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母语对中国孩子来说是必须要学习的,每个孩子从进入学校的那天起就开始学习语文,甚至终身在学习,到底取得了多少成就,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们的孩子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学习语文,成为语言学专家的暂不去统计,但近年来文学家的产量确实不容乐观,缺少能走出国际社会的领风人物。即使是得了诺奖的莫言,也受到诸多诟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并不了解当代作家的动态,深感惭愧。我听到的当代较红的文学创作者有郭敬明、韩寒,这还是通过我的女儿了解的,可见这方面我确实很欠缺。这些青春偶像派作家仅仅是对部分人群产生影响力。同时我也感到媒体对作家的宣传太少了。尤其是那些默默耕耘,充满责任感,勇于超越时代风气的作家,我们缺少一定的了解。好像作家必须出名,否则,全世界都不知道你是谁。如果说文学创作者,倒是很多,我去年参加市文联的各种活动,就认识了很多当地的文学爱好者,很多都是业余爱好者,他们的文学创作仅仅停留在探索中,难以超越过去。这是为什么?
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是缺少创造力,很多人的思想仅仅停留在继承上没有突破,现实世界因为科技的变化带来诸多于变动。包括人们的生活。作家们不敢轻易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下定义,当然也很难对现实社会的多元文化做出明确定义,一切都还在历史的酝酿中,难以抓住或阐述当下的一些焦点。被权威束缚,被群体绑架的风险让作家们谨小慎微,还有一些作家自己的文化与时代脱节,还用过去“文人”的眼光去看世界,没有深入的了解时代,对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做深入的探索,或者一些作家本身就是缺乏学习,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精神上排斥现在的科技文化的发展,思想上又缺乏前瞻性,比较僵化、落伍。自然无法贴近生活。
作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本就不以创作为本职的教师,教师们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已,这些针对时弊的工作本就与他们无关。但是,如果中国的教育就只是这样因循守旧,踯躅不前。那就无法解放人们的思想,教育是时代先进文化的继承和拓展。不改变那些旧的教育观念,不研究科学的现代化新技术下的教育状态,就不是真正的提创新,那么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矛盾的冲突就会越来越严重,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是先进文化的发扬者,所以教师更应该有文化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培养出真正的当下最需要的人才,是教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所以教师真的不能再把孩子当成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唯分数而战的士兵。而应大胆突破,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下功夫,编写一些能解决语言文学创新的方式方法。
“語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探索语言对创新有积极意义。带头书写文学,成立本校的文学社,不要再让语文教学简单理解为知识的传授,把一些碎片化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肩负起语文开创思维,增长见识,形成人格等的魅力,让学生真正感受文学和语文的关系。形成真正的人生观,结合传统儒学、道学等儒家经典来认识当下世界发生了什么,什么是当下的主流?毫无疑问,互联网下的新型学习环境下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找到学习的方向,才能真正的利用语言,传播自己的心声,抒发自己的心灵,审视自己的命运;才能改变僵化的思维模式,解决各种学业负担过重,简单追求成绩分数的学习目标。
