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好群众工作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学会做好群众工作,则是我党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本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党消除脱离群众危险的关键一步。在当代的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这需要我们在坚持群众工作这个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采取符合实际发展要求的新策略,以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的本领和能力。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治国理政,关键在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其实,在群众工作方面亦是如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关键少数”在群众工作上的方法论和干事观更值得我们大家深思与探讨。
干事是干部的本分和职责,干部的价值就在于干事。他需要心系万家灯火,情牵百姓忧乐。可见,怎么干如何干的干事观对于一个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有着重要的牵引作用。“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习近平总书记简单易懂的一句话道出了干事观的内涵与真谛,也指明了今后我党群众工作的态度与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的“干事观”主要包括“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和“干成事”四个方面。这让我想到了一则小故事。宋时有一位新进士去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之为做官的四字秘诀,我认为这也是干部干事的秘诀,与习总的“干事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想干事”需要勤,强调的是积极的事业心。“敢干事”需要谨,强调的是责任感。“会干事”需要和,强调的是能力和行动。“干成事”需要缓,强调的是符合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追求。因此,我觉得从更深的角度来理解,习总的“干事观”可以由“勤、谨、和、缓”四个字来概括。“干事观”的提出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党员干部不想干事、不敢干事、不会干事和干不成事的现象。这种不正之风的存在有许多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一些党员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干事观。思想不端正,行动就会偏离正确轨道。如今,脱离群众的危险是党面临的最大执政危险,所以,广大党员干部在重要的群众工作中,更需要端正好自己的干事观,以此来维护和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可见,习总书记的“干事观”不仅是党和国家对干部求真务实和干事创业的最新要求,而且对于干部的群众工作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一,群众工作要做到“勤”。所谓勤,就是不躲懒,不偷懒。台大前任校长傅斯年先生勉励年轻人在做学问方面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就是勤,它代指人们“想干事”的一种冲劲儿,更多地体现了可贵的积极性。我们党的群众工作亦应如此。各级党员干部经常走访群众,与群众心贴心的交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給群众以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福利。这也是勤。然而,现在有一些领导干部把群众工作当做一种形式主义的任务,逢年过节时照几张照片,录几个视频应付交差就草草了事,平常则束之高阁很少与群众接触。试问这样的干部是否有颜面再说自己代表着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是否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是否会巩固党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答案不言而喻都是否定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拥有着无穷的力量,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当代安逸的生活逐渐成为领导干部滋生懒惰想法的土壤,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党员干部的思想松懈了,理想信念缺失了,职责使命淡化了,“想干事”成为一种奢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干事创业,思想是第一粒扣子。故党员干部要坚定信仰,明确职责,扫清思想上的垃圾,调动对群众工作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业精于勤,使自己意识到为群众干事会理直气壮,不为群众干事会如坐针毡。
第二,群众工作要做到“谨”。所谓谨,就是不苟且,不潦草。在这里,谨还有敬的意思。《礼记》中谈到“举大事必慎其终始。”群众工作作为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更需要党员干部做到严谨、谨慎。习主席提到“敢干事”,并不是要求我们盲目地、不考虑实际情况地蛮干,而是希望广大干部能有一种胆识和魄力,既不要畏手畏脚,也不要事倍功半。大胆而又严谨地为群众办事才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态度。当下,我国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有很多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需要政府去解决,为了深化改革必然会伤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一些领导干部就对于群众工作拈轻怕重,不敢干事,长此以往,问题变得越来越多,矛盾变得越来越大。为了自己的乌纱帽,而放弃了本该坚守的职位责任感。我们不可否认,当今群众工作有许多新的挑战,但这并不能成为干部不作为的理由。面对挑战,我们不能畏惧,而要有勇有谋,最大限度地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此外,对于群众工作党员干部还要时刻保持恭敬之心。孔子说,“执事敬”,要求人们要郑重的去做一件事,不可马虎。