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学科要落实素质教育,就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一、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已成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现行的语文课程涵盖了丰富的人文内容,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材主要有一篇篇的课文组成,课文不仅知识丰富,大部分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深刻的理解,其中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文化和精神,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狼牙山五壮士》、《江姐》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
二、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我们应该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让学生充分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学习资源主要有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课外学习资源则非常广泛,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图书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以及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这就使得我们的课程资源更为丰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家乡丰富的乡土资源可以充实语文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家庭文化资源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资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氛围,可以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此外,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其人文素养。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的各种美好感情就像点点闪亮的星光,很容易燃起学生内心深处的丰富情愫。在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阅读一些课外文学作品,从而丰富其人文知识,再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内化,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教学中,我注重发挥语文学科的欣赏性功能,让学生在欣赏中有所感悟,在欣赏中领略人文精神,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享受人类文明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能触景生情。情境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乐观的情境能产生愉悦的情感,悲戚的情境能产痛苦的情感。语文教师应当在准确、鲜明、幽默、生动的教学中,做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让学生忘情其中,欲罢不能。比如:我在讲当代作家冯骥才的《珍珠鸟》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具体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式的主旨,即:“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我精心设计了本课的课件——“一只刚刚出笼的幼雏,依偎在作者肩头,正在甜甜入睡,还不时呷呷嘴,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这样一幅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画面,给学生创造出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准确、到位,从而产生对作者描绘的美好的人生境界的羡慕与向往之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其追求更完美的人生,更完善的人格,从而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四、注重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情感教育在提升学生人文素養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担负起升华学生情感的重任。语文教材的内容是非常感性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从语文教材的这个特点出发,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抓好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要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体验,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以情施教,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其中饱含的审美情趣还给学生, 对作者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理解体会,感染学生, 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被文中人物的精神所感染,心灵受到碰撞,品格得到陶冶,获得了美的熏陶,加深了对人类的情感的认识和理解。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高尚的品格情操会给学生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初中生,他们善于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影响到学生的一举一动,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关系着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教师要起好榜样示范作用,升华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要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人格力量感化学生,用丰富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仪态要端庄自然、朴素大方。还应具有宽广坦荡的胸怀,良好的品格,严谨的作风。注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总之,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人文教育因素,对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一、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已成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现行的语文课程涵盖了丰富的人文内容,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材主要有一篇篇的课文组成,课文不仅知识丰富,大部分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深刻的理解,其中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文化和精神,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狼牙山五壮士》、《江姐》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
二、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我们应该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让学生充分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学习资源主要有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课外学习资源则非常广泛,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图书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以及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这就使得我们的课程资源更为丰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家乡丰富的乡土资源可以充实语文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家庭文化资源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资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氛围,可以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此外,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其人文素养。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的各种美好感情就像点点闪亮的星光,很容易燃起学生内心深处的丰富情愫。在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阅读一些课外文学作品,从而丰富其人文知识,再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内化,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教学中,我注重发挥语文学科的欣赏性功能,让学生在欣赏中有所感悟,在欣赏中领略人文精神,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享受人类文明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能触景生情。情境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乐观的情境能产生愉悦的情感,悲戚的情境能产痛苦的情感。语文教师应当在准确、鲜明、幽默、生动的教学中,做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让学生忘情其中,欲罢不能。比如:我在讲当代作家冯骥才的《珍珠鸟》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具体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式的主旨,即:“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我精心设计了本课的课件——“一只刚刚出笼的幼雏,依偎在作者肩头,正在甜甜入睡,还不时呷呷嘴,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这样一幅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画面,给学生创造出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准确、到位,从而产生对作者描绘的美好的人生境界的羡慕与向往之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其追求更完美的人生,更完善的人格,从而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四、注重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情感教育在提升学生人文素養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担负起升华学生情感的重任。语文教材的内容是非常感性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从语文教材的这个特点出发,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抓好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要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体验,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以情施教,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其中饱含的审美情趣还给学生, 对作者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理解体会,感染学生, 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被文中人物的精神所感染,心灵受到碰撞,品格得到陶冶,获得了美的熏陶,加深了对人类的情感的认识和理解。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高尚的品格情操会给学生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初中生,他们善于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影响到学生的一举一动,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关系着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教师要起好榜样示范作用,升华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要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人格力量感化学生,用丰富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仪态要端庄自然、朴素大方。还应具有宽广坦荡的胸怀,良好的品格,严谨的作风。注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总之,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人文教育因素,对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