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说起有效性,对于参加素质教育改革的教师来说,是个常谈的话题。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主动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关键词】 和谐 情境 自主探究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b)-0128-01
近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日新月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综观教学过程,许多教师由于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应当成为教学创新的题中之意。
1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放开手脚,主动探究,教师首先要走进学生,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和蔼可亲、活泼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以自身的热情和厚爱唤起学生的激情,缩短师生间的距离。面对后进生不近人意的回答,要多一些接纳,少一些排斥;当学生的思维出格时,要尽量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允许他们大胆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综合运用“声色、手势、移位、倾听和平等交流、热情激发、积极评价”等教学策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2 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创设了人为编造的或者不适宜的情境,事例和教学目标缺乏联系,这种情境的创设不仅不利于数学活动开展,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两点:
2.1 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
2.2 要能够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个苹果(500克)和一块石头(1千克),说:“哪个重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掂一掂后说:“这块石头重些。”接着加一个苹果合起来近1千克后又问:“现在还是这块石头重吗?”学生掂一掂后说:“差不多,但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的建构。
3 构建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采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研究”型学习,首先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同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实现共同提高。此外还可以培养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群体活动的功能,先出示导学提纲,指导要点,诱思导学。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学习用具,探究讨论知识,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共同进步。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时,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模仿与记忆在内的多种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这种学习模式能够克服和解决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带来的许多弊端,尤其在促进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方面效果特别明显。学生人人参与,特别是学困生,为其创设了宽松良好的环境,使其可以随想、随说、随问,消除自卑感,让其不同程度的得到发挥、提高。
4 启发学生自觉地共同教学反思
“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我们进行回顾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而我们的教学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剖析,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预设与实际的吻合情况,学生学习和教师调控情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同时,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或遇到障碍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你觉得好的地方,你自己的不足又是什么?指导学生在课后写数学日记,可以写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记述他们在课堂上探究的过程,还可以畅谈他们的发现,更主要的是反思学习方法。这样,经过教与学的不断反思,数学教学逐步向纵深发展,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人的教育》,福禄倍尔,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和谐 情境 自主探究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b)-0128-01
近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日新月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综观教学过程,许多教师由于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应当成为教学创新的题中之意。
1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放开手脚,主动探究,教师首先要走进学生,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和蔼可亲、活泼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以自身的热情和厚爱唤起学生的激情,缩短师生间的距离。面对后进生不近人意的回答,要多一些接纳,少一些排斥;当学生的思维出格时,要尽量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允许他们大胆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综合运用“声色、手势、移位、倾听和平等交流、热情激发、积极评价”等教学策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2 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创设了人为编造的或者不适宜的情境,事例和教学目标缺乏联系,这种情境的创设不仅不利于数学活动开展,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两点:
2.1 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
2.2 要能够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个苹果(500克)和一块石头(1千克),说:“哪个重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掂一掂后说:“这块石头重些。”接着加一个苹果合起来近1千克后又问:“现在还是这块石头重吗?”学生掂一掂后说:“差不多,但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的建构。
3 构建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采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研究”型学习,首先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同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实现共同提高。此外还可以培养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群体活动的功能,先出示导学提纲,指导要点,诱思导学。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学习用具,探究讨论知识,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共同进步。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时,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模仿与记忆在内的多种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这种学习模式能够克服和解决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带来的许多弊端,尤其在促进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方面效果特别明显。学生人人参与,特别是学困生,为其创设了宽松良好的环境,使其可以随想、随说、随问,消除自卑感,让其不同程度的得到发挥、提高。
4 启发学生自觉地共同教学反思
“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我们进行回顾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而我们的教学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剖析,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预设与实际的吻合情况,学生学习和教师调控情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同时,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或遇到障碍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你觉得好的地方,你自己的不足又是什么?指导学生在课后写数学日记,可以写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记述他们在课堂上探究的过程,还可以畅谈他们的发现,更主要的是反思学习方法。这样,经过教与学的不断反思,数学教学逐步向纵深发展,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人的教育》,福禄倍尔,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