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规,俗称杜鹃,又称布谷鸟。在古代,子规染上了极为丰富的人文色彩。相传杜鹃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因而夜鸣不已,声音凄切。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杜鹃这一意象抒写悲苦哀怨之情。如杜甫《子规》诗言:“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宋代陈亮《水龙吟》词云:“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在古典诗词中,唐人吴融和宋人余靖的两首《子规》诗可谓咏写杜鹃的代表之作。这两首诗采用了“托物寓意”的表达技巧,借助杜鹃这一意象,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剧命运和凄苦哀伤的内心世界。
先看吴融的《子规》诗: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诗篇一开始,写杜鹃离开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随处飘荡,它就像羽毛一样,居无定所。接着,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声声啼叫的杜鹃,口中吐出的鲜血竟然使山野中的花儿染成了一片红色。这里的想象之词,极力渲染了杜鹃诉说不尽的悲慨之情。然而,杜鹃的悲鸣是徒劳的。春回大地,青草葱郁,含烟吐雾,自然界依然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它并不因为杜鹃泣花成血而含有一丝悲情。诗人借青草作一反衬,写出了杜鹃身处的冷漠无情的社会环境,也更突出了杜鹃孤苦无依、哀告无门的现实处境。
接着,诗人进一步展开对杜鹃哀啼的具体描写。冷雨凄风,它身栖阴郁的绿树不停地啼叫;月落影斜,它面对欲曙的天空苦苦地嘶鸣。杜鹃身处现实环境,内心无限凄苦,它只能不停地呼叫。那声音是那么的凄厉,那么的执着,又是那么的动人心魄。日暮时分,在湘江边上,船上行人听到这样的杜鹃声,想到自己的羁旅生活,定然会在内心涌动起感情的涟漪,越发增添黯然魂消的旅思乡愁。
此诗写杜鹃,实乃写诗人自己。诗人吴融曾在唐昭宗时在朝为官,系迁至侍御史,后因受牵连而罢官,流寓荆南一带。此诗正是诗人在遭到流放时所作,故而诗人采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技巧,借助子规这一具体的物象,反映他仕途失意、流落他乡的酸楚而又痛苦的心情。
宋代余靖的《子规》诗与吴融的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且看余靖的《子规》诗: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此诗一开始,诗人便以杜鹃自喻。杜鹃的声声嘶鸣,凄切动人,蕴含着自己的万古冤屈。第二联写杜鹃生活之环境,诗人叠用六个名词,营造出了雾霭弥漫、烟雨迷茫、明月凄清、落花遍地的客观环境,这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曲折反映。现实世界知音难觅,诗人内心的冤屈无人可以申诉,也无人可以分担。这一联和吴融诗的第三联都是写景,其写景的作用并无二致。
诗的下半部分,明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诗人泪将干,魂欲断,自怨自艾,自惭自伤。因此,他深深责怪自己“谬从科试”,作茧自缚。如今,听到杜鹃的声声哀啼,他越发思念家乡,甚至意欲远离仕途,回归家园。诗歌的最后二句,虽然表面上是对自己的责怪,然而仔细品味,我们从中可以体味到诗句的言外之意。仕途的险恶、科举的束缚、人生的无常,使诗人产生了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如果我们联系余靖的生平,就不难领悟这诗句所包蕴的人生况味。余靖出身于仕宦之家,性聪慧,少年师从林和靖先生,23岁便进士及第,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等。宋景■三年,因向皇帝上书为被贬的范仲淹辩护而被贬。因而,诗人发出“名■惭自束,为尔忆乐园”的感叹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所述,两首《子规》,都是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诗篇。吴诗用杜鹃的飘荡喻自己迁徒流离的生活,用杜鹃啼血昭示诗人内心无限的痛苦,用杜鹃凄切的啼叫声强化诗人旅居他乡的悲凉之情。而余诗则以杜鹃的声声嘶叫表现诗人的萬古之冤,用杜鹃声引发诗人“将干泪”“欲断魂”,体现诗人寸肠欲断的百结愁肠。由此可见,两诗均用了相同的表达技巧,表现了沉郁、愁苦的感情基调。而且,两诗都有对杜鹃生长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诗人都借此反映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这就使诗歌具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不过,在表现方法上,两诗同中有异。吴诗通篇写杜鹃,并无自己感情的直接表露,语言措词含蓄精妙。而余诗前半首写杜鹃的哀啼,后半首写自己的内心世界,主体和客体两两相形,蕴露有法。总之,两诗在情感表达方面,各臻其妙,显示了各自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
李建邡,男,1957年9月出生,1980年2月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1983年7月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坛执鞭近三十年,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副校长。多年来,他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已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结集出版了语文教学专著《语文教学散论》《教苑漫录》《学海津逮》3本,有10余篇文章在市、省乃至全国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各类奖项。他参加了《中学语文教案》等20余本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曾作为特约编委参加了大型语文教育丛书《全国语文教师优秀论文集成》《中国当代语文教学研究文库》的编辑工作。