广大干部要秉持“如见大宾,如承大祭”的态度去为群众办事,把自己真正看作人民的公仆,这样群众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第三,群众工作要做到“和”。所谓和,就是虚心,不武断,不固执己见。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的“会干事”就是强调的这一点。“满招损,谦受益。”追求党内民主,防止个人专权是我党走弯路时得到的宝贵经验教训,也是我党在任何时期都会注重的问题。民主通常是与自由联系在一起的,追求民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追求自由。在党的群众工作领域同样也应做到民主与自由。众所周知,百姓之事无小事,群众工作是繁琐而又艰巨的,“一手遮天”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干部因违背这个道理而碰钉子,他们把群众工作看得过于简单,把百姓的利益看得过于渺小,把手中的权力看得过于强大,对于群众工作总是独断专行,对于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屑一顾,这就增加了决策的危险性,这就是“不会干事”。“会干事”需要借助一个充满民主与自由的环境来推行和发展,故各个领导班子中的民主氛围成为关键,上至干部,下到基层,每个人都有政治自由和言论自由。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对百姓负责就是干部最大的责任。谦虚地跟着事实走,树立理性的权力观,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虚心听取其他同志的想法,使决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
第四,群众工作要做到“缓”。所谓缓,就是不要着急,不要急于求成。无论是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中都要达到这一点。在做学问中,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在党的群众工作中,缓的意思,是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急于追求政绩。“干成事”是“干事观”的目标和归宿,“成”体现在决策的实际效果上,这种效果的期限不只是指短期,更注重的是长期。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心态都显得很浮躁,一些党员干部的“政绩观”变得扭曲,把自己的仕途看得比群众利益还要重,用这种歪曲的思想去指导自己的群众工作,最终的结果肯定是群众不买账。例如,现在的一些“烂尾工程”,在最初打着惠民的旗帜,大张旗鼓地修建,过了几年这些工程便不再发挥作用,劳民伤财到底为哪般?同时这也反映出了考核领导干部的标准一样存在问题,需要及时改进,切勿让干部唯“政绩”是图。我们党并不是一成立就得到广大人民群众信任的,也是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才最终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群众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党员干部需要少一点私心杂念,多一点真诚和用心,少一点急于求成,多一点研究和耐心,这才是“干成事”的标配,才是群众的希望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勤、谨、和、缓”的“干事观”符合历史和现实的需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势必会使广大干部的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对于群众工作而言,厉行习主席的“干事观”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不要让“勤、谨、和、缓”成为死的文字和规定,而要让它真正内化于心,活在群众工作中。唯有这样,干部与群众的感情才会深厚,才能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一起为实现中国梦增砖添瓦,才能巩固和加固我们党的执政稳定性和长期性。
作者简介:刘旭(1994—),女,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
干事是干部的本分和职责,干部的价值就在于干事。他需要心系万家灯火,情牵百姓忧乐。可见,怎么干如何干的干事观对于一个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有着重要的牵引作用。“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习近平总书记简单易懂的一句话道出了干事观的内涵与真谛,也指明了今后我党群众工作的态度与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的“干事观”主要包括“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和“干成事”四个方面。这让我想到了一则小故事。宋时有一位新进士去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之为做官的四字秘诀,我认为这也是干部干事的秘诀,与习总的“干事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想干事”需要勤,强调的是积极的事业心。“敢干事”需要谨,强调的是责任感。“会干事”需要和,强调的是能力和行动。“干成事”需要缓,强调的是符合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追求。因此,我觉得从更深的角度来理解,习总的“干事观”可以由“勤、谨、和、缓”四个字来概括。“干事观”的提出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党员干部不想干事、不敢干事、不会干事和干不成事的现象。这种不正之风的存在有许多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一些党员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干事观。思想不端正,行动就会偏离正确轨道。如今,脱离群众的危险是党面临的最大执政危险,所以,广大党员干部在重要的群众工作中,更需要端正好自己的干事观,以此来维护和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可见,习总书记的“干事观”不仅是党和国家对干部求真务实和干事创业的最新要求,而且对于干部的群众工作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一,群众工作要做到“勤”。所谓勤,就是不躲懒,不偷懒。台大前任校长傅斯年先生勉励年轻人在做学问方面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就是勤,它代指人们“想干事”的一种冲劲儿,更多地体现了可贵的积极性。我们党的群众工作亦应如此。各级党员干部经常走访群众,与群众心贴心的交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給群众以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福利。这也是勤。