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网上论坛、虚拟社区、博客空间也随之兴起,而以校内网为首的校园SNS社区也逐渐流行,由校内网引发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也越来越被学者们重视。而本文是从法理学角度分析社会互动这一理论,并用法律分析校内网的使用者的网络社会互动行为。在法社会学中,这些群体在年龄、爱好、社会价值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被称为同辈群体。本文以研究法与社会相互关系,兼具法学与社会学的交叉性进行研究。从法理基础对人人网中的网络互动和其他网络社区进行对比与分析,在倾向于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待法律。
关键词:虚拟社区 校内网 同辈群体 社会互动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网络现象,他们的研究是多层次、多视角的,而运用社会法的方法研究网络社会互动的法律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第一,关于社会互动主体的研究,例如关于青少年上网现象的研究(杨鹏,2006);第二,关于网络社会互动场域的研究,像一些学者通过比较几种典型的论坛或者社区,来分析各自虚拟社区的特点。当然这种结论是建立在实证研究的数据基础上的,通过比较各种社区的各种指标,我们可以把虚拟社区分为几大类,这种实证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论证网络社区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现象(黄卓越,2008);第三,是关于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而从文献分析来看,由很大一部分研究领域是集中在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网络给社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研究,即网络社会失范。对于网络失范问题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行为失范的缘由、网络失范的具体内容、网络失范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网络社会控制和对策。
二、人人网中的人际交往
传统的虚拟空间的交往,例如QQ、校友录网站、聊天室等,好友的建立可能在不是很熟的人之间,这样的互动很有可能是表面上的寒暄或者敷衍,这样就有可能限制交流圈,对人际交往的帮助甚少,而且像传统的校友录网站还有重集体轻个人的弊病。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到:中国的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是一种差序格局,熟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为人人网用户绝大多数是大学生,在形成互动网络的过程中,都是自己的同学或者朋友,所以人人网也是这样青年同辈群体组成的熟人社会,它的人际关系也类似差序格局,只不过组成这一熟人社会的群体是青年同辈群体。
(一)校内网互动的基础——好友群
好友群的建立是在校内网中进行人际交往的前奏准备。在熟人虚拟的校内网中,选择交往对象也是有标准的。这些标准主要有二类:第一,选择关系比较密切的。校内网中的好友是同学或者是朋友是相互熟悉的,这样的同辈群体之间没有代沟,他们有着共同的话题和价值观念,因此这样同辈群体中的网络互动是相对稳定的。第二,选择有相同爱好的,也就是共同的趣缘。
(二) 网络聊天行为
校内网中聊天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互动方式,校内网中的聊天行为与QQ和其他聊天室里的聊天有很大的区别的,前者的聊天行为是在“熟人社区”中开始和结束的,而后者的聊天行为很有可能是建立在相互不认识的陌生人的情景上进行的,这种网络互动行为具有偶然性。校内网是一种传播工具,也是一个情景,其功能除了促进沟通,帮助人们获得日常信息之外,通过登陆上网,人们可以进行虚拟社区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是超越时空限制的,不需要与人面对面的接触,就可以形成密切程度不同的人际关系。所以网络聊天行为为网络人际关系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联系的场域,而对于校内网中的聊天,就更能体现这一特点了。
三、对这种同辈间互动带来问题的思考
(一)信任问题
虚拟社区中的互动是依靠道德上的自律和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进行的,然而即便是在大都相互彼此认识的熟人校内网上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信任问题产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上,在校内网这一平台上,大都成员申请帐号是填写是真是的信息,但是我们不能排除也有虚假的成分,再加之这些同辈群体在交往时自由度大大增加,但是稳定性就相对的减小了,于是在认识的人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
(二)同辈群体间负面文化的相互影响
同辈群体间的交往基于他们的共同的价值观,他们有相同的接受和审视问题的角度,但是,由于他们之间的交往所受的制约比较小,他们在聊天、发贴、回贴的过程中可能传递着非主流文化。而随着校内网功能的不断增多,就为传递消极、负面因素提供很大的机会。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法社会学中,校内网中的互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互动是青年,尤其是大学生间的的互动,这种校内网中同辈群体间的互动和其他网络社区相比具有真实性,它是建立在虚拟社区私人空间上的真实互动。法是由活生生的制度中的活生生的人所进行的一种活动,法律秩序是一种组织和决定的方式。在微观上,它对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宏观上,它对社会的整合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这些不能说明校内网没有负面的作用,尤其是像本文所分析的信任问题和互动中负面文化的相互影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更需要我们对校内网进行辨证的思考,以求一定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郭玉锦 王欢.网络社会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赵联飞 郭志刚.虚拟社区交往及其类型学分析[J].社会科学.2008. (08)
