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佛教延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也属于无神论(Atheism)的宗教,由释迪牟尼创立。释逝牟尼涅槃后,佛教慢慢分为两大教派: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随着佛教的不断向外传播,主要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北传佛教,以大乘教为主,经过印度北部、新疆传入中国腹地,然后蔓延到中国东北,再传播到韩国、日本和越南。南传佛教,则以小乘教为主,经过斯里兰卡传播到緬甸、泰国、印尼、老挺、柬埔寨、韩国和越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根据史书记载,大约佛历608年,也就是中国的东汉时期,有18人的使团到古印度记载佛经,此使团回中国后,带来了两位印度僧人和许多佛经。为了给两位印度僧人居住,汉明帝命人在洛阳建立寺庙,称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座佛教庙,当然,也为了纪念驮佛经回来的白马。后来,两位僧人把佛经翻译成汉语,成为第一本汉语佛经。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当佛教传入到中国后,佛教对中国内地的文化、经济、社会、语言以及思想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佛教逐渐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融合,渐渐演变为中国化的佛教。现代汉语的词汇中吸收佛教词语的不仅是借用语,还有梵语和汉语混合而创造新词语。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高度发展的语言之一,词汇的丰富性是其它语言所罕见的。由于汉族人民和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和语言上的融合,吸收了许多其它各民族语言的成分,汉语当中有很多词汇并非中華本土文化所固有的。他们当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与佛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佛经里的文字都是印度的巴利文和梵文,两种语言对中国人来说很陌生,所以佛经里的语言被翻译成汉语产生了新的词汇。由于汉语跟佛教语言巴利文、梵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译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翻译佛经,这也就影响了汉语词汇并产生了很多新词。
1.音译法
【刹那】
佛教词语,指一个心念起动的时间,是古印度最小的时间词语,本来指女人纺织衣服的时间,后来指短时间。此外,一刹那也代表现在,前刹那代表过去,后刹那代表未来。在《大藏法数曰》出现:“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在现代汉语里,“刹那”用来表示时间短、一念之间、一瞬间,瞬间,一下子。却没有代表过去和未来。例如:投出去的那刹那,我就知道球会进去。再例如:给我一刹的拥抱,我就满足了。
【沙弥】
是佛教中对年龄不足20岁,或其他初级出家男子的称呼。沙弥是梵语,意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慈之义,谓当息恶行慈。其地位低于比丘。根据巴利文经典记载,最早的沙弥是释迴牟尼的儿子罗喉罗。因为他出家时只有7岁,而不满20岁者不得受具足戒,所以释迎牟尼让他以沙弥的身份修行。
【阎罗】
佛教用来称呼在地狱中监守和管理犯人的“阎王”。在中国的古代,该词用来比喻公平正直的人员。而在现代汉语中,该词除了可以表示地狱的神仙外,还用来比喻人特别凶,特别厉害。例如:他看起来像厘雙一样厉害(比喻那个人很凶)。再例如:你的表情太瘆人了,像阎王一样恐怖。
佛经中的巴利文和梵文所要表述的概念很难用汉语词汇表达,所以译经者直接借用原文语言的音与意,以汉字作记音符号来记录下来。因此汉语里有一些的佛教词语是音译词,而且,其中有些词语在汉语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化为常用语。
2.意译法
【方便】
佛教词语,“十波汉密之一”。指用伶俐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使人们领悟佛法的真义。在佛经的经论中常作名词。在《维摩经-法供养品》出现:“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説,显示分明”。在现代汉语中,“方便”是指“便利的”、“帮忙”、“适宜的”、“大小便”、“机会”、“舒适”等。例如:这里说不太方便,我们回去再说。(这里的“方便”表示适宜的意思),再例如:这新店开了以后,对附近的人们方便了,不用去那么远的超市。(这里的“方便”表示便利的意思),又例如:乙;你什么时候去看望他?,好久没见了耶!甲;不一定,看方便吧!(这里的“方便”表示机会的意思)。
【习气】
汉语“习气”指因烦恼而产生的不好习惯。佛教教义里的“习气”是指由于人的思想或行为有烦恼所以生气,产生了人心理的习惯、习性、气分、残习、余习等。另外习气比喻虽然烦恼都消失了,但是还仍然有习惯气,就如同放香料的盒子没有了香料仍然散发香气一样。习气分为三种:1.名言习气,2.我执习气,3.有支习气(异熟习气)。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出现:“摧伏众魔及诸外道,灭除一切烦恼习气,入菩萨地,近如来地”。现代汉语里的“习气”是指不好的习惯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不好的态度或行为。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气的一面。
