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的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真实的歷史记录。(大屏幕播放)
师:这是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七日的美国洛杉矶,一场里氏6、6级的地震突然间降临,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三十万人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伤害。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指名回答)
师:这场无情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无法形容的痛苦,也就是在这
场灾难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神话般传奇。谁能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响亮的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7课,看大屏幕齐读课题。
师:对于课文你们作预习了吗?在预习时认识生字新词了吗?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一)认识生字
师:看大屏幕自由读词语。
师:我们来开火车领读词语。
师:同桌互相检查认读词语。
師:这里哪些词语的意思从刚才的视频中能弄懂?
师:对于这些词语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收获跟大家说说。
师:字词预习真到位。下面让我们通过课文来认识一下这对父子。打开书(指名接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读的同时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讲)
师:那么你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呢?(指名回答)
师:我觉得了不起就函盖了大家说的这些。那么从哪些语句能体现出这对父子的了不起呢?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一)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标记出自己的体会。
(二)汇报交流
1.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预设:(1)第3段。谈谈为什么说父亲了不起?
(2)第5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3)第12段。出示12段的第一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时间长)有多长?(36小时)36小时是多长?(指名回答)
师:36小时=2160分钟=两天一夜=我们现在的连续54节课。但我有一点不明白,同样是表示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而是8小时,12小时,24小时,再到36小时呢?对比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的看法。
师:那你怎样读能凸现出时间的漫长?谁来试试。(指名读)
师:这么长时间这位年轻的父亲一直在---(挖)他带工具了吗?(没有)他用什么挖?(手)挖什么?(瓦砾)柔软的手挖坚硬又尖锐的瓦砾,你认为这挖掘任务怎样?(艰巨)那如何能读出挖掘的艰苦呢?谁来试试。(指名读)
师:再看这句话,除了能体会到时间漫长、挖掘艰苦外,你还能读懂什么?(指名回答)
师:联系上文,看看都有谁阻挡过他,怎么阻挡的,这位父亲又是怎么说的?找出来同桌对读。
师:哪一对同桌愿意把这段语言描写读给大家听?
师:消防队长、警察以及所有的好心人都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便不再劝阻,摇头叹息地走开了。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吗?(没有)他不停地挖、不停地挖、不停地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生齐说)
师:是的,“儿子在等我,我一定要把儿子挖出来。”带着这深深的信念这位年轻的父亲8小时、12小时、24小时不停地挖,36小时后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屏幕出示指名读。
师:从这个外貌描写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指名回答)
师:哪几个词更能体现出父亲的艰辛与劳累呢?(指名回答)
师:谁能读出这种艰辛与劳累来?(指名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和父亲一起在废墟中挖掘。(师朗读)
师:睁开眼睛,此时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指名回答)这36小时都可能发生些什么事情?(指名回答)
师:面对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余震,面对随时都可能危及生命的各种危险,我们的父亲害怕了吗?他退缩过吗?他停止过吗?
师: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啊,就让父亲那高大的形象定格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吧,齐读这段话。
师:孩子们,是什么让这位年轻的父亲不知疲倦、坚持不懈地挖下去呢?(指名回答)
师:是的,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让他重新站起来的是---(生齐说);当许多人都来阻挡并劝他放弃时,回荡在他耳边的还是---(生齐说);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去时,支撑他的仍然是---(生齐说)。
师:这句话是支撑父亲的一盏心灯,也是这句话让年仅7岁的阿曼达在灾难面前非常了不起。说说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预设:(1)第16段。说说你的理解。
(2)第23段。谈谈你的体会。
师:孩子们,是什么让儿子在生命受到威胁时还镇定自若、鼓励同学们的呢?(指名回答) 是的,让儿子坚信父亲一定会来的是
---(生齐说)让儿子把第一个生的希望让给了同学们的还是---(生齐说)
师:这句话是鼓励儿子的一盏明灯,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有了课文后那令人欣慰的一幕,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师:经历了近40小时的生离死别,此时的拥抱有着多少诉说不尽的辛酸与幸福啊。看着这对无比幸福的父子我不禁想起了前不久汶川地震中的一对父子---(师配乐讲述)
师:这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其实我们的父亲都很了不起,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的成长倾注情与爱,我们要用心去感受。下面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崇敬来朗读文中令你感动的地方吧。(学生练读)
师:谁愿意把令你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指名配乐朗读)
师:谢谢,我替全天下的父亲谢谢你们。此时,我想起了一首小诗,想送给大家---
师: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
师:孩子们,带着深深的感动我就要与大家说再见了,课后别忘了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具体描写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父母听,同时搜索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迹。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真实的歷史记录。(大屏幕播放)
师:这是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七日的美国洛杉矶,一场里氏6、6级的地震突然间降临,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三十万人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伤害。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指名回答)
师:这场无情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无法形容的痛苦,也就是在这
场灾难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神话般传奇。谁能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响亮的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7课,看大屏幕齐读课题。
师:对于课文你们作预习了吗?在预习时认识生字新词了吗?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一)认识生字
师:看大屏幕自由读词语。
师:我们来开火车领读词语。
师:同桌互相检查认读词语。
師:这里哪些词语的意思从刚才的视频中能弄懂?
