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uru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的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真实的歷史记录。(大屏幕播放)
  师:这是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七日的美国洛杉矶,一场里氏6、6级的地震突然间降临,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三十万人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伤害。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指名回答)
  师:这场无情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无法形容的痛苦,也就是在这
  场灾难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神话般传奇。谁能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响亮的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7课,看大屏幕齐读课题。
  师:对于课文你们作预习了吗?在预习时认识生字新词了吗?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一)认识生字
  师:看大屏幕自由读词语。
  师:我们来开火车领读词语。
  师:同桌互相检查认读词语。
  師:这里哪些词语的意思从刚才的视频中能弄懂?
  师:对于这些词语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收获跟大家说说。
  师:字词预习真到位。下面让我们通过课文来认识一下这对父子。打开书(指名接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读的同时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讲)
  师:那么你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呢?(指名回答)
  师:我觉得了不起就函盖了大家说的这些。那么从哪些语句能体现出这对父子的了不起呢?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一)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标记出自己的体会。
  (二)汇报交流
  1.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预设:(1)第3段。谈谈为什么说父亲了不起?
  (2)第5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3)第12段。出示12段的第一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时间长)有多长?(36小时)36小时是多长?(指名回答)
  师:36小时=2160分钟=两天一夜=我们现在的连续54节课。但我有一点不明白,同样是表示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而是8小时,12小时,24小时,再到36小时呢?对比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的看法。
  师:那你怎样读能凸现出时间的漫长?谁来试试。(指名读)
  师:这么长时间这位年轻的父亲一直在---(挖)他带工具了吗?(没有)他用什么挖?(手)挖什么?(瓦砾)柔软的手挖坚硬又尖锐的瓦砾,你认为这挖掘任务怎样?(艰巨)那如何能读出挖掘的艰苦呢?谁来试试。(指名读)
  师:再看这句话,除了能体会到时间漫长、挖掘艰苦外,你还能读懂什么?(指名回答)
  师:联系上文,看看都有谁阻挡过他,怎么阻挡的,这位父亲又是怎么说的?找出来同桌对读。
  师:哪一对同桌愿意把这段语言描写读给大家听?
  师:消防队长、警察以及所有的好心人都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便不再劝阻,摇头叹息地走开了。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吗?(没有)他不停地挖、不停地挖、不停地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生齐说)
  师:是的,“儿子在等我,我一定要把儿子挖出来。”带着这深深的信念这位年轻的父亲8小时、12小时、24小时不停地挖,36小时后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屏幕出示指名读。
  师:从这个外貌描写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指名回答)
  师:哪几个词更能体现出父亲的艰辛与劳累呢?(指名回答)
  师:谁能读出这种艰辛与劳累来?(指名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和父亲一起在废墟中挖掘。(师朗读)
  师:睁开眼睛,此时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指名回答)这36小时都可能发生些什么事情?(指名回答)
  师:面对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余震,面对随时都可能危及生命的各种危险,我们的父亲害怕了吗?他退缩过吗?他停止过吗?
