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校本化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必然趋势,课程标准中大力提倡实施校本化的教学,而项目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校本化途径之一。本文介绍了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在校本化实施中的研究与实践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与个体差异,以个人网站制作为项目内容,从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课程内容的重新组合、课程资源的配套开发、课程实施的策略调整、课程评价的导向护航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校本化探究,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的动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校本化是学校和教师根据国家意志、地区要求和学校实际,尤其是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和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地区特点和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自新课改实施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成为了重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该模块的校本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成为教师积极探究的重要内容。
(一)项目教学的理念与课程校本化要求相吻合。
项目教学法作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典型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困难,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理念相统一,非常适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中加以运用。
(二)必修模块的学习适合开展项目教学。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多属于概念、规律和知识性的学习内容,动手实践的内容偏少。若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和个体差异,机械地按照教材上课,学生会感到学习枯燥,进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学就进入了死胡同。可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将概念、知识、技能操作等学习内容融合在综合性实践项目中,设计出校本化的课程与资源,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提升信息素养。
课程的校本化要求就目标设置的细化、内容的把握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适当和有效的调整与修改,以实现优质教学。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个人网站为主题的项目教学,积极进行《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校本化建设。
(一)以学生为本确定项目教学的主题。
课程校本化的特点之一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笔者所在校的学生来自乡镇和农村,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和信息素养相对较弱,大多数学生还只能对文字和图像进行简单处理,缺乏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经验。个人网站制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任务,涉及大量文字和图像信息的处理,能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加强文字、图像等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同时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非常适合笔者所在校的学生,因此这几年我们一直采用个人网站制作为项目主题。
(二)必修模块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校本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即细节化。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校本化的研读,构建更具体、更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课程目标。
1.细化课程标准。
课标中关于《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三维目标虽然精练,但比较抽象,不够具体。我们反复研读这些标准,结合个人网站制作这个项目,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水平,梳理出具体的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品格点。如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利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我们将“信息”定义为文字、表格和图像三种具体信息;“获取”具体指能从因特网上搜索、判断、下载信息;“加工”的技能包括文字信息的编辑处理,利用表格排版布局,利用常用图像处理软件编辑图像;“管理”具体指能够分类保存收集的素材以及合理组织网站文件夹内的文件;“表达与交流”具体指会使用FTP发布网站,会使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等。另外两个维度的目标也进行了类似的细化。这样既保证学习不脱离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让学习更加有针对性。
2.分阶段制订具体目标。
我们把个人网站制作的教学分若干阶段进行,并为每个阶段制订了更加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如“素材收集”阶段的目标是: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能通过因特网熟练检索信息、鉴别信息的真伪;能熟练地将因特网上的文字和图像信息保存到计算机上。“网页制作学习”阶段的目标是:通过模仿操作实践,能在网页上添加文字、表格、图像和超链接;会正确设置文字、表格和图像的格式;初步了解网页排版布局的基本原则;认识到良好的信息技术习惯的重要性。这些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既有知识性目标,又有技能性目标,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为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最扎实的指导和依据。
(三)必修模块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课程校本化最重要的任务是开发出相应的课程内容。我们依据细化的目标,结合个人网站制作项目的需要,把该项目设计分成项目作品规划、网页制作学习、素材收集、网站初设计、图像处理学习、网站精加工六个阶段,对《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选择性的取舍、改编、整合,并设计了相应的课程纲要。
1.选择性地筛选教学内容。
由于个人网站制作项目的任务主要以实践为主,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相对较低,且很多知识可以在实践过程中自主构建,因此我们把教材的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和第七章《信息技术与社会》作为课外阅读内容,同时把第四章《信息的管理》中数据库这一较专业的内容放到第二个学期进行学习。其他章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整个项目任务的制作过程中,如网页制作学习阶段涉及第六章,素材收集阶段涉及第二、五两章等。
2.改编整合教学内容。 为了完成个人网站制作这个任务,我们还对已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编:有在原有基础上的知识延伸,如通过修改HTML实现网页特效,让学生深入了解HTML语言;有根据需要增加学习内容,如增加了项目作品的规划、简单Flash动画制作等;又有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先是网页制作的学习,接着是项目作品的规划与信息的获取,然后是图文排版,最后是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能较好地适应学习难度的逐渐提升。
(四)必修模块教学资源的挖掘开发。