我校教师现在培养孩子的文学创作上积极 探索,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教师们不断总结经验,在这方面甚至有一些老教师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如代庆香老师在诗歌教学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经验。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写作创造力,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语言文字,才能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就如《白说》里白岩松所说的“我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汉字的喜爱是在增长的。好多人说,这年头谁还读诗啊,我就要告诉他们,诗歌里浓缩了最精华的中文。要知道,中文是可以一再被重‘发明’的。怎么讲?常用汉字只有几千个,但是每当你要落笔成文时,总会承载着或主动或被动的重新发明汉字的可能。”
其实古代最长运用的对联创作就是一种最生动的创新思维的体现,“爆竹声声除旧岁,梅花点点报新春”、“五谷丰登稻米香,六畜兴旺牛羊壮”、既富有生活气息,又朗朗上口,广为流传,文化气息十足。这样的知识通过诵读,学生识字容易,还可以迁移拓展。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促进非常有益。
在诗歌的训练上也是如此,孩子天生的口语化倾向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只要多诵读,孩子就会被诗歌所蕴含的韵律感浸润。尤其是早一点对孩子进行诗歌的训练,更有利于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来源于实践,而诗歌是语言文字最好的实验载体,它短小,简洁,富有哲理,孩子们在书写诗歌时充满了想象力。在写作时,孩子们会学着组织语言,学着观察世界,学着动脑!这种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的成本很低。因此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好途径。
在这方面也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探索,一些爱好写诗歌的教师做出了许多努力和尝试。例如,最常用的仿写诗歌,诗歌的特点是要分小结,重复产生音乐美,因此利用这个特点,让学生从中寻找规律,学着组织语言文字。积累和运用都得到了锻炼,一举两得。但是学写诗歌的教学起步很慢,往往在开始的时候,很多孩子很难掌握规律,但只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就一定能收获累累硕果。
其次诗歌是一种体裁灵活的文体,各种形式的诗风都应该让学生多接触,从小就培养写作诗歌的兴趣。看看过去的革命者不仅能投笔从戎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还能在革命之余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毛泽东就在长征途中写下了很多诗词。
我校的课外阅读也很有特色,每个学生都有一本课外阅读卡,每天读完课外书籍,就对好词好句进行积累。写出一两句话的读后感。
并且开展了群文阅读的新的教学模式。在阅读的课题上做了很多的研究。最大的亮点是图书室的设立,在走廊上每一个角落都有书柜,让学生沉浸在书香的环境中,得到更多的知识,更多元的教育资源。这些都是非常可取的。如果结合这样的氛围再多开展一些“好书推荐活动”就更有意义了。不过上学期我校开展了“讲故事”比赛,对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文学创作在小学教育中是一种尝试渗透的教育形式,是在学生枯燥的知识积累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取得语言实践的好模式。今后还有更多的文学创作的方法值得教师们去探索。例如成立年级文学社团、
评选“校园小文学家”、开展校园文学小报、文学沙龙、或者本校文学网络社交网站等等。对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但是我们的孩子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学习语文,成为语言学专家的暂不去统计,但近年来文学家的产量确实不容乐观,缺少能走出国际社会的领风人物。即使是得了诺奖的莫言,也受到诸多诟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并不了解当代作家的动态,深感惭愧。我听到的当代较红的文学创作者有郭敬明、韩寒,这还是通过我的女儿了解的,可见这方面我确实很欠缺。这些青春偶像派作家仅仅是对部分人群产生影响力。同时我也感到媒体对作家的宣传太少了。尤其是那些默默耕耘,充满责任感,勇于超越时代风气的作家,我们缺少一定的了解。好像作家必须出名,否则,全世界都不知道你是谁。如果说文学创作者,倒是很多,我去年参加市文联的各种活动,就认识了很多当地的文学爱好者,很多都是业余爱好者,他们的文学创作仅仅停留在探索中,难以超越过去。这是为什么?