  师: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啊,就让父亲那高大的形象定格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吧,齐读这段话。
  师:孩子们,是什么让这位年轻的父亲不知疲倦、坚持不懈地挖下去呢?(指名回答)
  师:是的,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让他重新站起来的是---(生齐说);当许多人都来阻挡并劝他放弃时,回荡在他耳边的还是---(生齐说);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去时,支撑他的仍然是---(生齐说)。
  师:这句话是支撑父亲的一盏心灯,也是这句话让年仅7岁的阿曼达在灾难面前非常了不起。说说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预设:(1)第16段。说说你的理解。
  (2)第23段。谈谈你的体会。
  师:孩子们,是什么让儿子在生命受到威胁时还镇定自若、鼓励同学们的呢?(指名回答) 是的,让儿子坚信父亲一定会来的是
  ---(生齐说)让儿子把第一个生的希望让给了同学们的还是---(生齐说)
  师:这句话是鼓励儿子的一盏明灯,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有了课文后那令人欣慰的一幕,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师:经历了近40小时的生离死别,此时的拥抱有着多少诉说不尽的辛酸与幸福啊。看着这对无比幸福的父子我不禁想起了前不久汶川地震中的一对父子---(师配乐讲述)
  师:这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其实我们的父亲都很了不起,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的成长倾注情与爱,我们要用心去感受。下面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崇敬来朗读文中令你感动的地方吧。(学生练读)
  师:谁愿意把令你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指名配乐朗读)
  师:谢谢,我替全天下的父亲谢谢你们。此时,我想起了一首小诗,想送给大家---
  师: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
  师:孩子们,带着深深的感动我就要与大家说再见了,课后别忘了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具体描写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父母听,同时搜索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迹。
其他文献
一、教材依据  本课出自河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Unit6 Seasons,本单元围绕季节和天气这一话题展开教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学会介绍自己喜欢的季节和与季节有关的活动,掌握感叹句的用法。而lesson31: What Strange Weather! 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涉及一年四季天气特点的介绍和各个季节的简单活动。主要语法出现了感叹句。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1.设
期刊
一、导语  同学们,在一生当中我们总会经历很多挫折,无论是小是大,都是我们成长的一种财富,在逆境中学到的品质让我们更加的坚韧。我们大家都非常喜爱的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豪放源于他对浊世的看轻,他的达观源于他对困境的藐视,他的潇洒源于他对挫折的不屈和对生活的执着。  今天我们要学的《赤壁赋》是在“乌台诗案”发生后的第三年写的,就让我们在这华丽的篇章下去体会其文之美、其人之雅。  二、
期刊
一、班主任带班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治班规则, 为科任老师提供舒心的教学课堂  “关爱全班学生,推进整体向善,向上”是我的教育理念。并将这种理念体现在班级制度建设中。如班级建立学习小组,对组员实行加、减分制度,根据得分多少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量化,对得分靠前的前两组给与表扬和奖励。使之形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班级氛围。又如,公正、平等地善待每位学生还体现在对班级座位的编排上,我班座位每
期刊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本课力求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重视指导书写汉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这是识字·阅读部分中第三单元第4课,课文将识字与阅读儿歌融为一体,本课要认
期刊
一、定义  “焦点问题解决”是从系统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认为案主的周遭生活是一个系统,且案主与工作者同在一个系统内。这一取向从积极面去了解案主的问题,重视案主原本具有的天分与能力,来修正本身存在的问题。应用到教学中时,要求教师看到学生的“例外行为”并加以鼓励,这里的例外行为是指学生总做不好但偶尔有一次能做好的行为。  二、案例学生简介  小A同学今年二年级,我在接班之前就听说了他的“光榮事迹”:
期刊
電能的轉换与储存教学设计
期刊
我在刚接过高一AP班班主任不久,就遇到让我抓耳挠腮的学生了,是个女生。高一第一次班会课是年级统一的生涯规划课,课上有两个活动,一个是画自己的生命线,另外一个是写下自己高中三年的规划。第一个画生命线是先假设自己的寿命,比如说80岁,然后在你的生命线上把让你印象深刻或对你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时刻用代表不同心情的颜色的笔记录下来,第二个就不用我赘述了。活动刚开始,大家都比较新奇也做得比较认真,等到我在班里
期刊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标》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单元课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
期刊
一、选题理由  第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关于写作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现实的状况是虽然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但一大部分学生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比如写一个题为“一次——的活动”,95%的学生的题材不是拔河比赛,就是越野赛,要么就是春季运动会,秋季运动会。面对一篇篇大同小异的作文,语文老师不仅大倒胃口,而且感到压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節为高中生物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内容包括:⑴由沃森和克里克的实验得出DNA分子的结构;⑵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其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很好的完成了初中到高中的过度,基本适应高中学习进程,掌握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对上一节《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内容基本明确,但空间想象力还较差,动手能力较强。因此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