然而,现在有一些领导干部把群众工作当做一种形式主义的任务,逢年过节时照几张照片,录几个视频应付交差就草草了事,平常则束之高阁很少与群众接触。试问这样的干部是否有颜面再说自己代表着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是否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是否会巩固党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答案不言而喻都是否定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拥有着无穷的力量,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当代安逸的生活逐渐成为领导干部滋生懒惰想法的土壤,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党员干部的思想松懈了,理想信念缺失了,职责使命淡化了,“想干事”成为一种奢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干事创业,思想是第一粒扣子。故党员干部要坚定信仰,明确职责,扫清思想上的垃圾,调动对群众工作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业精于勤,使自己意识到为群众干事会理直气壮,不为群众干事会如坐针毡。
第二,群众工作要做到“谨”。所谓谨,就是不苟且,不潦草。在这里,谨还有敬的意思。《礼记》中谈到“举大事必慎其终始。”群众工作作为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更需要党员干部做到严谨、谨慎。习主席提到“敢干事”,并不是要求我们盲目地、不考虑实际情况地蛮干,而是希望广大干部能有一种胆识和魄力,既不要畏手畏脚,也不要事倍功半。大胆而又严谨地为群众办事才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态度。当下,我国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有很多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需要政府去解决,为了深化改革必然会伤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一些领导干部就对于群众工作拈轻怕重,不敢干事,长此以往,问题变得越来越多,矛盾变得越来越大。为了自己的乌纱帽,而放弃了本该坚守的职位责任感。我们不可否认,当今群众工作有许多新的挑战,但这并不能成为干部不作为的理由。面对挑战,我们不能畏惧,而要有勇有谋,最大限度地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此外,对于群众工作党员干部还要时刻保持恭敬之心。孔子说,“执事敬”,要求人们要郑重的去做一件事,不可马虎。广大干部要秉持“如见大宾,如承大祭”的态度去为群众办事,把自己真正看作人民的公仆,这样群众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第三,群众工作要做到“和”。所谓和,就是虚心,不武断,不固执己见。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的“会干事”就是强调的这一点。“满招损,谦受益。”追求党内民主,防止个人专权是我党走弯路时得到的宝贵经验教训,也是我党在任何时期都会注重的问题。民主通常是与自由联系在一起的,追求民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追求自由。在党的群众工作领域同样也应做到民主与自由。众所周知,百姓之事无小事,群众工作是繁琐而又艰巨的,“一手遮天”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干部因违背这个道理而碰钉子,他们把群众工作看得过于简单,把百姓的利益看得过于渺小,把手中的权力看得过于强大,对于群众工作总是独断专行,对于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屑一顾,这就增加了决策的危险性,这就是“不会干事”。“会干事”需要借助一个充满民主与自由的环境来推行和发展,故各个领导班子中的民主氛围成为关键,上至干部,下到基层,每个人都有政治自由和言论自由。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对百姓负责就是干部最大的责任。谦虚地跟着事实走,树立理性的权力观,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虚心听取其他同志的想法,使决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
第四,群众工作要做到“缓”。所谓缓,就是不要着急,不要急于求成。无论是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中都要达到这一点。在做学问中,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在党的群众工作中,缓的意思,是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急于追求政绩。“干成事”是“干事观”的目标和归宿,“成”体现在决策的实际效果上,这种效果的期限不只是指短期,更注重的是长期。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心态都显得很浮躁,一些党员干部的“政绩观”变得扭曲,把自己的仕途看得比群众利益还要重,用这种歪曲的思想去指导自己的群众工作,最终的结果肯定是群众不买账。例如,现在的一些“烂尾工程”,在最初打着惠民的旗帜,大张旗鼓地修建,过了几年这些工程便不再发挥作用,劳民伤财到底为哪般?同时这也反映出了考核领导干部的标准一样存在问题,需要及时改进,切勿让干部唯“政绩”是图。我们党并不是一成立就得到广大人民群众信任的,也是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才最终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群众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党员干部需要少一点私心杂念,多一点真诚和用心,少一点急于求成,多一点研究和耐心,这才是“干成事”的标配,才是群众的希望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勤、谨、和、缓”的“干事观”符合历史和现实的需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势必会使广大干部的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对于群众工作而言,厉行习主席的“干事观”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不要让“勤、谨、和、缓”成为死的文字和规定,而要让它真正内化于心,活在群众工作中。唯有这样,干部与群众的感情才会深厚,才能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一起为实现中国梦增砖添瓦,才能巩固和加固我们党的执政稳定性和长期性。
作者简介:刘旭(1994—),女,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