师:对于这些词语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收获跟大家说说。
师:字词预习真到位。下面让我们通过课文来认识一下这对父子。打开书(指名接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读的同时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讲)
师:那么你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呢?(指名回答)
师:我觉得了不起就函盖了大家说的这些。那么从哪些语句能体现出这对父子的了不起呢?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一)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标记出自己的体会。
(二)汇报交流
1.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预设:(1)第3段。谈谈为什么说父亲了不起?
(2)第5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3)第12段。出示12段的第一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时间长)有多长?(36小时)36小时是多长?(指名回答)
师:36小时=2160分钟=两天一夜=我们现在的连续54节课。但我有一点不明白,同样是表示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而是8小时,12小时,24小时,再到36小时呢?对比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的看法。
师:那你怎样读能凸现出时间的漫长?谁来试试。(指名读)
师:这么长时间这位年轻的父亲一直在---(挖)他带工具了吗?(没有)他用什么挖?(手)挖什么?(瓦砾)柔软的手挖坚硬又尖锐的瓦砾,你认为这挖掘任务怎样?(艰巨)那如何能读出挖掘的艰苦呢?谁来试试。(指名读)
师:再看这句话,除了能体会到时间漫长、挖掘艰苦外,你还能读懂什么?(指名回答)
师:联系上文,看看都有谁阻挡过他,怎么阻挡的,这位父亲又是怎么说的?找出来同桌对读。
师:哪一对同桌愿意把这段语言描写读给大家听?
师:消防队长、警察以及所有的好心人都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便不再劝阻,摇头叹息地走开了。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吗?(没有)他不停地挖、不停地挖、不停地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生齐说)
师:是的,“儿子在等我,我一定要把儿子挖出来。”带着这深深的信念这位年轻的父亲8小时、12小时、24小时不停地挖,36小时后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屏幕出示指名读。
师:从这个外貌描写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指名回答)
师:哪几个词更能体现出父亲的艰辛与劳累呢?(指名回答)
师:谁能读出这种艰辛与劳累来?(指名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和父亲一起在废墟中挖掘。(师朗读)
师:睁开眼睛,此时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指名回答)这36小时都可能发生些什么事情?(指名回答)
师:面对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余震,面对随时都可能危及生命的各种危险,我们的父亲害怕了吗?他退缩过吗?他停止过吗?
师: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啊,就让父亲那高大的形象定格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吧,齐读这段话。
师:孩子们,是什么让这位年轻的父亲不知疲倦、坚持不懈地挖下去呢?(指名回答)
师:是的,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让他重新站起来的是---(生齐说);当许多人都来阻挡并劝他放弃时,回荡在他耳边的还是---(生齐说);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去时,支撑他的仍然是---(生齐说)。
师:这句话是支撑父亲的一盏心灯,也是这句话让年仅7岁的阿曼达在灾难面前非常了不起。说说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预设:(1)第16段。说说你的理解。
(2)第23段。谈谈你的体会。
师:孩子们,是什么让儿子在生命受到威胁时还镇定自若、鼓励同学们的呢?(指名回答) 是的,让儿子坚信父亲一定会来的是
---(生齐说)让儿子把第一个生的希望让给了同学们的还是---(生齐说)
师:这句话是鼓励儿子的一盏明灯,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有了课文后那令人欣慰的一幕,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师:经历了近40小时的生离死别,此时的拥抱有着多少诉说不尽的辛酸与幸福啊。看着这对无比幸福的父子我不禁想起了前不久汶川地震中的一对父子---(师配乐讲述)
师:这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其实我们的父亲都很了不起,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的成长倾注情与爱,我们要用心去感受。下面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崇敬来朗读文中令你感动的地方吧。(学生练读)
师:谁愿意把令你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指名配乐朗读)
师:谢谢,我替全天下的父亲谢谢你们。此时,我想起了一首小诗,想送给大家---
师: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
师:孩子们,带着深深的感动我就要与大家说再见了,课后别忘了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具体描写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父母听,同时搜索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