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是缺少创造力,很多人的思想仅仅停留在继承上没有突破,现实世界因为科技的变化带来诸多于变动。包括人们的生活。作家们不敢轻易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下定义,当然也很难对现实社会的多元文化做出明确定义,一切都还在历史的酝酿中,难以抓住或阐述当下的一些焦点。被权威束缚,被群体绑架的风险让作家们谨小慎微,还有一些作家自己的文化与时代脱节,还用过去“文人”的眼光去看世界,没有深入的了解时代,对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做深入的探索,或者一些作家本身就是缺乏学习,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精神上排斥现在的科技文化的发展,思想上又缺乏前瞻性,比较僵化、落伍。自然无法贴近生活。
作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本就不以创作为本职的教师,教师们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已,这些针对时弊的工作本就与他们无关。但是,如果中国的教育就只是这样因循守旧,踯躅不前。那就无法解放人们的思想,教育是时代先进文化的继承和拓展。不改变那些旧的教育观念,不研究科学的现代化新技术下的教育状态,就不是真正的提创新,那么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矛盾的冲突就会越来越严重,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是先进文化的发扬者,所以教师更应该有文化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培养出真正的当下最需要的人才,是教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所以教师真的不能再把孩子当成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唯分数而战的士兵。而应大胆突破,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下功夫,编写一些能解决语言文学创新的方式方法。
“語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探索语言对创新有积极意义。带头书写文学,成立本校的文学社,不要再让语文教学简单理解为知识的传授,把一些碎片化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肩负起语文开创思维,增长见识,形成人格等的魅力,让学生真正感受文学和语文的关系。形成真正的人生观,结合传统儒学、道学等儒家经典来认识当下世界发生了什么,什么是当下的主流?毫无疑问,互联网下的新型学习环境下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找到学习的方向,才能真正的利用语言,传播自己的心声,抒发自己的心灵,审视自己的命运;才能改变僵化的思维模式,解决各种学业负担过重,简单追求成绩分数的学习目标。
我校教师现在培养孩子的文学创作上积极 探索,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教师们不断总结经验,在这方面甚至有一些老教师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如代庆香老师在诗歌教学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经验。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写作创造力,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语言文字,才能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就如《白说》里白岩松所说的“我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汉字的喜爱是在增长的。好多人说,这年头谁还读诗啊,我就要告诉他们,诗歌里浓缩了最精华的中文。要知道,中文是可以一再被重‘发明’的。怎么讲?常用汉字只有几千个,但是每当你要落笔成文时,总会承载着或主动或被动的重新发明汉字的可能。”
其实古代最长运用的对联创作就是一种最生动的创新思维的体现,“爆竹声声除旧岁,梅花点点报新春”、“五谷丰登稻米香,六畜兴旺牛羊壮”、既富有生活气息,又朗朗上口,广为流传,文化气息十足。这样的知识通过诵读,学生识字容易,还可以迁移拓展。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促进非常有益。
在诗歌的训练上也是如此,孩子天生的口语化倾向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只要多诵读,孩子就会被诗歌所蕴含的韵律感浸润。尤其是早一点对孩子进行诗歌的训练,更有利于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来源于实践,而诗歌是语言文字最好的实验载体,它短小,简洁,富有哲理,孩子们在书写诗歌时充满了想象力。在写作时,孩子们会学着组织语言,学着观察世界,学着动脑!这种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的成本很低。因此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好途径。
在这方面也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探索,一些爱好写诗歌的教师做出了许多努力和尝试。例如,最常用的仿写诗歌,诗歌的特点是要分小结,重复产生音乐美,因此利用这个特点,让学生从中寻找规律,学着组织语言文字。积累和运用都得到了锻炼,一举两得。但是学写诗歌的教学起步很慢,往往在开始的时候,很多孩子很难掌握规律,但只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就一定能收获累累硕果。
其次诗歌是一种体裁灵活的文体,各种形式的诗风都应该让学生多接触,从小就培养写作诗歌的兴趣。看看过去的革命者不仅能投笔从戎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还能在革命之余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毛泽东就在长征途中写下了很多诗词。
我校的课外阅读也很有特色,每个学生都有一本课外阅读卡,每天读完课外书籍,就对好词好句进行积累。写出一两句话的读后感。
并且开展了群文阅读的新的教学模式。在阅读的课题上做了很多的研究。最大的亮点是图书室的设立,在走廊上每一个角落都有书柜,让学生沉浸在书香的环境中,得到更多的知识,更多元的教育资源。这些都是非常可取的。如果结合这样的氛围再多开展一些“好书推荐活动”就更有意义了。不过上学期我校开展了“讲故事”比赛,对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文学创作在小学教育中是一种尝试渗透的教育形式,是在学生枯燥的知识积累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取得语言实践的好模式。今后还有更多的文学创作的方法值得教师们去探索。例如成立年级文学社团、
评选“校园小文学家”、开展校园文学小报、文学沙龙、或者本校文学网络社交网站等等。对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