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更是学生探究、思维发展的课堂。数学课堂应以学生的探究学习贯穿始终,教师应充分利用变式教学,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关键词:问题变式;探究;一题多解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更是学生探究、思维发展的课堂。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应以学生的探究学习贯穿始终。教师应充分利用变式教学的手段,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深入的课堂探究。
一、抓问题本质,一题多变
在函数最值问题教学中,我曾给出一个求简单的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求函数y=x2+2x+2,x∈[0,1]的最值,学生利用配方法,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很快求出问题。
给出一个变式:求函数y=x2+ax+2,x∈[0,1]的最值。这个问题与前一问题的区别是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不定,因此在区间x∈[0,1]上最值情况就变得复杂多了,但只要抓住其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还是不难将问题求解的。
接着自然过渡,引出第二个变式:求函数y=ax2+2ax+2,x∈[0,1]的最值,学生很快发现,这里变的只是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所以很快找到了解题方法。
那么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将问题如何发展呢?我将问题抛给学生,有学生提出先让函数式子不变,改变定义域;有提出将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同时改变,还有一位学生出乎我的预料提出:可以将x换成sinx,即求函数y=sinx2+2sinx+2,x∈[0,■]的最值。说明学生已经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从整体的角度、用换元的方法看,就是一个给定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已不再局限于问题的表层。在这位学生的启发之下,有学生提出还可以将未知量换成指数式2x,有的学生提出换成对数式log2x等等,这样本节课在师生的互动与探究中,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二、析问题关键,一题多解
在一次课上求解这样一道习题设a∈R,函数f(x)=ax2-2x-2a。若f(x)>0的解集为A,B={x|1<x<3},A∩B≠?准,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得到此题的常规解法,通过求出解集为A,只是需要对字母参数a进行讨论,此种解法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和集合的运算进行求解,对计算的能力要求较高,方法容易想到但计算不易过关。因此又引导学生尝试本题是否还有其他简洁些的解法,通过观察分析方程f(x)=0中,判别式?驻=4+8a2>0,x1·x2=-2<0,所以方程有两异号实根,因此得到了另一解法,结合根与系数的关系,所以对解集看得更清更明了,相比解法一计算量小了很多,想到想通就容易做对。
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若A∩B=?准,则?坌x∈(1,3),f(x)≤0,即ax2-2x-2a≤0恒立,因而又可讲问题转化为恒成立问题,利用了命题的关系解题,将问题进一步转化,也简化了解题过程。而在这一方法的求解过程中,又发现若分离参数a,又是一番境界解,至此学生的思维已是非常活跃。
可见问题变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不改变问题的大背景而对问题的小条件不断变化、不断延伸拓展,学生思维很容易快速融入问题情境,这样大大节约了读题、解题的时间;其次,通过对问题的各种情形的列举,问题条件层层深入,使一些易混淆的问题辨别得更加清楚。训练过程中还可慢慢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变式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如果将题目条件改变,结论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反之,将题目的结论改变,条件会怎样呢?可以由这个问题引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吗?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一般性呢,等等。这样,学生不仅会对问题的本质有了深刻认识,也培养了学习能力,真正成为了问题的主人。再次,通过同一问题不同解法的探究过程,不仅使学生各种解题能力得以巩固与提高,也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更重要地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模仿,以至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并能充分挖掘问题的外延,对问题进行不同的变式与拓展,尝试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作者简介:
李卫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都梁中学 中学数学一级教师,教育硕士。
关键词:问题变式;探究;一题多解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更是学生探究、思维发展的课堂。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应以学生的探究学习贯穿始终。教师应充分利用变式教学的手段,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深入的课堂探究。
一、抓问题本质,一题多变
在函数最值问题教学中,我曾给出一个求简单的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求函数y=x2+2x+2,x∈[0,1]的最值,学生利用配方法,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很快求出问题。
给出一个变式:求函数y=x2+ax+2,x∈[0,1]的最值。这个问题与前一问题的区别是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不定,因此在区间x∈[0,1]上最值情况就变得复杂多了,但只要抓住其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还是不难将问题求解的。
接着自然过渡,引出第二个变式:求函数y=ax2+2ax+2,x∈[0,1]的最值,学生很快发现,这里变的只是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所以很快找到了解题方法。
那么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将问题如何发展呢?我将问题抛给学生,有学生提出先让函数式子不变,改变定义域;有提出将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同时改变,还有一位学生出乎我的预料提出:可以将x换成sinx,即求函数y=sinx2+2sinx+2,x∈[0,■]的最值。说明学生已经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从整体的角度、用换元的方法看,就是一个给定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已不再局限于问题的表层。在这位学生的启发之下,有学生提出还可以将未知量换成指数式2x,有的学生提出换成对数式log2x等等,这样本节课在师生的互动与探究中,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二、析问题关键,一题多解
在一次课上求解这样一道习题设a∈R,函数f(x)=ax2-2x-2a。若f(x)>0的解集为A,B={x|1<x<3},A∩B≠?准,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得到此题的常规解法,通过求出解集为A,只是需要对字母参数a进行讨论,此种解法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和集合的运算进行求解,对计算的能力要求较高,方法容易想到但计算不易过关。因此又引导学生尝试本题是否还有其他简洁些的解法,通过观察分析方程f(x)=0中,判别式?驻=4+8a2>0,x1·x2=-2<0,所以方程有两异号实根,因此得到了另一解法,结合根与系数的关系,所以对解集看得更清更明了,相比解法一计算量小了很多,想到想通就容易做对。
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若A∩B=?准,则?坌x∈(1,3),f(x)≤0,即ax2-2x-2a≤0恒立,因而又可讲问题转化为恒成立问题,利用了命题的关系解题,将问题进一步转化,也简化了解题过程。而在这一方法的求解过程中,又发现若分离参数a,又是一番境界解,至此学生的思维已是非常活跃。
可见问题变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不改变问题的大背景而对问题的小条件不断变化、不断延伸拓展,学生思维很容易快速融入问题情境,这样大大节约了读题、解题的时间;其次,通过对问题的各种情形的列举,问题条件层层深入,使一些易混淆的问题辨别得更加清楚。训练过程中还可慢慢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变式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如果将题目条件改变,结论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反之,将题目的结论改变,条件会怎样呢?可以由这个问题引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吗?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一般性呢,等等。这样,学生不仅会对问题的本质有了深刻认识,也培养了学习能力,真正成为了问题的主人。再次,通过同一问题不同解法的探究过程,不仅使学生各种解题能力得以巩固与提高,也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更重要地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模仿,以至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并能充分挖掘问题的外延,对问题进行不同的变式与拓展,尝试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作者简介:
李卫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都梁中学 中学数学一级教师,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