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活动是强化语言训练的重要载体,这也是语文学科独特的工具性教学特征。低年级是语文启蒙教育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把握时机落实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加强阅读理解的同时,促进知识迁移运用,强化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本文以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为切入点,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落实语言训练点的有效策略,以推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培育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 阅读活动; 语言训练点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学科。因此语文教学活动的基础目标就是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此作为塑造语文核心素养的切入点以及实现教育改革目标的落脚点。在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打造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交流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文本材料中的字、词、句及段落、篇章,落实语言训练点的有效策略,让阅读教学更有“语文味”。
一、把握关键字词,渗透语言训练方法
低年级的阅读以字词为根基,把握字词也是学好语文知识的主要内容之一,以此为切入点深刻地品味与领悟文章,有利于启发学生去体会文章主题思想、感知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塑造良好的语感和语文素养。以《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为例,课文中描述小男孩的动作时写道:“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此处作者连续用了多个动词,如“走得很慢”、“弯下腰去”、“捡起小鱼”、“扔回大海”,学生结合文字内容作出一连串的动作,再现小男孩将浅水洼里的小鱼扔进大海的过程,动态感知作者描述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大家自由地练习说话,要求在一段语言文字中连续用到多个动词。这样从阅读、思考、实践再到对话表达,学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也强化了语言训练的效果。
二、再现文本情境,增添语言训练乐趣
趣味的文本情境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阅读与思考的热情,从中渗透丰富的语言文字训练资源,启发学生触类旁通地掌握语文知识,增添课堂探究学习的趣味性,并且在主动探究学习中,学生也能获得成就感,培养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信心。以《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为例,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展现“池塘”的情境,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小蝌蚪”的特征,他们有“圆圆的脑袋”,还有“黑灰色”的身体,四处张望着寻找自己的妈妈。池塘里还有游来游去的鲫鱼,缓慢走动的小乌龟,还有鼓着大眼睛的青蛙,“同学们,到底谁才是小蝌蚪的妈妈呢?”以动画片的形式再现文本情境,这让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更轻松、更有趣,虽然低年级的小学生思维尚不成熟,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较为浅显,但是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必能有所成长和进步。
三、加强文字积累,提升语言训练成效
语文学科以语言文字为根基,有效的教学活动自然源自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积累,在阅读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与情感表达,能为小学生进一步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训练做好准备,课文中作者用到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抒发的情感也是千差万别的。以《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为例,在学到“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奇形怪状的石头时,根据作者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展开奇思妙想,身临其境地去联想、去感受,在朗读中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词句,反复揣摩作者用语言文字对黄山景物的记录。随后,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有特色的石头图片,让学生尝试模仿作者的思路与方法来描述石头的特征,这样由浅入深地将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四、模仿精彩语句,展开语言训练思路
低年级小学生的语文训练要从培养兴趣、强化思维着手。当前统编版教材中收录的课文内容都经过专家的精心筛选,符合小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审美特征,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趣味的故事情节,也能调动小学生的语文探究兴趣,这些都是开展语言训练的最好素材。以《秋天》教学设计为例,课文以天气、天空、树叶等有代表性的事物为主体,描述了秋天特有的景色,如大雁南飞、树叶飘落等,由此表达对秋天的热爱之情。文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作者巧妙地用了很多排比句,文辞优美、朗朗上口,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围绕“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句式结构,描写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歡的景象。通过模仿精彩语句,学生既能熟悉课文内容,揣摩课文情感,也能训练逻辑思维,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五、揣摩精彩留白,收获语言训练感悟
每一篇课文中精彩的留白之处,都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正是因为有了留白,才让小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揣摩、去思考、去创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留白”的教学机会来落实语言训练点,启发学生细细品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语言训练中获得难忘的感悟,并且乐于将自己的思想与观点表达出来。以《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为例,文中有一段描写到:“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就此展开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小葫芦可爱吗?为什么?”、“请大家说一说,‘挂’字还可以用哪些字词代替?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挂’?”这些问题让学生陷入了思考,也激起了深入阅读理解的动力,大家展开联想与想象,脑海中呈现了葫芦的样子,再自己组织语言去描述和回答,综合强化创新思维及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低年级语文阅读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探究价值,教师要启发学生探寻语篇段落的精彩之处,立足本文材料,树立语言运用意识,践行新课标的精神,围绕语言训练点优化教学过程,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与实践,循序渐进地强化语言积累与知识迁移,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欧阳妙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J].语文课内外,2020,(2):98.