课程的校本化需要有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在个人网站制作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开发了有针对性的实践任务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还积极发挥专业特长,搭建了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设计配套的学生实践手册。
为了保障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有效完成项目任务,我们整理并设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基础〉学生实践手册》,每个实践任务包括实践目标、任务描述、操作提示、实验评价、扩展与提高、相关练习等内容。“操作提示”引导学生根据正确的实践步骤掌握操作技能;“实验评价”为学生提供目标达成度的参考;“相关练习”则是梳理巩固实践活动涉及的理论知识。
2.搭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
项目教学一般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时间跨度长、涉及知识内容又多,而教师的讲授毕竟有限,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我们利用机房局域网,搭建了信息技术学习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自学网页设计的常用操作和信息加工的基本技巧;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将每节课修改后的网站发布到网上,及时浏览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效果;通过该平台,学生能够体验到项目作品从无到有,从内容匮乏到丰富,从简单粗糙到精美的完整过程,让学生能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课程的校本化,主要目的是使起点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项目教学提倡自主和开放,容易造成学习偏离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因此评价的导向作用必不可少。
(一)重视过程性评价。
我们制订了详实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习评价方案》。该方案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项目包括出勤、课堂学习表现、课堂作业质量。每个评价项目配有详细合理的评价量规,保证了正常的课堂秩序。每个实践任务单都有具体的评价量表,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每个阶段都有阶段评价表,保证了项目任务的正常进度。模块学习结束后,每位学生都有一份非常完整的学习过程的评价数据。
(二)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对最后项目作品的评价,学生一般都很关注。我们改变一味的教师评价,引入了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班级推优等多样的评价方式。互评时整个年级的作品打乱,每位学生要随机评价8个网站作品(同时保证每个网站作品被8位学生评价)。学生互评结束后进行作品的自评。最后,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的得分以7∶1∶2的权重换算出最终的作品得分。(作品的评价标准统一,采用百分制)在班级推优中得票数最高的5个作品则给予适当加分,这样尽可能地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公正和客观,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审美能力。几年来,学生对这样的评价方式整体满意度都很高,效果也不错。
(三)开发并使用有效的评价工具。
为了使上述评价能有效地开展实施,我们开发了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系统》,该系统功能丰富,操作简易,实用性强,所有的评价流程都可以在该系统进行。每节课学生登录评价系统都能及时获取之前课堂学习的评价数据,调整学习状态和进度。评价数据的自动分析处理,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课程校本化,既是意识使然,表现为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加以内蕴化、深刻化;也是行动必然,表现为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课程方案加以具体化、行为化。几年来,在《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我们坚持以个人网站制作为内容的项目教学,不断调整与优化,积累经验,改进存在的问题,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还要进行进一步探索,紧紧跟随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趋势,充分挖掘项目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引入更适合学生特性和学习需求的项目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信息技术学科成为深受学生喜欢的一门学科。
课程校本化是学校和教师根据国家意志、地区要求和学校实际,尤其是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和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地区特点和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自新课改实施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成为了重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该模块的校本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成为教师积极探究的重要内容。
(一)项目教学的理念与课程校本化要求相吻合。
项目教学法作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典型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困难,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理念相统一,非常适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中加以运用。
(二)必修模块的学习适合开展项目教学。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多属于概念、规律和知识性的学习内容,动手实践的内容偏少。若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和个体差异,机械地按照教材上课,学生会感到学习枯燥,进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学就进入了死胡同。可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将概念、知识、技能操作等学习内容融合在综合性实践项目中,设计出校本化的课程与资源,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提升信息素养。
课程的校本化要求就目标设置的细化、内容的把握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适当和有效的调整与修改,以实现优质教学。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个人网站为主题的项目教学,积极进行《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校本化建设。
(一)以学生为本确定项目教学的主题。
课程校本化的特点之一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笔者所在校的学生来自乡镇和农村,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和信息素养相对较弱,大多数学生还只能对文字和图像进行简单处理,缺乏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经验。个人网站制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任务,涉及大量文字和图像信息的处理,能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加强文字、图像等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同时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非常适合笔者所在校的学生,因此这几年我们一直采用个人网站制作为项目主题。
(二)必修模块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校本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即细节化。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校本化的研读,构建更具体、更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课程目标。
1.细化课程标准。
