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培育正确价值观的黄金期。在国家倡导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面对农村孩子所处的教育环境与成长环境,如何让德育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这是当下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秉承“以德为先”教育理念,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形式,把握语文教育契机,关联现实生活,提升小学生德育教育水平。
关键词:农村教育; 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教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讲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渗透做人的道理。语文作为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有效的语文教育活动在激活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道德品质、推动个性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尤其在农村地区,由于德育教育的空缺,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个别小学生道德品质较差,校园里经常有学生出口成“脏”,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习不自觉、自我约束能力差、不讲卫生、不爱护公共环境、不团结同学,导致班级氛围乌烟瘴气,对学生身心成长非常不利。针对这一现象,农村小学语文教師要肩负德育教育的重大使命,充分认识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只有学生有了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有真正的价值作用,才能从根本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成绩,强化语文综合素养,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打好根基。
一、立足教材文本,挖掘德育要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德育教育素材,教师应在备课时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呈现一节完美的语文课,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也能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例如,学习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播放一段多媒体课件,让大家感受优美的小兴安岭景色,再引入开放性的讨论话题:“同学们,大家喜欢我们的乡村吗?你觉得我们乡村哪里最美?”通过深入的学习与讨论,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山河之美,激发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再如,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对比观看圆明园建筑毁灭前后的场景,揭示八国联军烧杀掠夺、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行为,再延伸到现如今我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新农村建设就在自己的身边,启发学生珍惜当下,为未来努力[1]。
二、组织合作交流,渗透德育思想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打破过去“一言堂”的教育形式,要让德育教育深入人心,应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启发他们在互动交流中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良好思维习惯与学习习惯,并在无形中渗透德育思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营造探究学习的情境,通过质疑设问激活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通过合作学习活动,既能活跃语文课堂氛围,也能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在思维碰撞中形成深刻认知。例如,学习课文《生命,生命》时,为了让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树立珍惜生命的责任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认知,通过课文中小瓜苗的故事、飞蛾的故事,体验时间的价值与生命的可贵,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学会珍惜时间,敬重生命,同时也感受了团队合作的现实意义。
三、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德育情感
小学生的年龄小、社会阅历不足,但是他们乐于表现自我,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获得启发,增强德育认知。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创设多元语文教学活动,增添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激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参与活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2]。例如,通过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读书交流会”、“校园征文比赛”等活动,培育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中思考人生、获得丰富体验。再有,优秀的古诗词作品蕴含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通过鉴赏与品读《咏柳》、《游子吟》、《示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词作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文学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获得审美熏陶,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成功渗透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四、延伸课外活动,拓展德育实践
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要将教育视野延伸到课堂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补充语文课程的教育资源,促进知识迁移与内化吸收,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让德育教育在生活情境中开花结果,强化语文综合素养与良好道德品质。德育教育涵盖的内容有很多,如讲文明、懂礼貌,弘扬孝道、团结友爱等等,德育教育的成效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得以验证。例如,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一起慰问村子里的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与他们沟通交流,体会助人为乐的快乐;再如,组织学生体验农事劳动,让学生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学会珍惜粮食、学会感恩家人,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总之,语文课堂是践行德育的最佳场所,语文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将德育融入语文课堂的每个细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借助丰富的语文素材,挖掘德育资源,把握每一次德育教育的契机,“润物细无声”般将德育落到实处、深入人心,让学生既能积累语文知识,提升文化素质,也能获得心灵滋养,塑造良好品德,在校园内形成学语文、讲文明、讲道德的良好风气,潜移默化地提升思维品质与道德情操,这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陈昭桃.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7):47.
[2]杨晓霞.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路及意义探究[J].学周刊,2020,(18):79-80.
关键词:农村教育; 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教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讲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渗透做人的道理。语文作为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有效的语文教育活动在激活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道德品质、推动个性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尤其在农村地区,由于德育教育的空缺,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个别小学生道德品质较差,校园里经常有学生出口成“脏”,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习不自觉、自我约束能力差、不讲卫生、不爱护公共环境、不团结同学,导致班级氛围乌烟瘴气,对学生身心成长非常不利。针对这一现象,农村小学语文教師要肩负德育教育的重大使命,充分认识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只有学生有了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有真正的价值作用,才能从根本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成绩,强化语文综合素养,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打好根基。
一、立足教材文本,挖掘德育要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德育教育素材,教师应在备课时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呈现一节完美的语文课,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也能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例如,学习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播放一段多媒体课件,让大家感受优美的小兴安岭景色,再引入开放性的讨论话题:“同学们,大家喜欢我们的乡村吗?你觉得我们乡村哪里最美?”通过深入的学习与讨论,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山河之美,激发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再如,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对比观看圆明园建筑毁灭前后的场景,揭示八国联军烧杀掠夺、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行为,再延伸到现如今我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新农村建设就在自己的身边,启发学生珍惜当下,为未来努力[1]。
二、组织合作交流,渗透德育思想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打破过去“一言堂”的教育形式,要让德育教育深入人心,应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启发他们在互动交流中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良好思维习惯与学习习惯,并在无形中渗透德育思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营造探究学习的情境,通过质疑设问激活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通过合作学习活动,既能活跃语文课堂氛围,也能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在思维碰撞中形成深刻认知。例如,学习课文《生命,生命》时,为了让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树立珍惜生命的责任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认知,通过课文中小瓜苗的故事、飞蛾的故事,体验时间的价值与生命的可贵,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学会珍惜时间,敬重生命,同时也感受了团队合作的现实意义。
三、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德育情感
小学生的年龄小、社会阅历不足,但是他们乐于表现自我,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获得启发,增强德育认知。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创设多元语文教学活动,增添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激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参与活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2]。例如,通过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读书交流会”、“校园征文比赛”等活动,培育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中思考人生、获得丰富体验。再有,优秀的古诗词作品蕴含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通过鉴赏与品读《咏柳》、《游子吟》、《示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词作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文学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获得审美熏陶,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成功渗透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四、延伸课外活动,拓展德育实践
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要将教育视野延伸到课堂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补充语文课程的教育资源,促进知识迁移与内化吸收,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让德育教育在生活情境中开花结果,强化语文综合素养与良好道德品质。德育教育涵盖的内容有很多,如讲文明、懂礼貌,弘扬孝道、团结友爱等等,德育教育的成效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得以验证。例如,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一起慰问村子里的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与他们沟通交流,体会助人为乐的快乐;再如,组织学生体验农事劳动,让学生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学会珍惜粮食、学会感恩家人,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总之,语文课堂是践行德育的最佳场所,语文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将德育融入语文课堂的每个细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借助丰富的语文素材,挖掘德育资源,把握每一次德育教育的契机,“润物细无声”般将德育落到实处、深入人心,让学生既能积累语文知识,提升文化素质,也能获得心灵滋养,塑造良好品德,在校园内形成学语文、讲文明、讲道德的良好风气,潜移默化地提升思维品质与道德情操,这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陈昭桃.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7):47.
[2]杨晓霞.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路及意义探究[J].学周刊,2020,(1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