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然而,当前对“学生主体”虽谈得很多,却大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缺乏操作层面的“行必有果”,学生的创新素质也得不到有效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呢?下面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的创新欲望,促进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我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时,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尝试的欲望。
二、鼓励质疑问难,开发创新潜能
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让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唱主角,并引导学生解疑,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我要求学生划出表现五壮士痛恨敌人、英勇顽强的的动词。有一位学生划出了“砸”。马上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五壮士为什么要把枪砸了?我认为不该砸,这是战斗武器,砸多可惜!”被他这么一提,班里的同学分成了两派:有的认为该砸,有的认为不该砸。像这样的质疑应该说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
三、引导丰富想象,诱发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我教学《太阳》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好地弄清太阳和人类、地球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画出心中的太阳,并说说为什么。笑哈哈的太阳、哭丧着脸的太阳、气愤的太阳、长着胡须的太阳……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太阳闪亮登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想象成了诱发学生创新灵感的最佳土壤。
四、激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一直强调统一答案,忽视学生的独立见解,学生不敢创新,唯书、唯师是从。教育界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已提出了呐喊:解放孩子们的大脑,让他们做一个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创的人。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结尾时,让学生谈谈五壮士跳崖的结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他们都牺牲了。”这时,我及时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想象当时的情景,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定势被打破后,想象异彩纷呈:有的说有一个被挂在一个峭壁的树上,有的说有一个掉进了一条小溪里,有的说有一个掉到一堆草上……最后,我让学生回家查阅资料,看看到底结果怎么样。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最终得到结果:从狼牙山跳下去后,葛振林和宋学义奇迹般地幸存下来。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把握自主学习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结合点,以优化教学过程为根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自主学习的权力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培养创新素质。
一、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的创新欲望,促进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我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时,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尝试的欲望。
二、鼓励质疑问难,开发创新潜能
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让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唱主角,并引导学生解疑,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我要求学生划出表现五壮士痛恨敌人、英勇顽强的的动词。有一位学生划出了“砸”。马上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五壮士为什么要把枪砸了?我认为不该砸,这是战斗武器,砸多可惜!”被他这么一提,班里的同学分成了两派:有的认为该砸,有的认为不该砸。像这样的质疑应该说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
三、引导丰富想象,诱发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我教学《太阳》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好地弄清太阳和人类、地球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画出心中的太阳,并说说为什么。笑哈哈的太阳、哭丧着脸的太阳、气愤的太阳、长着胡须的太阳……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太阳闪亮登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想象成了诱发学生创新灵感的最佳土壤。
四、激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一直强调统一答案,忽视学生的独立见解,学生不敢创新,唯书、唯师是从。教育界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已提出了呐喊:解放孩子们的大脑,让他们做一个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创的人。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结尾时,让学生谈谈五壮士跳崖的结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他们都牺牲了。”这时,我及时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想象当时的情景,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定势被打破后,想象异彩纷呈:有的说有一个被挂在一个峭壁的树上,有的说有一个掉进了一条小溪里,有的说有一个掉到一堆草上……最后,我让学生回家查阅资料,看看到底结果怎么样。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最终得到结果:从狼牙山跳下去后,葛振林和宋学义奇迹般地幸存下来。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把握自主学习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结合点,以优化教学过程为根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自主学习的权力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培养创新素质。