[2]刘玲.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36):64.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 阅读活动; 语言训练点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学科。因此语文教学活动的基础目标就是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此作为塑造语文核心素养的切入点以及实现教育改革目标的落脚点。在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打造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交流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文本材料中的字、词、句及段落、篇章,落实语言训练点的有效策略,让阅读教学更有“语文味”。
一、把握关键字词,渗透语言训练方法
低年级的阅读以字词为根基,把握字词也是学好语文知识的主要内容之一,以此为切入点深刻地品味与领悟文章,有利于启发学生去体会文章主题思想、感知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塑造良好的语感和语文素养。以《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为例,课文中描述小男孩的动作时写道:“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此处作者连续用了多个动词,如“走得很慢”、“弯下腰去”、“捡起小鱼”、“扔回大海”,学生结合文字内容作出一连串的动作,再现小男孩将浅水洼里的小鱼扔进大海的过程,动态感知作者描述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大家自由地练习说话,要求在一段语言文字中连续用到多个动词。这样从阅读、思考、实践再到对话表达,学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也强化了语言训练的效果。
二、再现文本情境,增添语言训练乐趣
趣味的文本情境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阅读与思考的热情,从中渗透丰富的语言文字训练资源,启发学生触类旁通地掌握语文知识,增添课堂探究学习的趣味性,并且在主动探究学习中,学生也能获得成就感,培养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信心。以《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为例,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展现“池塘”的情境,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小蝌蚪”的特征,他们有“圆圆的脑袋”,还有“黑灰色”的身体,四处张望着寻找自己的妈妈。池塘里还有游来游去的鲫鱼,缓慢走动的小乌龟,还有鼓着大眼睛的青蛙,“同学们,到底谁才是小蝌蚪的妈妈呢?”以动画片的形式再现文本情境,这让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更轻松、更有趣,虽然低年级的小学生思维尚不成熟,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较为浅显,但是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必能有所成长和进步。
三、加强文字积累,提升语言训练成效
语文学科以语言文字为根基,有效的教学活动自然源自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积累,在阅读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与情感表达,能为小学生进一步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训练做好准备,课文中作者用到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抒发的情感也是千差万别的。以《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为例,在学到“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奇形怪状的石头时,根据作者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展开奇思妙想,身临其境地去联想、去感受,在朗读中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词句,反复揣摩作者用语言文字对黄山景物的记录。随后,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有特色的石头图片,让学生尝试模仿作者的思路与方法来描述石头的特征,这样由浅入深地将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四、模仿精彩语句,展开语言训练思路
低年级小学生的语文训练要从培养兴趣、强化思维着手。当前统编版教材中收录的课文内容都经过专家的精心筛选,符合小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审美特征,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趣味的故事情节,也能调动小学生的语文探究兴趣,这些都是开展语言训练的最好素材。以《秋天》教学设计为例,课文以天气、天空、树叶等有代表性的事物为主体,描述了秋天特有的景色,如大雁南飞、树叶飘落等,由此表达对秋天的热爱之情。文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作者巧妙地用了很多排比句,文辞优美、朗朗上口,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围绕“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句式结构,描写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歡的景象。通过模仿精彩语句,学生既能熟悉课文内容,揣摩课文情感,也能训练逻辑思维,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五、揣摩精彩留白,收获语言训练感悟
每一篇课文中精彩的留白之处,都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正是因为有了留白,才让小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揣摩、去思考、去创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留白”的教学机会来落实语言训练点,启发学生细细品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语言训练中获得难忘的感悟,并且乐于将自己的思想与观点表达出来。以《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为例,文中有一段描写到:“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就此展开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小葫芦可爱吗?为什么?”、“请大家说一说,‘挂’字还可以用哪些字词代替?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用‘挂’?”这些问题让学生陷入了思考,也激起了深入阅读理解的动力,大家展开联想与想象,脑海中呈现了葫芦的样子,再自己组织语言去描述和回答,综合强化创新思维及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低年级语文阅读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探究价值,教师要启发学生探寻语篇段落的精彩之处,立足本文材料,树立语言运用意识,践行新课标的精神,围绕语言训练点优化教学过程,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与实践,循序渐进地强化语言积累与知识迁移,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欧阳妙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J].语文课内外,2020,(2):98.
[2]刘玲.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