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fla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突破教师局限,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工具,它在课堂前就需要教师去精心准备,把有效的知识形成图片及文字,在课堂上结合学生情况充分地展示出来。这样,就突破了语文教学因一堂课40分种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有限性,突破语文教师在设计重点难点的无序性。以往的课堂,总是有因为教师的表达或不到位,或距离太远,部分同学听不清楚而要重复许多遍。而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直接看屏幕或视频,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样,多媒体的使用,开辟了一条省时省力、高质高效的科学途径。这一切有利于发挥学生多个感觉器官对文字信息的接收能力,理解能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有研究表明,在学生接收的语文信息总量中,视听结合有利于学生获取94%的语文信息。
   2、激发学生兴趣,优化学习效率
   多媒体是以图文为主,并配以声音、动画、视频等图像语言与文字相结合的教学工具。它能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多媒体教学工作,它能通过图文形式使生硬的、抽象的教材内容变为形象,可感的具体东西。有时通过生动的直观的接触,可以使教材内容的真情实感得到提升,让学生从表面认识上升到深层的认识,化疑难为浅易。
   3、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这种素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石,更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
   4、促进教师学习,增强业务能力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光荣职责。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不能再停留在“一只粉笔,一本教参”。那样只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停滞不前。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法,已是现代教育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思想,要有创新意识,要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要懂得一些多媒体电化设备的基本操作知识和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电化工具的教育效率。   多媒体电化工具在优化语文学科课堂效率方面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但却不可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而去一味地追潮流赶时髦,不择文体,不问内容,一律使用多媒体手段,低估乃至否定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这是不足取的。在过热地运作多媒体电化工具的同时,我们要保持冷思考。作为语文教学,其方法还有其特殊的一面。现实中多媒体电化工具的使用就存在一些缺点,甚至是一些不可忽视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课件的观赏,忽视文本的解读   ①追求课件多杂,学生充当看客。   基于课件的观赏性强,对学生有直观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视线。所以很多的教师主观地认为课件是越漂亮越好,越多图片,越多颜色越好,背景越复杂越能吸引学生。这样的结果自然能吸引住学生,可事实上学生看的只是图片,只是五颜六色的背景,只是对画面的欣赏而已,对课件中要学习的知识,课堂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却完全忽略。   ②盲目热衷视频,远离朗读主体   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能非常大的程度上给予学生感官需求,让学生在上课之余,调动各种感官投入课堂。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学生的在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于是很多教师变想方设法在这一块大做文章。在课前制作课件时,把大量的声音图像信息塞入其中,并充分运用到课堂中。于是,在课堂上学生除了看就是听,几乎没有安排什么以读来感悟文本的时间。   2、依赖工具的对话,忽略情感的交流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则成为学生学习和感悟,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宏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的载体。语文的语言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的独特的艺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自然需要人的思想情感的参与,需要师生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对话,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教学情景,走近学生自己的内心情感等,这样人文性基本特征才能实践。   3、重视电化的便利,限制师生的发挥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无谓时间的浪费。教师因为课前已经把相关的问题设计好了,同时相关的答案也已经隐藏其中。课堂上,教师只要根据需要,显示出来就可以了。然后,有些教师却过于重视这种电化手段的便利,忽视课堂引导学生思路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觉地形成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充满灵性和理性,充满人文情怀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我们语文教师应如何以人性化的方式去构筑通向学生心灵的桥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从
期刊
尝试之一:精心构思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对一堂课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氛围。   记得在导入新课《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就曾用过这样的导语:大家知道吗?中国的1976年是个多灾多难的一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 7月6日,朱德总司令溘然逝去; 9月9日,伟大领袖毛
期刊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找到并掌握名著阅读大门打开的钥匙必须搭建阅读名著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看到他们欣赏的景致,并能或多或少领略其中的美,首先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默读、朗读、浏览式、赏析式、比较式、圈点式、摘录式、对话式,读写抄评、听说论辨、评价鉴赏,借助这些方法走近名著,其次借助活动,调动阅读兴趣,例如让学生回忆影响深刻的书中故事,进行复述讲演,看谁了解的故事多,记忆中
期刊
时下,语文教学改革正推崇探究式教学。它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的人文价值观。这种导向性给予学生的学习更为自由的空间,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去探究呢?现结合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散步》的最后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
期刊
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语文?学语文有什么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语文教育界。在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根本宗旨。有的语文老师就课文讲课文,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上得有些像思想政治课;有的深入分析文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探索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自然奥秘,甚至动手做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实验,上得似乎是生物课、物理课。语文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作为初中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学生通过读书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新课程语文教学法的必需。那么创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研究探讨的新课题。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课外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语文成绩也非常的好,反之却不尽如人意。由此可见,有无课外阅读兴趣是学好语
期刊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
期刊
一、目标的转化——从教师目标向学生目标的转化   作为一门课程,语文应该而且必须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才知道教什么,上完课,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  
期刊
要谈如何学好语文,我还需借用宋代大学者朱熹赞美读书时的那句感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首诗里作者自问自答,这池水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语文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常常使老师和同学们费思伤神,尤其是一写文章就感觉才思枯竭。怎么样才能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让老师乐教,让学生乐学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教者。”孔子
期刊
一、要全方位地、多角度、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和领导者。班级教育是从了解班级状况开始的,班级状况是指学生个体情况和班集体的现状。对学生个体进行了解和研究是多方面的,所以全面地了解学生是班主任采用教育措施和方法的根本依据。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多渠道地去摸清学生的心理,更好地教育、引导他们。    要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