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勇于拼搏且毫无怨言的英雄气概,这就是谭良德身上体现出来的比奥运金牌分量更重的东西。职场亦是如此:要有争的精神,“争”不是说要去争第一,而是要竭尽全力做最好的自己。
“这就是我 17年跳水生涯的句号了……真遗憾,这辈子就这么与奥运金牌无缘了,我不后悔,心理也很平衡。我尽力了,尽了最大的努力。运动员是要讲点运气的……”这句话出自
3次参加奥运会 3次皆拿银牌的跳水名将谭良德之口,他耗尽了 17年的青春和心血,却因“生不逢时”未能品尝冠军之果。
1976年,11岁的谭良德被选拔到茂名市业余体校开始跳水训练。1年后进广东队接受数名教练“轮番”指导。1982年初,他被选进国家队,为了战胜当时的名将洛加尼斯,他选择了“难度”这个缺口。1984年奥运会、1986年世界锦标赛、1987年第五届世界杯,谭良德都是亚军,在他的名字之上,死死压着“洛加尼斯”!但谭良德不服气,他憋着劲练,时时刻刻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 1988年 1月,澳大利亚国际赛第二场,谭良德全套高质量动作,令全场观众如醉如痴,他终于战胜了劲敌洛加尼斯获得冠军。
正如多年后李孔政评价谭良德的那样:“一个人并不是生成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将他消灭,就是打不败他。”
谭良德是训练中运动量最大的一个,为此还曾被队友称为“不知劳累的机器人”。他耗尽 17年青春和心血,3次参加奥运会都与金牌失之交臂。然而他仍旧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大活宝”,诙谐又随和。第一名只有一个,如果争取不到,我们该怎么办?第一名是不是我们在职场上奋斗的唯一目标?《职业》杂志采访了上海电机学院团委副书记、CCDM中国职业规划师、职业规划师讲师、中华英才网特聘职业咨询专家吕小亮先生。
精神胜于金牌,尽力做最好的自己
吕小亮先生认为,从职业的奋斗历程来看,谭良德在世俗之人的眼中,或许尚缺一块金牌,但相对于金牌来说,他所带给人的精神鼓舞又非金牌所能及。人生贵在真和争。不可否认,在谭良德悠然潇洒的生活态度之下,掩藏着严肃甚至苛求的另一面,他把“真”和“争”诠释得尤为确切。
争:不是争第一,而是竭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不管赛场还是职场,“争”不是说要去争第一,而是要去竭尽全力做最好的自己。
在人类所有的运动场上,“第一”永远只有一个,很多时候,职场也如竞技场,“一块肥肉,万人争抢”,就如应聘岗位一样,多人竞争一个岗位与赛场上争夺冠军没什么区别。最关键的不是你把别人打败,而是怎样才能战胜自己,在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而谭良德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得到的是金牌还是银牌,而在于他 17年对梦想的追求毅力和对生活的宠辱不惊。他关注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梦想,挖掘自身最可贵的品质来诠释成功。其实,最能激励和感召人的,永远都不是得失之间的物质,而是追求梦想的不懈精神。
真:像重视结果那样重视过程
所谓“真”,在谭良德的身上体现的是潇洒平淡的生活态度,对责任的认真和崇敬。
吕小亮指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体现着这个人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应该是基于其对职责和生活的尊重,这也是获得生活回报的最起码前提。职场人的患得患失也许是这个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多元价值观的衍生,但是若想使生活处于最佳状态,那么势必需要将工作的得失摆平放好。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向我们表达了自然、平淡地看待职场得失的必要性,如果你整日生活在过去的得失之中,那么你就没有办法做好迎接下一次成功的准备。记住一句话: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所要寻求的不仅是最后结果的那一刻,而是最真实的求进过程。
专家介绍:吕小亮,上海电机学院团委副书记、CCDM中国职业规划师、职业规划师讲师、中华英才网特聘职业咨询专家,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咨询教育研究,有丰富的职业规划教学和案例咨询经验。
“这就是我 17年跳水生涯的句号了……真遗憾,这辈子就这么与奥运金牌无缘了,我不后悔,心理也很平衡。我尽力了,尽了最大的努力。运动员是要讲点运气的……”这句话出自
3次参加奥运会 3次皆拿银牌的跳水名将谭良德之口,他耗尽了 17年的青春和心血,却因“生不逢时”未能品尝冠军之果。
1976年,11岁的谭良德被选拔到茂名市业余体校开始跳水训练。1年后进广东队接受数名教练“轮番”指导。1982年初,他被选进国家队,为了战胜当时的名将洛加尼斯,他选择了“难度”这个缺口。1984年奥运会、1986年世界锦标赛、1987年第五届世界杯,谭良德都是亚军,在他的名字之上,死死压着“洛加尼斯”!但谭良德不服气,他憋着劲练,时时刻刻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 1988年 1月,澳大利亚国际赛第二场,谭良德全套高质量动作,令全场观众如醉如痴,他终于战胜了劲敌洛加尼斯获得冠军。
正如多年后李孔政评价谭良德的那样:“一个人并不是生成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将他消灭,就是打不败他。”
谭良德是训练中运动量最大的一个,为此还曾被队友称为“不知劳累的机器人”。他耗尽 17年青春和心血,3次参加奥运会都与金牌失之交臂。然而他仍旧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大活宝”,诙谐又随和。第一名只有一个,如果争取不到,我们该怎么办?第一名是不是我们在职场上奋斗的唯一目标?《职业》杂志采访了上海电机学院团委副书记、CCDM中国职业规划师、职业规划师讲师、中华英才网特聘职业咨询专家吕小亮先生。
精神胜于金牌,尽力做最好的自己
吕小亮先生认为,从职业的奋斗历程来看,谭良德在世俗之人的眼中,或许尚缺一块金牌,但相对于金牌来说,他所带给人的精神鼓舞又非金牌所能及。人生贵在真和争。不可否认,在谭良德悠然潇洒的生活态度之下,掩藏着严肃甚至苛求的另一面,他把“真”和“争”诠释得尤为确切。
争:不是争第一,而是竭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不管赛场还是职场,“争”不是说要去争第一,而是要去竭尽全力做最好的自己。
在人类所有的运动场上,“第一”永远只有一个,很多时候,职场也如竞技场,“一块肥肉,万人争抢”,就如应聘岗位一样,多人竞争一个岗位与赛场上争夺冠军没什么区别。最关键的不是你把别人打败,而是怎样才能战胜自己,在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而谭良德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得到的是金牌还是银牌,而在于他 17年对梦想的追求毅力和对生活的宠辱不惊。他关注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梦想,挖掘自身最可贵的品质来诠释成功。其实,最能激励和感召人的,永远都不是得失之间的物质,而是追求梦想的不懈精神。
真:像重视结果那样重视过程
所谓“真”,在谭良德的身上体现的是潇洒平淡的生活态度,对责任的认真和崇敬。
吕小亮指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体现着这个人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应该是基于其对职责和生活的尊重,这也是获得生活回报的最起码前提。职场人的患得患失也许是这个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多元价值观的衍生,但是若想使生活处于最佳状态,那么势必需要将工作的得失摆平放好。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向我们表达了自然、平淡地看待职场得失的必要性,如果你整日生活在过去的得失之中,那么你就没有办法做好迎接下一次成功的准备。记住一句话: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所要寻求的不仅是最后结果的那一刻,而是最真实的求进过程。
专家介绍:吕小亮,上海电机学院团委副书记、CCDM中国职业规划师、职业规划师讲师、中华英才网特聘职业咨询专家,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咨询教育研究,有丰富的职业规划教学和案例咨询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