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来江口守空船”作何解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g76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古名篇《琵琶行》是高中学生唐诗学习中的重要篇目,但在课文注释上却存有争议之处。《中学语文杂志》去年第四期黄昊、黄灵庚两位在《高中语文课本(苏教版)古诗文注释补正(下)》一文中,指出教材的纰漏,将《琵琶行》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理解为“琵琶女所乘的船离开江口”。依据有二:其一,从语义上看,认为既然下句承以“绕船月明江水寒”,四周光水相绕,那么船当在江中,而非“江口”,即离开“江口”;其二,援引唐诗作为例证,将“去来”释为“离开”。我以为,此解甚谬。
   先说语义。首先,“去来江口”句后接”绕船月明江水寒”之景,更紧衔“前月浮梁买茶去”之事,怎能在理解时断章取义,只顾其后,而不瞻其前?况且,明月在天空高悬,江上何处无月明?若见月儿绕船景,岂必非得在江心!其次,何为“江口”?《辞海》对“口”字作如是说:“出入通过的地方。如:关口,港口。”诗中“送客湓浦口”“浔阳江头夜送客”“住近湓江地低湿”等句又点明,此处的“江”特指湓江。所谓“江口”者,湓江流入长江的地方,小序中所言“盆浦口”是也。若依二黄所说,琵琶女乘船离开湓浦口,那她欲往何方?难道随夫君往浮梁买茶不成?如此,又何来“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怨言?再看上下文,主人(诗人)随客下马在船,忽闻琴音,沉醉至于忘归,进而按捺不住欣赏之情“寻声暗问弹者谁”,“暗”者,不显露秘密也。可见问声不大;而答者隔着自己的琴音不仅听见询问,所做的回答还让对方感到了自己心绪的流露——“欲语迟”——些许的迟疑。若二船此在江边,彼在江心,那双方想通过语言交流,恐怕得喊号子唱山歌吧?这髙声吆喝与后文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羞怯之美实在是相差万里之遥。可见,黄说从语义逻辑上是荒谬的。
   再看字义。二黄将“去来江口”解为“离开江口”,“江口”为宾语,“去来”做其谓语动词,为“离开”义。但黄文所举例证,无一例外,均无“离开”义。“征客去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张汯《怨诗》)、“去来悲如何,见少别离多”(李益《长干行》)、“去来年月多,苦愁改形容” (孟郊《古意》)、“武帝去来罗袖尽,野花黄蝶领春风”(王建《过绮岫宫》)、“燕局崇三朝,去来历九春”(乔知之《定情篇》)、“学仙去来辞故人,长安道路多风尘”(李端《杂歌呈郑锡司空文明》),以上“去来”皆为“离开以后”“走了以后”之义。显而易见,两位黄老师太大意,将“离开”这一动词与“离开(走)以后”这一时间状语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混为了一谈。
   那么,“去来江口守空船”当做何解?结合语义的贯通和字义的把握,此句是说,(商人)走了以后(从离开到现在),我(琵琶女)就在湓浦口独守空船,只有绕船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为伴。这种说法合情合理,在《唐诗鉴赏集》袁行霈先生的《〈琵琶行〉赏析》一文中也得到了印证:“丈夫经常外出经商,抛下她一个人在江口守着空船,只有绕船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为伴。”由此看来,人教版、苏教版把“去来”一词注释为“走了以后”并无不妥,只是对其所以然语焉不详。在此,我做一点补充:“去”,离开,走,与来相对;“来”,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如“夜来风雨声”“春来江水绿如蓝”“别来无恙”“吾数年来欲买舟”等例均是如此;二词合一,才有“走了以后”之义。苏版所说“来,语气助词,无义”,实在是误解了“来”字。
  
其他文献
一、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抒发一个人情感的文章,因此,想让学生对作文保持兴趣,教师就要鼓励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想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应该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善于从生活中总结出经验与感悟,这样才能写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个性特征。艺术源于现实,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积累,而是写自己完全没有任何感受的文章,那么对于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纷纷走进了教室,进入广大师生的生活。有了它们的加入,学生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求知的欲望更加强烈,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课堂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改进和提升。特别是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来说,更是获益良多,它们让原本沉闷乏味的语文课堂变成一段段优美的音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个个感人
期刊
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这部重头戏在具体教学上上演的大多是一个模式,老师带领学生解释字词,翻译句子,翻译课文,背诵讲解课文。即使有所谓的“创新”的老师也不过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大家共同解决。第一步的操作基本如此,接下来是针对课文设计若干问题,然后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再来看看对文言文的巩固练习吧,也不过是通假字的寻找和解释,一词多义的理解,虚词的辨析,句式的辨别等。在现代文阅读教学已经
期刊
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挂图利用的问题。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在一些学校的常规课教学中多媒体还不能完全被采用。因而,教学挂图还有着一定的利用空间。如何利用好挂图,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案例:某教师在进行《白鹅》一课第一课时教学时,首先出示自己制作的画着鹅的挂图,让学生观察后说出有关图中事物
期刊
静夜里,静静地倾听那首《胡笳十八拍》,一任泪水滑落……   那幽怨的、绵长的声音,带给人的是一种痛彻心髓后的沉寂,是一种对人生无奈的无语的抗争,一首哀曲,囊括了蔡文姬一生的痛……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学士蔡邕深受董卓青睐,据传曾经一日内三升其职,董卓死后,蔡邕感其知遇之恩,忍不住一声长叹,这一声长叹送了蔡邕的性命,从此寡居在家的蔡琰失去了依靠。不久匈奴人也趁机烧杀抢掠,二十三岁的蔡文姬在逃
期刊
《陶庵梦忆序》是古代诗歌散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被安排于第六单元,作为推荐篇目,我安排了一课时的教学时间,打算让学生自主完成文本梳理工作然后结合单元知识做一些分析即可。然而在梳理课文至第三段时,其中的一句话却引发了一场深入的探究,以至于未能如课前所料,一课时完成教学。   引起学生热烈探究的是第三段最末的那句“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翻译此句话其实并不难,其意思为:真的是痴人面前不能够说梦啊。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走上自主学习之路,就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自主探索学习” 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的特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
期刊
一、作文题   以“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写成记叙文或者议论文。(60分)   二、写作指导   (一)审题指导   1.常规审题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所以不能自行调换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则只能是二者选其一,不能写成诗歌等其他体裁。   2.具体审题   题目为“闹”,同学们首先要思考“闹”的含义。“闹”常见的含义有①喧哗、不安静,如热闹。②吵、扰乱,如“
期刊
在新课标语文高考试卷中,论说类文本共设计为三道选择题,一般设置为必考题,是高考语文试卷打头阵的试题,这类题型虽然设置单一,但模糊性强,区别度较小,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在此类试题中失分。那么,如何才能准确解读文本,选准解题要点,从而有效提高得分率呢?我认为,做好这类试题,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把握。  1.通读全文。准确地把握各段的内容,从而有利于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几个部分有机
期刊
高考语文卷中,语文阅读题覆盖面宽,分数比重大。其中对阅读题中心的把握更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一旦命错中心,全盘皆输,损失惨重。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命准中心呢?须切切实实抓好以下几点:  一、把握时代背景 命准中心思想  有些时代背景隐藏文中。如文中“过去”“以前”“而今”“现在”等字眼往往隐含新旧时代的对比。  二、理解压轴句子 定位中心思想  有些文章喜欢开门见山,但多数文章的中心置后。如记叙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