佛教词语通过意译方法进入汉语词汇后,随着语言发展,佛教意译词有的产生了引申义,有的成为常用词汇。
3.梵汉合璧法
【宝塔】
“宝”是汉语,指珍贵的东西。“塔”是梵文佛教语言塔婆的简称。在魏晋以前人们将塔婆音译成翠堵坡,后来因为佛祖去世,翠堵坡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随着佛教的转播和发展,翠堵坡被简化或者被改译成塔。‘塔’慢慢的融合汉语词汇,也成了汉语的常用语。“宝塔”以前指佛塔的美好奇妙,后来指佛教徒藏僧人死后舍利的地方
【忏悔】
“忏”是梵文佛教语言“忏摩”的简称,意思是“忍”。意思是指知道自己做错了,所以求别人原谅自己犯的过错。另外,也指佛教、道教背诵的一种经文。“悔”是汉语,意思是自己做错了事情,心里很懊悔。“忏悔”佛教语言。"悔”是后悔,向佛陀、菩萨、大僧坦白自己做错的事,目的是为了寻得原谅与解脱。在佛教中“忏悔”指佛教规则,每半年出家的佛教徒要集合背诵戒律,目的是为了给破戒者悔改的机会,后来成为悔罪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
梵汉合璧词是音义兼备:一半音译、一半意译,这种词语反映了汉语在吸收外来语中“半音半意”的造词方法。汉语的特点是,大部分的汉语语素是单音节,由于单音节语素能独立成词,语素和语素也能合成一个词,汉语单音节词:一个字一个音的特点,而梵语是拼音的多音节语系。因为有一部分的佛教词语不能采用上述的两种方法来翻译,所以译经者就把梵文的佛教音译的词音简化的单音词来加上汉语表意的单音词成为新词语,这种词语我们把它称为梵汉合璧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佛教词语进入汉语词汇的不同途径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种类;1.通过音译法,以佛教词语同音同意为主,为汉语产生了音译词。2.通过意译法,以佛教词语的意义为主,而自己创造新词,为汉语产生意译词。3.通过梵汉合璧法,以音义兼备为主,一个表音、一个表义的词语,为汉语产生梵汉合璧词。
参考文献
[1]龙俊成.试论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2]彭杨莉.佛教汉语词汇研宄述评[J],华中人文论丛,2011,2
[3]谭代龙.《佛教汉语词汇系统的结构及形成》[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4]王郦玉.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初探[J].宗教学研究,2005,03
佛教延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也属于无神论(Atheism)的宗教,由释迪牟尼创立。释逝牟尼涅槃后,佛教慢慢分为两大教派: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随着佛教的不断向外传播,主要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北传佛教,以大乘教为主,经过印度北部、新疆传入中国腹地,然后蔓延到中国东北,再传播到韩国、日本和越南。南传佛教,则以小乘教为主,经过斯里兰卡传播到緬甸、泰国、印尼、老挺、柬埔寨、韩国和越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根据史书记载,大约佛历608年,也就是中国的东汉时期,有18人的使团到古印度记载佛经,此使团回中国后,带来了两位印度僧人和许多佛经。为了给两位印度僧人居住,汉明帝命人在洛阳建立寺庙,称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座佛教庙,当然,也为了纪念驮佛经回来的白马。后来,两位僧人把佛经翻译成汉语,成为第一本汉语佛经。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当佛教传入到中国后,佛教对中国内地的文化、经济、社会、语言以及思想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佛教逐渐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融合,渐渐演变为中国化的佛教。现代汉语的词汇中吸收佛教词语的不仅是借用语,还有梵语和汉语混合而创造新词语。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高度发展的语言之一,词汇的丰富性是其它语言所罕见的。由于汉族人民和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和语言上的融合,吸收了许多其它各民族语言的成分,汉语当中有很多词汇并非中華本土文化所固有的。他们当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与佛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佛经里的文字都是印度的巴利文和梵文,两种语言对中国人来说很陌生,所以佛经里的语言被翻译成汉语产生了新的词汇。由于汉语跟佛教语言巴利文、梵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译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翻译佛经,这也就影响了汉语词汇并产生了很多新词。
1.音译法
【刹那】