课标中关于《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三维目标虽然精练,但比较抽象,不够具体。我们反复研读这些标准,结合个人网站制作这个项目,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水平,梳理出具体的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品格点。如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利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我们将“信息”定义为文字、表格和图像三种具体信息;“获取”具体指能从因特网上搜索、判断、下载信息;“加工”的技能包括文字信息的编辑处理,利用表格排版布局,利用常用图像处理软件编辑图像;“管理”具体指能够分类保存收集的素材以及合理组织网站文件夹内的文件;“表达与交流”具体指会使用FTP发布网站,会使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等。另外两个维度的目标也进行了类似的细化。这样既保证学习不脱离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让学习更加有针对性。
2.分阶段制订具体目标。
我们把个人网站制作的教学分若干阶段进行,并为每个阶段制订了更加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如“素材收集”阶段的目标是: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能通过因特网熟练检索信息、鉴别信息的真伪;能熟练地将因特网上的文字和图像信息保存到计算机上。“网页制作学习”阶段的目标是:通过模仿操作实践,能在网页上添加文字、表格、图像和超链接;会正确设置文字、表格和图像的格式;初步了解网页排版布局的基本原则;认识到良好的信息技术习惯的重要性。这些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既有知识性目标,又有技能性目标,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为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最扎实的指导和依据。
(三)必修模块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课程校本化最重要的任务是开发出相应的课程内容。我们依据细化的目标,结合个人网站制作项目的需要,把该项目设计分成项目作品规划、网页制作学习、素材收集、网站初设计、图像处理学习、网站精加工六个阶段,对《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选择性的取舍、改编、整合,并设计了相应的课程纲要。
1.选择性地筛选教学内容。
由于个人网站制作项目的任务主要以实践为主,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相对较低,且很多知识可以在实践过程中自主构建,因此我们把教材的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和第七章《信息技术与社会》作为课外阅读内容,同时把第四章《信息的管理》中数据库这一较专业的内容放到第二个学期进行学习。其他章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整个项目任务的制作过程中,如网页制作学习阶段涉及第六章,素材收集阶段涉及第二、五两章等。
2.改编整合教学内容。 为了完成个人网站制作这个任务,我们还对已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编:有在原有基础上的知识延伸,如通过修改HTML实现网页特效,让学生深入了解HTML语言;有根据需要增加学习内容,如增加了项目作品的规划、简单Flash动画制作等;又有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先是网页制作的学习,接着是项目作品的规划与信息的获取,然后是图文排版,最后是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能较好地适应学习难度的逐渐提升。
(四)必修模块教学资源的挖掘开发。
课程的校本化需要有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在个人网站制作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开发了有针对性的实践任务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还积极发挥专业特长,搭建了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设计配套的学生实践手册。
为了保障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有效完成项目任务,我们整理并设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基础〉学生实践手册》,每个实践任务包括实践目标、任务描述、操作提示、实验评价、扩展与提高、相关练习等内容。“操作提示”引导学生根据正确的实践步骤掌握操作技能;“实验评价”为学生提供目标达成度的参考;“相关练习”则是梳理巩固实践活动涉及的理论知识。
2.搭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
项目教学一般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时间跨度长、涉及知识内容又多,而教师的讲授毕竟有限,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我们利用机房局域网,搭建了信息技术学习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自学网页设计的常用操作和信息加工的基本技巧;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将每节课修改后的网站发布到网上,及时浏览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效果;通过该平台,学生能够体验到项目作品从无到有,从内容匮乏到丰富,从简单粗糙到精美的完整过程,让学生能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课程的校本化,主要目的是使起点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项目教学提倡自主和开放,容易造成学习偏离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因此评价的导向作用必不可少。
(一)重视过程性评价。
我们制订了详实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习评价方案》。该方案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项目包括出勤、课堂学习表现、课堂作业质量。每个评价项目配有详细合理的评价量规,保证了正常的课堂秩序。每个实践任务单都有具体的评价量表,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每个阶段都有阶段评价表,保证了项目任务的正常进度。模块学习结束后,每位学生都有一份非常完整的学习过程的评价数据。
(二)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对最后项目作品的评价,学生一般都很关注。我们改变一味的教师评价,引入了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班级推优等多样的评价方式。互评时整个年级的作品打乱,每位学生要随机评价8个网站作品(同时保证每个网站作品被8位学生评价)。学生互评结束后进行作品的自评。最后,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的得分以7∶1∶2的权重换算出最终的作品得分。(作品的评价标准统一,采用百分制)在班级推优中得票数最高的5个作品则给予适当加分,这样尽可能地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公正和客观,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审美能力。几年来,学生对这样的评价方式整体满意度都很高,效果也不错。
(三)开发并使用有效的评价工具。
为了使上述评价能有效地开展实施,我们开发了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系统》,该系统功能丰富,操作简易,实用性强,所有的评价流程都可以在该系统进行。每节课学生登录评价系统都能及时获取之前课堂学习的评价数据,调整学习状态和进度。评价数据的自动分析处理,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课程校本化,既是意识使然,表现为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加以内蕴化、深刻化;也是行动必然,表现为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课程方案加以具体化、行为化。几年来,在《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我们坚持以个人网站制作为内容的项目教学,不断调整与优化,积累经验,改进存在的问题,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还要进行进一步探索,紧紧跟随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趋势,充分挖掘项目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引入更适合学生特性和学习需求的项目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信息技术学科成为深受学生喜欢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