在古典诗词中,唐人吴融和宋人余靖的两首《子规》诗可谓咏写杜鹃的代表之作。这两首诗采用了“托物寓意”的表达技巧,借助杜鹃这一意象,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剧命运和凄苦哀伤的内心世界。
先看吴融的《子规》诗: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诗篇一开始,写杜鹃离开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随处飘荡,它就像羽毛一样,居无定所。接着,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声声啼叫的杜鹃,口中吐出的鲜血竟然使山野中的花儿染成了一片红色。这里的想象之词,极力渲染了杜鹃诉说不尽的悲慨之情。然而,杜鹃的悲鸣是徒劳的。春回大地,青草葱郁,含烟吐雾,自然界依然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它并不因为杜鹃泣花成血而含有一丝悲情。诗人借青草作一反衬,写出了杜鹃身处的冷漠无情的社会环境,也更突出了杜鹃孤苦无依、哀告无门的现实处境。
接着,诗人进一步展开对杜鹃哀啼的具体描写。冷雨凄风,它身栖阴郁的绿树不停地啼叫;月落影斜,它面对欲曙的天空苦苦地嘶鸣。杜鹃身处现实环境,内心无限凄苦,它只能不停地呼叫。那声音是那么的凄厉,那么的执着,又是那么的动人心魄。日暮时分,在湘江边上,船上行人听到这样的杜鹃声,想到自己的羁旅生活,定然会在内心涌动起感情的涟漪,越发增添黯然魂消的旅思乡愁。
此诗写杜鹃,实乃写诗人自己。诗人吴融曾在唐昭宗时在朝为官,系迁至侍御史,后因受牵连而罢官,流寓荆南一带。此诗正是诗人在遭到流放时所作,故而诗人采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技巧,借助子规这一具体的物象,反映他仕途失意、流落他乡的酸楚而又痛苦的心情。
宋代余靖的《子规》诗与吴融的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且看余靖的《子规》诗: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此诗一开始,诗人便以杜鹃自喻。杜鹃的声声嘶鸣,凄切动人,蕴含着自己的万古冤屈。第二联写杜鹃生活之环境,诗人叠用六个名词,营造出了雾霭弥漫、烟雨迷茫、明月凄清、落花遍地的客观环境,这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曲折反映。现实世界知音难觅,诗人内心的冤屈无人可以申诉,也无人可以分担。这一联和吴融诗的第三联都是写景,其写景的作用并无二致。
诗的下半部分,明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诗人泪将干,魂欲断,自怨自艾,自惭自伤。因此,他深深责怪自己“谬从科试”,作茧自缚。如今,听到杜鹃的声声哀啼,他越发思念家乡,甚至意欲远离仕途,回归家园。诗歌的最后二句,虽然表面上是对自己的责怪,然而仔细品味,我们从中可以体味到诗句的言外之意。仕途的险恶、科举的束缚、人生的无常,使诗人产生了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如果我们联系余靖的生平,就不难领悟这诗句所包蕴的人生况味。余靖出身于仕宦之家,性聪慧,少年师从林和靖先生,23岁便进士及第,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等。宋景■三年,因向皇帝上书为被贬的范仲淹辩护而被贬。因而,诗人发出“名■惭自束,为尔忆乐园”的感叹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所述,两首《子规》,都是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诗篇。吴诗用杜鹃的飘荡喻自己迁徒流离的生活,用杜鹃啼血昭示诗人内心无限的痛苦,用杜鹃凄切的啼叫声强化诗人旅居他乡的悲凉之情。而余诗则以杜鹃的声声嘶叫表现诗人的萬古之冤,用杜鹃声引发诗人“将干泪”“欲断魂”,体现诗人寸肠欲断的百结愁肠。由此可见,两诗均用了相同的表达技巧,表现了沉郁、愁苦的感情基调。而且,两诗都有对杜鹃生长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诗人都借此反映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这就使诗歌具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不过,在表现方法上,两诗同中有异。吴诗通篇写杜鹃,并无自己感情的直接表露,语言措词含蓄精妙。而余诗前半首写杜鹃的哀啼,后半首写自己的内心世界,主体和客体两两相形,蕴露有法。总之,两诗在情感表达方面,各臻其妙,显示了各自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
李建邡,男,1957年9月出生,1980年2月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1983年7月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坛执鞭近三十年,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副校长。多年来,他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已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结集出版了语文教学专著《语文教学散论》《教苑漫录》《学海津逮》3本,有10余篇文章在市、省乃至全国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各类奖项。他参加了《中学语文教案》等20余本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曾作为特约编委参加了大型语文教育丛书《全国语文教师优秀论文集成》《中国当代语文教学研究文库》的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