[4] 黄卓越.博客写作与公共空间的私人化问题[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4)
[5] 杨鹏. 网络文化与青年 [M]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 李一. 网络行为失范 [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关键词:虚拟社区 校内网 同辈群体 社会互动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网络现象,他们的研究是多层次、多视角的,而运用社会法的方法研究网络社会互动的法律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第一,关于社会互动主体的研究,例如关于青少年上网现象的研究(杨鹏,2006);第二,关于网络社会互动场域的研究,像一些学者通过比较几种典型的论坛或者社区,来分析各自虚拟社区的特点。当然这种结论是建立在实证研究的数据基础上的,通过比较各种社区的各种指标,我们可以把虚拟社区分为几大类,这种实证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论证网络社区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现象(黄卓越,2008);第三,是关于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而从文献分析来看,由很大一部分研究领域是集中在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网络给社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研究,即网络社会失范。对于网络失范问题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行为失范的缘由、网络失范的具体内容、网络失范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网络社会控制和对策。
二、人人网中的人际交往
传统的虚拟空间的交往,例如QQ、校友录网站、聊天室等,好友的建立可能在不是很熟的人之间,这样的互动很有可能是表面上的寒暄或者敷衍,这样就有可能限制交流圈,对人际交往的帮助甚少,而且像传统的校友录网站还有重集体轻个人的弊病。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到:中国的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是一种差序格局,熟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为人人网用户绝大多数是大学生,在形成互动网络的过程中,都是自己的同学或者朋友,所以人人网也是这样青年同辈群体组成的熟人社会,它的人际关系也类似差序格局,只不过组成这一熟人社会的群体是青年同辈群体。
(一)校内网互动的基础——好友群
好友群的建立是在校内网中进行人际交往的前奏准备。在熟人虚拟的校内网中,选择交往对象也是有标准的。这些标准主要有二类:第一,选择关系比较密切的。校内网中的好友是同学或者是朋友是相互熟悉的,这样的同辈群体之间没有代沟,他们有着共同的话题和价值观念,因此这样同辈群体中的网络互动是相对稳定的。第二,选择有相同爱好的,也就是共同的趣缘。
(二) 网络聊天行为
校内网中聊天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互动方式,校内网中的聊天行为与QQ和其他聊天室里的聊天有很大的区别的,前者的聊天行为是在“熟人社区”中开始和结束的,而后者的聊天行为很有可能是建立在相互不认识的陌生人的情景上进行的,这种网络互动行为具有偶然性。校内网是一种传播工具,也是一个情景,其功能除了促进沟通,帮助人们获得日常信息之外,通过登陆上网,人们可以进行虚拟社区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是超越时空限制的,不需要与人面对面的接触,就可以形成密切程度不同的人际关系。所以网络聊天行为为网络人际关系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联系的场域,而对于校内网中的聊天,就更能体现这一特点了。
三、对这种同辈间互动带来问题的思考
(一)信任问题
虚拟社区中的互动是依靠道德上的自律和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进行的,然而即便是在大都相互彼此认识的熟人校内网上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信任问题产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上,在校内网这一平台上,大都成员申请帐号是填写是真是的信息,但是我们不能排除也有虚假的成分,再加之这些同辈群体在交往时自由度大大增加,但是稳定性就相对的减小了,于是在认识的人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
(二)同辈群体间负面文化的相互影响
同辈群体间的交往基于他们的共同的价值观,他们有相同的接受和审视问题的角度,但是,由于他们之间的交往所受的制约比较小,他们在聊天、发贴、回贴的过程中可能传递着非主流文化。而随着校内网功能的不断增多,就为传递消极、负面因素提供很大的机会。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法社会学中,校内网中的互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互动是青年,尤其是大学生间的的互动,这种校内网中同辈群体间的互动和其他网络社区相比具有真实性,它是建立在虚拟社区私人空间上的真实互动。法是由活生生的制度中的活生生的人所进行的一种活动,法律秩序是一种组织和决定的方式。在微观上,它对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宏观上,它对社会的整合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这些不能说明校内网没有负面的作用,尤其是像本文所分析的信任问题和互动中负面文化的相互影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更需要我们对校内网进行辨证的思考,以求一定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郭玉锦 王欢.网络社会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赵联飞 郭志刚.虚拟社区交往及其类型学分析[J].社会科学.2008. (08)
[4] 黄卓越.博客写作与公共空间的私人化问题[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4)
[5] 杨鹏. 网络文化与青年 [M]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 李一. 网络行为失范 [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