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行新课改,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重要要求: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为了评价一节课好坏的关键性标准。因此语文课堂也有了许多好的改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多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了,动手动脑能力也提高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多了,课堂气氛也热闹了……
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相比,不可否认,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在某些方面,学生想象力也比以前丰富了,这是好的一面。但是,有的公开课,甚至是平时所谓的研究课只是一种“表演秀”,一节课下来,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畅所欲言,而我们是否在课后去跟踪追问学生一节课下来学到什么没有?我们是否在备课、上课时更侧重文本的阅读而不是凭空想象,越飞越远?笔者在这里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课堂活跃”提出几点建议:
一、课堂气氛能有放有收,切勿因过分开放而忽视了文本的阅读
新课改倡导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于是,随之而来的是“你想先学习哪一段”、“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你发表一下高见”等,充分体现语文课堂高度民主程度的用语频频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出现,学生也确实喜欢老师给他们这样或那样的机会。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往往在教师高度民主的背后却仍隐藏着过去陈旧的“独断”现象,只是这种“独断”变得难以发现罢了。其实不管学生是否喜欢,也不管他们想不想学,许多教师仍按部就班地延续着旧模式,学生无论想学与否,还是得跟着老师走,只不过课堂上多了那些不中用的“民主”附属言语罢了,打着“民主”外包装的“填鸭课”经过一翻重新包装后还是粉墨登场,教师不但是“主导”,更是成为了绝对“领导”。
有些课堂恰好相反,课堂上学生说喜欢哪,教师也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指导什么。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名著,一位同学激动地说猪八戒懂享受。老师点评说,像猪八戒这样活着的日子挺潇洒……于是乎课堂上增添了不少生趣,争论也多了,学生发言也增加了。可是,到头来,整节课却道不出一个所以然,教师没有很好地去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设计的重点、难点,课堂却成了热闹的辩论赛,主要内容也被“民主”争论挤掉了,我们的教师反而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课堂成了新版的“放羊”课,教师却成了旁观者。
二、鼓励合作交流,切勿冲淡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上合作、交流是新课标的方向,这种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语文素材,提高语文素养和对问题的见解能力。在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学习的今天,教师们都在积极地实践着这样的理念,但效果又是如何呢?如果教师未曾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只是一味盲目地去模仿,那只会冲淡课堂教学的效果。要知道小组合作活动不仅是让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各自热闹地讨论片刻,更关健的是要注意指导学生怎样合作、怎样交流,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讨论、怎样质疑。教师除了应该组织好合作交流外,自己还应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组织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而不是象征性地表演,任务性地完成教学环节。尤其是初中生,由于自制能力差,一些学生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唯我独尊,讨论时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你说,我也说,课堂变得乱糟糟,一些“活跃分子”则趁机搞小动作,这样不仅会影响讨论效果,更无法使讨论深入。如果合作只流于形式,只在乎教师口令中的“开始”与“停止”,而不管学生讨论些什么,合作到何种程度,思想上交流到什么层面,讨论中会出现什么问题,这样只会给课堂带来负面影响,势必会冲淡有效课堂的浓度。
因此,小组合作要求学生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把合作学习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尊重与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学会交流与合作。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切勿削弱情感交流
众所周知,多媒体可在瞬间展示大量突破时空局限的生动形象资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个崭新的教学场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必要的讲授、点拨、质疑,组织讨论和指导基础练习仍不失为课堂的主要教学手段。若舍本逐末,多媒体由“辅教”成为贯穿课堂的“主教”,课堂成了看电影或图文的场景观摩,这会把学生读书、思考、交流情感的时间挤掉了。因此,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一定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地运用,才能相得益彰。否则在课堂上,尽情而熟练展示各种教育手段的做法只会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只会削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甚至一节下来学生只是好奇,最终什么也没学到。
