坚不摧的架势,闹得不少人心荡神迷,追腥逐臭。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初中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是肯德鸡、麦当劳,最喜欢过的节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嘴上以夹杂几句洋文为时髦,在哲学方面有些人能够大谈特谈亚里士多德,却不知老子哲学……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他们的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普遍存在,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心,社会道德意识急待加强。
(二)增设人文类选修课程
当前在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涉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类课程仍比较少,能够深入浅出、比较全面系统并且深受初中生欢迎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数量则更少。因此,笔者以为,应加强对初中语文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使初中生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有较多的掌握和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与陶冶。同时开设多门人文课程。将它们列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七门人文类课程且成绩合格才准予毕业。这样,就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兴趣,又有一定的要求和压力。
(三)加强初中教师师德教育
师德包括许多方面,我们认为,语文教师的善良、公正与责任感是其师德的核心构成要素。
1.善良
教师的善良表现为对其教育对象的关心和爱。语文教师的善良是其职业角色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在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等角色的同时,往往还扮演着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因此,学生自然希望其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以善良为核心的。语文教师的善良是其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也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在课堂教学中,看到学生脸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一个对此视而不见继续讲课的教师,同一个及时利用教学间隙关切地询问学生状况的教师,两人在业务能力上也许不相上下,但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却很明显有高下之分。可以说,以善良为核心要素的教师人格,是其事业成功的基石。
2.公正
公正指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在课堂提问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提问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则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在课堂观察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把目光投向自己喜欢的那么几个学生,对其他学生则常常视而不见;在处理学生冲突时,有的教师先入为主,偏袒自己喜欢的学生,不能一碗水端平。这些都有违公正原则。当然,要求教师做到绝对的公正,有些强人所难。教师的个性特征,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教师的判断。而且,对基础、能力、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用一个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结论
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不以学生的成绩、个性、性别乃至相貌而对学生产生好恶之情,应该是值得追求的一个目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公平正直是教师以身作则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王晓东,陈桃源主编. 高中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教程[M].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98-100.
[2]朱恒夫主编. 教学是一门艺术[M]. 同济高中出版社,2012:45-46.
[3]李佩英著.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M]. 红旗出版社,201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