佛教词语,指一个心念起动的时间,是古印度最小的时间词语,本来指女人纺织衣服的时间,后来指短时间。此外,一刹那也代表现在,前刹那代表过去,后刹那代表未来。在《大藏法数曰》出现:“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在现代汉语里,“刹那”用来表示时间短、一念之间、一瞬间,瞬间,一下子。却没有代表过去和未来。例如:投出去的那刹那,我就知道球会进去。再例如:给我一刹的拥抱,我就满足了。
【沙弥】
是佛教中对年龄不足20岁,或其他初级出家男子的称呼。沙弥是梵语,意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慈之义,谓当息恶行慈。其地位低于比丘。根据巴利文经典记载,最早的沙弥是释迴牟尼的儿子罗喉罗。因为他出家时只有7岁,而不满20岁者不得受具足戒,所以释迎牟尼让他以沙弥的身份修行。
【阎罗】
佛教用来称呼在地狱中监守和管理犯人的“阎王”。在中国的古代,该词用来比喻公平正直的人员。而在现代汉语中,该词除了可以表示地狱的神仙外,还用来比喻人特别凶,特别厉害。例如:他看起来像厘雙一样厉害(比喻那个人很凶)。再例如:你的表情太瘆人了,像阎王一样恐怖。
佛经中的巴利文和梵文所要表述的概念很难用汉语词汇表达,所以译经者直接借用原文语言的音与意,以汉字作记音符号来记录下来。因此汉语里有一些的佛教词语是音译词,而且,其中有些词语在汉语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化为常用语。
2.意译法
【方便】
佛教词语,“十波汉密之一”。指用伶俐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使人们领悟佛法的真义。在佛经的经论中常作名词。在《维摩经-法供养品》出现:“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説,显示分明”。在现代汉语中,“方便”是指“便利的”、“帮忙”、“适宜的”、“大小便”、“机会”、“舒适”等。例如:这里说不太方便,我们回去再说。(这里的“方便”表示适宜的意思),再例如:这新店开了以后,对附近的人们方便了,不用去那么远的超市。(这里的“方便”表示便利的意思),又例如:乙;你什么时候去看望他?,好久没见了耶!甲;不一定,看方便吧!(这里的“方便”表示机会的意思)。
【习气】
汉语“习气”指因烦恼而产生的不好习惯。佛教教义里的“习气”是指由于人的思想或行为有烦恼所以生气,产生了人心理的习惯、习性、气分、残习、余习等。另外习气比喻虽然烦恼都消失了,但是还仍然有习惯气,就如同放香料的盒子没有了香料仍然散发香气一样。习气分为三种:1.名言习气,2.我执习气,3.有支习气(异熟习气)。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出现:“摧伏众魔及诸外道,灭除一切烦恼习气,入菩萨地,近如来地”。现代汉语里的“习气”是指不好的习惯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不好的态度或行为。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气的一面。
佛教词语通过意译方法进入汉语词汇后,随着语言发展,佛教意译词有的产生了引申义,有的成为常用词汇。
3.梵汉合璧法
【宝塔】
“宝”是汉语,指珍贵的东西。“塔”是梵文佛教语言塔婆的简称。在魏晋以前人们将塔婆音译成翠堵坡,后来因为佛祖去世,翠堵坡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随着佛教的转播和发展,翠堵坡被简化或者被改译成塔。‘塔’慢慢的融合汉语词汇,也成了汉语的常用语。“宝塔”以前指佛塔的美好奇妙,后来指佛教徒藏僧人死后舍利的地方
【忏悔】
“忏”是梵文佛教语言“忏摩”的简称,意思是“忍”。意思是指知道自己做错了,所以求别人原谅自己犯的过错。另外,也指佛教、道教背诵的一种经文。“悔”是汉语,意思是自己做错了事情,心里很懊悔。“忏悔”佛教语言。"悔”是后悔,向佛陀、菩萨、大僧坦白自己做错的事,目的是为了寻得原谅与解脱。在佛教中“忏悔”指佛教规则,每半年出家的佛教徒要集合背诵戒律,目的是为了给破戒者悔改的机会,后来成为悔罪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
梵汉合璧词是音义兼备:一半音译、一半意译,这种词语反映了汉语在吸收外来语中“半音半意”的造词方法。汉语的特点是,大部分的汉语语素是单音节,由于单音节语素能独立成词,语素和语素也能合成一个词,汉语单音节词:一个字一个音的特点,而梵语是拼音的多音节语系。因为有一部分的佛教词语不能采用上述的两种方法来翻译,所以译经者就把梵文的佛教音译的词音简化的单音词来加上汉语表意的单音词成为新词语,这种词语我们把它称为梵汉合璧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佛教词语进入汉语词汇的不同途径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种类;1.通过音译法,以佛教词语同音同意为主,为汉语产生了音译词。2.通过意译法,以佛教词语的意义为主,而自己创造新词,为汉语产生意译词。3.通过梵汉合璧法,以音义兼备为主,一个表音、一个表义的词语,为汉语产生梵汉合璧词。
参考文献
[1]龙俊成.试论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2]彭杨莉.佛教汉语词汇研宄述评[J],华中人文论丛,2011,2
[3]谭代龙.《佛教汉语词汇系统的结构及形成》[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4]王郦玉.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初探[J].宗教学研究,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