一堂好课,需要学生的活跃,但“课堂活跃”不一定是一堂好课,有效的课堂教学并不在于课堂是否活跃。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好的情感积淀,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学语文、用语文,教会他们学语文的方法,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相比,不可否认,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在某些方面,学生想象力也比以前丰富了,这是好的一面。但是,有的公开课,甚至是平时所谓的研究课只是一种“表演秀”,一节课下来,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畅所欲言,而我们是否在课后去跟踪追问学生一节课下来学到什么没有?我们是否在备课、上课时更侧重文本的阅读而不是凭空想象,越飞越远?笔者在这里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课堂活跃”提出几点建议:
一、课堂气氛能有放有收,切勿因过分开放而忽视了文本的阅读
新课改倡导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于是,随之而来的是“你想先学习哪一段”、“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你发表一下高见”等,充分体现语文课堂高度民主程度的用语频频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出现,学生也确实喜欢老师给他们这样或那样的机会。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往往在教师高度民主的背后却仍隐藏着过去陈旧的“独断”现象,只是这种“独断”变得难以发现罢了。其实不管学生是否喜欢,也不管他们想不想学,许多教师仍按部就班地延续着旧模式,学生无论想学与否,还是得跟着老师走,只不过课堂上多了那些不中用的“民主”附属言语罢了,打着“民主”外包装的“填鸭课”经过一翻重新包装后还是粉墨登场,教师不但是“主导”,更是成为了绝对“领导”。
有些课堂恰好相反,课堂上学生说喜欢哪,教师也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指导什么。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名著,一位同学激动地说猪八戒懂享受。老师点评说,像猪八戒这样活着的日子挺潇洒……于是乎课堂上增添了不少生趣,争论也多了,学生发言也增加了。可是,到头来,整节课却道不出一个所以然,教师没有很好地去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设计的重点、难点,课堂却成了热闹的辩论赛,主要内容也被“民主”争论挤掉了,我们的教师反而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课堂成了新版的“放羊”课,教师却成了旁观者。
二、鼓励合作交流,切勿冲淡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上合作、交流是新课标的方向,这种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语文素材,提高语文素养和对问题的见解能力。在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学习的今天,教师们都在积极地实践着这样的理念,但效果又是如何呢?如果教师未曾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只是一味盲目地去模仿,那只会冲淡课堂教学的效果。要知道小组合作活动不仅是让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各自热闹地讨论片刻,更关健的是要注意指导学生怎样合作、怎样交流,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讨论、怎样质疑。教师除了应该组织好合作交流外,自己还应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组织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而不是象征性地表演,任务性地完成教学环节。尤其是初中生,由于自制能力差,一些学生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唯我独尊,讨论时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你说,我也说,课堂变得乱糟糟,一些“活跃分子”则趁机搞小动作,这样不仅会影响讨论效果,更无法使讨论深入。如果合作只流于形式,只在乎教师口令中的“开始”与“停止”,而不管学生讨论些什么,合作到何种程度,思想上交流到什么层面,讨论中会出现什么问题,这样只会给课堂带来负面影响,势必会冲淡有效课堂的浓度。
因此,小组合作要求学生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把合作学习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尊重与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学会交流与合作。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切勿削弱情感交流
众所周知,多媒体可在瞬间展示大量突破时空局限的生动形象资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个崭新的教学场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必要的讲授、点拨、质疑,组织讨论和指导基础练习仍不失为课堂的主要教学手段。若舍本逐末,多媒体由“辅教”成为贯穿课堂的“主教”,课堂成了看电影或图文的场景观摩,这会把学生读书、思考、交流情感的时间挤掉了。因此,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一定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地运用,才能相得益彰。否则在课堂上,尽情而熟练展示各种教育手段的做法只会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只会削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甚至一节下来学生只是好奇,最终什么也没学到。
一堂好课,需要学生的活跃,但“课堂活跃”不一定是一堂好课,有效的课堂教学并不在于课堂是否活跃。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好的情感积淀,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学语文、用语文,教会他们学语文的方法,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